2009年11月10日星期二

海外本土皆受惠 美元續貶勢難挽

過往一段長時期,每當美元滙價疲態畢呈時,美國政要都會站出來「出口術」,為美元打氣,若和淡友補倉的行動相配合,美元便會應聲反彈,但「藥力」一過,又回到下降軌道……。奧巴馬政府登台之初,仍玩這套戲法,可是,二三個月前,財長蓋特納支持強美元已不太熱衷,除不採取任何有助其強勢的舉措之外,連口惠亦靳而不與;到了本月初,奧巴馬總統提出所謂「後泡沫增長模式」時,明確指出美國應集中全力促進出口,經濟才會興旺;他似乎欲以德國為師,因為他說德國在強勢工會之下出口業仍一枝獨秀。「德國能美國何以不能?」奧巴馬認為迄今為止,美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來自「負債驅動」(debt-driven),即增長全靠財赤貿赤而來,由於雙赤的消極後遺症早已發作,目前正在惡化中,他因此以為改弦更張已刻不容緩。這即是說,美國的經濟增長應該由出口帶動才健康。奧巴馬沒有說出口的是,要促進出口業蓬勃興盛,首要條件是弱美元!
這種背景正是筆者認為美元頹勢將持續的原因;事實上,看淡美元已是大多數論者的共識。
非常明顯,目前美元仍離見底甚遠,因為美國經濟雖然在第三季已錄得百分之三點五的增長,但失業率仍高企、受薪階級收入毫無寸進,而消費者依然無心(或無力)消費,要改變這種種令人民無法提高物質生活的經濟狀況,增加出口也許是不二途徑。
然而,在經濟窘態畢呈之下,美股卻熱火朝天,升勢甚勁,自從三月創新低以來,迄去月底,標準普爾五百工業股指數已攀升百分之五十強,究竟是什麼令股市與經濟發展背馳?答案主要是美元偏軟已久累積的貶值效應發揮作用。據標準普爾的資料,其五百工業股指數成分公司中,於二○○六年,有二百三十八家收入主要來自海外,是年它們的海外營收佔總額百分之四十三點六,○八年增至百分之四十七點九(二百五十三家公司的業績),今年料將過半;其中不少企業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已無法向上突破,因為市場已飽和,而且消費意欲轉弱,因此,海外收入多寡,決定了公司盈利增長—和股價—的高低。
美企在海外市場表現遠遠勝於本土,揆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新興市場如中國、印度甚至若干南美國家,在西方遍吹淡風之下經濟仍有可觀的增長,加上中國鼓勵內部消費,對美國貨需求殷切;一方面則為拓銷是美企的專長,它們在海外市場因此很快佔有相當份額的市場佔有率。市場優勢加上美元滙價持續貶值,令這些美企的美元利潤大幅增長(舉例而言,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美企在內地所賺人民幣便可兌成較多美元,等於其以美元結算的盈利有所增加),這當然是一項令美股快速回升卻似未受股民廣泛注意的變化。
不過,美企海外營收及利潤大增,本土工商業受惠有限,因為美企就地設廠,賣的只是美國牌子而不是美國製造的貨物。美國出口業在「金融海嘯」後一蹶不振,今年八月(最新數據)仍比○八年同期低百分之二十強。統計數字清楚展示,美企在海外賣的不是美國貨,這與奧巴馬所說的出口不同。換句話說,美國既在海外設廠開分公司幹出良好成績之餘,美國政府還要設法刺激「美國製造」物品的出口;事實上,惟有促進出口,美國本土企業才會增聘人手,如此就業人數才會提升。
通用汽車是成功開拓中國市場的美國大企業之一,其在中國製造的汽車銷量增幅已超過本土業績。本年一至九月,通用在中國賣出一百三十萬輛汽車(僅九月便達十八萬一千輛),本土同期雖然賣出一百五十萬輛(九月僅賣出十五萬六千多輛),但較去年急挫百分之三十六點四。非常明顯,通用在中國市場幹出輝煌成績,管理層及股東均受其益,但由於「零件製造及裝配工序」均在中國,通用汽車在中國熱賣,美國經濟可說無所得益。這種情況是何以美國經濟「牛皮」而股市卻現「牛市」的一項不可忽視因素。
美企已在海外生根、茁長,現在奧巴馬把促進本土貨出口定為貿易策略,其將全力以赴,不在話下;美元滙價持續偏軟而政府袖手不理,是不難預期的。
以目前美國經濟的結構,滙價貶值既會令美企海外盈利有業績外的增長,又可促進出口,如此「多功能」,美元還會不續跌嗎?據恒生銀行昨天公布的《香港經濟回顧與展望》,今年前三季度本港出口額比去年同期依次挫百分之二十一點九、十二點九及十四點三,「跌勢靠穩」,是否港滙隨美滙貶值有以致之?如果港元偏弱有助已大不如前的出口業,則美元續跌對本港出口當有幫助。
美企於海外設廠,在絕大多數情形下,都會提供比當地更優惠的薪津福利,這對提高本地工人的收入和福利有幫助。以內地為例,如果國企和民企不仿效美企,人民會普遍崇美並視「打美國工」為優差,便如過去港人多以在外國公司做事「為榮」,因為工作條件遠勝本地公司因而被視為「高等華人」。筆者相信中國政府會採取必要措施,以免出現外企與內企的待遇愈拉愈遠,同時防範另一種形式的「喪權辱國」現象出現。換句話說,外國直接投資的一項積極副作用是促進內地工人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合理化,這雖然會影響企業(不論官民)的邊際利潤,卻會提高受薪者的物質生活且可平民怨,未始不是好事。

2009年11月6日星期五

經濟復蘇還是長鞭效應?

隨着強勁的製造業數據進一步引證環球經濟已踏上復蘇之路,世界領袖面上的笑容本周變得更燦爛。
明年初或陷雙底衰退
工廠採購經理指數向來是市場評估經濟前景的重要指標,美國、英國、歐羅區及中國近日公布的相關數字均錄得重大升幅。在英國,各界指望製造商能把握英鎊疲弱的優勢,以出口帶動英國走出衰退,因此製造業數字好轉特別收到穩定信心之效。不過,工廠指數轉強同時亦增加經濟風險,一旦企業重建庫存後找不到足夠買家,可能迅速減產,令經濟2010年首季陷入雙底衰退。
這種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可能快將見諸各行各業。例如,一家珠寶店眼見生意穩步復蘇,預測未來將有十隻手表的需求,於是悉數下訂單。批發商觀察到有關需求增長,為免存貨不足,趕快向鐘表生產商訂購十五隻手表。鐘表生產商同樣將需求上升解讀為市況轉強的趨勢,因而購入足夠製造二十隻手表的材料。最終,各層面都出現供應過剩,導致相反的情況發生,訂單迅速消失,員工頓成開刀對像。在整個過程中,消費者需求可能僅出現少許增長。
供求震盪就如漣漪一樣,迅速在環球供應鏈擴散。美國數據顯示,作為長鞭效應催化劑之一的製造業積壓訂單,自去年12月創歷史新低後迅速反彈;在英國,新訂單錄得近六年來最強勁的增長,產出亦見近兩年新高;亞洲的情況亦大同小異。無可否認,數據曾跌至極低水平,才會出現如此可觀的增長,但這正正是長鞭效應最顯著的時候。
高估需求致供應過剩
樂觀者指出,供應商流動資本有限,即使高估需求亦無力大幅增產。再者,諸如零售巨擘沃爾瑪等企業採用的現代供應鏈系統,可瞬間將需求分析傳送給供應商。不過,昂貴的自動系統始終是大公司的專利,大部分供應商都無法立刻掌握消費者的真正需求,它們可能快將嘗到長鞭之痛。

2009年11月4日星期三

美國經濟陷入日本模式?

澳洲昨天宣布加息四分一厘,成為G20中首個轉行緊縮政策的國家。澳洲之後,其他發達國會否跟隨?美國聯儲局本周舉行議息會議,幾乎可以肯定,目前零點二五厘的聯邦基金利率將維持不變;財長蓋特納早前接受NBC訪問時就表示,白宮正集中精力使經濟恢復增長,現在還不是決定如何削減赤字的時候;換言之,美國政府以寬鬆政策刺激經濟仍然是當前首要目標。

目前美國的狀態,跟九十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爆破時有很多相同點,包括貨幣政策高度寬鬆(接近零利率)、信貸需求低迷、失業率高企(美國目前為百分之九點八,二十六年來最高)、消費者忙於去槓桿化(減債還錢),不要說復蘇,如果走不出上述困境,美國有可能陷入長期衰退。
眾所周知,消費是美國GDP組成的主力,佔約七成一,在目前失業率高企,加上不少家庭仍然面對高負債和負資產,美國人的消費力很難迅速回升,要支撑消費,唯有靠政府直接干預推動;例如以舊車換現金、鼓勵車主換車,又例如在物業抵押貸款市場,今年第三季發行的所有抵押貸款支持的證券中,政府擔保的貸款佔了九成八。政府「撑」經濟,直接注資鼓勵人民消費,就如內地的家電下鄉、鼓勵買車一樣,是「指令」消費模式;為了救市,政府不惜一切用盡各種手段,中外皆然。由於經濟活動受政府政策驅動,經濟表現完全依賴政府的意向,例如舊車換現金計劃停止之後,九月份美國汽車銷售隨即下跌百分之三十五(月環比),而首次買樓提供稅務優惠的措施在本月到期,聯邦政府是否把它延續,將會決定未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走向。

除了刺激消費、擔保借貸,美國政府還在金融海嘯初期拯救各家大型銀行,估計循放貸、擔保及直接注資進金融業的金額達十一萬億美元;上述種種措施,跟九十年代初的日本何其相似!事實上,日本的泡沫經濟成因和美國也有驚人雷同,特別是監管金融市場不力,而在事發之後又以低利率的貨幣政策營造寬鬆環境,令「流動性」出現大幅增長,表面上經濟活動因政府全力「營救」而得以穩住陣腳,但積累的問題無法解決,利率雖然低企但借貸活動無法活躍起來。日本實行零利率,最初目的在救市,其後成為長期化的政策,美國現在維持零點二五厘的聯邦基金利率,會否同樣「被迫」成為長期措施?

維持低利率政策,還有一些近因。其一,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本周一曾經公開表示,美國經濟要從過去的債務推動型增長,轉向出口推動型增長模式,奧巴馬強調,這種增長可以為廣大中產階級帶來高工資和高生活水平,而這種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為美國帶來好日子,為此,美國必須打破限制貿易的政策,推動全球自由貿易。如果美國真的從消費型增長轉向出口型帶動,不但對美國、對全球的貿易和金融體系都是一次重大變動,而為了保持出口暢旺,低利率和弱美元是符合美國利益的政策。

其二,在一九○八年成立,主要向中小型企業提供貸款、諮詢和租賃服務的金融機構CIT在本月一日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五大破產案(僅次於雷曼、華盛頓互助銀行、世界通訊和通用汽車),其「致命」原因,是受次級貸款和壞賬雙重打擊,尤其房地產商拖欠貸款愈來愈多,但物業又無法賣出,銀行難以收回貸款,出現大筆壞賬。CIT破產不會對美國金融體系產生系統性影響,但美國正踏入復蘇期即有一家大型金融機構倒閉,證明美國「底子」甚虛,復蘇基礎異常脆弱;面對新一波危機,試問聯儲局又怎在能利率上動腦筋?維持當前的貨幣政策,是美國政府的唯一選擇。

2009年10月29日星期四

論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孫子)——輕易講打仗者,宜思之。
「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孫子)——全國,敵人舉國降服,為上策。破國,指擊破敵國。全軍,敵人全降服。破軍,擊破敵軍。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法)——國家雖大雖強,但好戰好打仗,必以失敗告終;天下太平,忘記軍備,會處於險境。
「凡戰法必本於政勝」(商君書、戰法)——任何戰爭策略,必定建立在政治上的勝利。相反,如政治上無法站在道德高地,軍事上的勝利難以保證。
「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李白)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老子)
——任何時候,動武都是在不得已的情況才用的最後方法。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
——上兵,用兵的上策。伐謀,破壞敵人的計劃。伐交,破壞敵人同盟國的邦交。伐兵,攻打敵軍。意謂用兵上策是用不戰而勝的方法。
「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孫子)
「兵者,詭道也」(孫子),詭道——詭秘的行為。
「兵以詐立,以利動」(孫子)——兵不厭詐。根據有利的形勢而行動。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子)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孫子)
「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孫子)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孫子)
——雜於利害,兼顧到利與害兩個方面,有利的情況下看到不利因素;不利的情況下,看到有利的因素。
「禍莫大於輕敵」(老子)

2009年10月20日星期二

美國經濟恐趨向「三底形態」發展

美國商務部日前公布,9月美國商品零售額下降1.5%,並指出扣除汽車零售部分後,當月商品零售額有所增加。此外,在整個第三季度,美國商品零售額同比下降6.6%。對於美國的經濟現況,政府官員和一些分析家都表示,已見逐步復蘇迹象。然而實況如何,似乎有值得探討的餘地。
最近有人問筆者,美國經濟是否呈W形,或者是一個長L形的發展趨勢?亦即所謂呈「雙底」然後走出困境?或在低谷處徘徊一段比較長的日子,目前仍在「幽暗」通道中,未知伊於胡底?
筆者跟最近從美國來港的一些朋友談起,美國經濟的最新情況如何?據從各人所看的現象和景況,歸納起來,得出一個新觀點:美國經濟呈現一個VW形發展模態的趨勢。
VW形發展模態
什麼是VW形呢?過去有人分析,美國經濟的發展形態,是呈W形,有兩個底,亦即呈「雙底形態」發展,就是金融的底加上一個實體經濟的底。但我認為,美國經濟的發展趨勢,會呈「三底形態」發展,亦即像VW合起來所呈現的形態。
第一個底,是金融的「底」,這個金融的「底」,美國利用會計手段勾消或是把這個問題先掩蓋起來,如以前金融產品的價格採用「盯市」(mark-to-market),以現價來入賬,改為採用按「模形定價」(mark-to-model),來避免金融市場進一步的崩盤,再加上4月中進行的壓力測試所選用的情景,並不是那麼悲觀,因此大部分的金融機構都過關了,不用再增提損失,讓這些金融機構可以喘一口氣。因此,若干金融機構和銀行在今年4、5月開始,有多餘的資金調來亞洲活動,賺取一筆。
照情形觀察,金融市場所造成的「底」已經過去了。目前所在階段是從朝向第二個底前進,預料可能明年第一季或第二季便會到來。因為美國現在的失業率已經相當高,達9.8%,但我對這個數字有所保留和懷疑。譬如,今年大學畢業的學生估計有一半人如今尚未找到工作。目前,這些人還未申請失業補助,尚未列入失業人口名單之中,再加上一些公司的裁員行動還未停止,可能在明年年初到達高峰。
裁員最可怕的環節是美國政府僱用的人也無法倖免。事實上,美國的就業人口有四分三在非政府機構工作,四分一替政府打工。現在很多州政府已經鬧財困,財政收入左支右絀,如果沒有聯邦政府救助,明年上半年無可避免需要裁員。加上美國政府為了防止通脹,極大的可能在明年年初開始執行退市政策。一些之前進行的政策如購車補助等,可能要叫停。
所以,到明年年中,美國失業人口保守估計,可能達到11至12%;汽車行業幾乎已經萎縮了三分一。據公布的最近資料,9月美國汽車市場共售出新車七十四萬六千輛,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2.7%。最近,美國最大的五家賭場,其中已經有二家根據美國破產法第十一章,申請破產保護,包括拉斯維加斯賭的熱帶娛樂公司(Tropicana Entertainment),因拖欠近27億美元債務,無力償還,最終進入了破產程式,成為美國今年來其中一家大企業破產個案。
從發展情況來看,明年美國實體經濟便可能步入第二個底。 美國目前幾家盈利不錯的公司都是跨國公司,如微軟及IBM 等,主要的生產以及市場都在海外,因此雖然表現亮麗,但對於解決美國就業問題幫助不大。
第三個底殺傷力更大
不過,最可怕的是第三個底可能是在二年或三年後發生。因為我們所看到的,失業人口那麼高,政府剛開始時還有一點錢,可以拿來作救濟。然而,一旦政府自身難保,財政收入進一步萎縮,沒有錢,若大城市裏的失業人口增加至接近20%,如目前的底特律,甚至是25%時,政府缺乏資源做失業救濟,偷搶的罪案數字便會增加,尤其是幾個少數民族人數較多的城市,造成社會不穩定。
因此,擔心第三個底,對美國社會的衝擊最大。
最近筆者有一位教授朋友,到美國密歇根州最大的城市底特律,看到當地的情況,嚇了一跳,因為他發現底特律失業人口已經到達二成以上。在加州,最壞的情況也未到,也許「大風暴」明年才來。如果州政府無法扭轉財政緊絀,缺乏資金的狀況,譬如,大學或學校裏,便估計約有十分一可能難逃被裁員的厄運。當大量失業人口無法取得救濟支助,他們便會墮入赤貧境況,無法維生。這種壓力對政府管治來說是很大的危機。
如今美國人在金融海嘯後開始省錢,起碼沒有像以前那樣胡亂「先使未來錢」,這無疑是一件好事,但反過來看,這個社會流動的貨幣就會減少。如果其他國家不買美國政府發行的國債,那政府如何籌措到資金,去扭轉經濟衰退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這一點實在使人憂慮,而且不排除這個問題在二、三年後發發生的可能性。換言之,美國會步入一個「窮人社會」。一旦演變到這種發展狀況,美國會不會有比較激烈的反應?在極端的狀態下,其他國家買不買美國的債券,以挹注美國聯邦政府的預算開支,會不會變成一個美國與其他國家產生衝突的問題?
自我復元能力下降
1985年年底,美國從全球最大的債權國,變成最大的負債國。另一方面,在二十一世紀以前,美國經濟在多次大衰退和危機中,都可以靠本身內部的力量,自己重新站起來,最關鍵的地方是美國製造業還有力量。事實上,整個經濟結構,真正能夠創造價值的,第一是研究發展,第二是製造業;第三個是服務業;金融服務業即使能夠創造價值,但畢竟是仗賴中介人的功能,替企業或個人做買賣,作財富重新分配和安排的服務。若然美國在製造業上,缺乏動力,缺乏創新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失去經濟復元的能力。
美國製造業失去活力,除了受到外來競爭者的追趕,國內也問題叢生。工人的工資水平太高,工會力量太大。過去二十年,當一些製造大企業想改善和提高生產效率,工會的勢力往往成為一個阻力。過分保障工人的利益和就業,令提升生產效率的打算和計劃,無法落實到底。
當美國製造的產品,價格比別人高出很多,成本比別人昂貴,生產優勢便慢慢失去,市場為別人所吞掉。至於美國高端的研發或金融銀行業那樣,產品的附加價值比較高,但相對來說,從業員所得的報酬也很高。因此形成貧富十分懸殊的發展狀態。全世界最多的富人排名,美國還名列前茅,但窮困的人往往像墨世哥的貧民那樣一貧如洗。
另一個比較可怕的地方,是到美國留學的外國學生人數不斷減少。美國立國二百多年來,發展成為全球最強大國家,美利堅合眾國這個世界人才「融爐」功能,被譽為一道成功的鑰匙,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和年青人都到美國去。但目前這種吸引力亦有減退迹象了。過去十年,從中國,印度,還有之前從東歐和俄羅斯去美國唸書的年青學生數字都慢慢減少。
一些外國學生另覓留學地方,包括到亞洲來,為什麼呢?除了亞洲地區大學吸引力提升外,過去到美國唸書的年青人,畢業後,可以在當地找到工作,並尋找到發展機會,由於美國經濟規模龐大,機會眾多,所以,留學畢業生亦輕易找到工作和發展機會,但近年,美國經濟和社會活力的遞減,留學生不易找到工作和發展機會,反映美國經濟和社會近年邅變的點滴。
因此,在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提到把教育產業納入六大產業之一。這方向是對的,但政府要更加積極的去做好長期規劃,並且要投入資源,如提供校地等,來吸引國內以及亞洲的好學生,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經濟的人才來源之一。
嚴格來說,州政府沒有財政運作,像加州政府其實已經是破產了。在財政壓力下,聯邦政府的稅,最高的稅階,即收入超過三十七萬美元或以上,稅率將由35%加至39.5%。加州政府的徵稅,个人最高會從會從目前的9.3%,提高到11%,甚至 12 %,加上8.25%以上銷售稅,等於在加州的有錢人,甚至中產階級收入每100元,只能實際動用40元或45元,餘下的要無償交給聯邦和府政府的口袋裏。
發債僅屬權宜之舉
可以想像,這些人會有選擇不在加州居住,遷到別的州份去的傾向。富有的人甚至考慮移民,遷到別的滙率較低的國家去,加上在加州買房子的稅金還有其他費用也是相當可觀,因此雖然房價便宜,但願意買房子的人並沒有增加。加州有些地方養一個房子一年成本,可能是房子的價格的 6 %。其中包括城市建設捐,教育捐,保險費等。這些費用只會愈來愈高。
因此,願意買房子的人數可能短期內不會增加。這意味美國政府的稅收有減無增。收入減少,很多社會保障等計劃便無法推行。如今美國的就業人口約一億三千萬,其中四分一,約四千多萬在美國政府的「庇蔭」下工作,若其中一成,約三、四百萬人恐有失去工作之虞,這非全無可能發生的事。但無論如何,失業率尚未見底,的確反映了美國經濟隱患重重。
過去,除了聯邦政府發債外,州政府亦有發債之舉。但很多州份所發的債券,評級已遭機構公司大大調低,意味有違約的可能性。若干州所發的債券,一些幾乎淪為「垃圾債券」的地步。即使舉債挹注開支,但因評級低劣,違約可能性存在而令息率大幅提高,才能吸引投資者購買,這樣一來增加了發債的成本;利息支出又會成為政府財政的沉重包袱,形成惡性循環。但更重要一點是,發債只能是權宜之舉,以解財困之急,並基於經濟好轉後,政府稅收增加,可以清償債項,然而,當經濟長期一沉難起,無法衝出困局,這個舉債的局面始終無法維持。
可以說,從美國經濟最近發展的情況看,我們不排除「三底形態」的發展,而且,有朝此發展的趨勢。事實上,我們對此發展隱憂提高警惕,才能更清楚看到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的風險和危險。

2009年10月13日星期二

否定美股牛市重臨論

瑞信資產管理Robert Parker接受CNBC訪問時認為,全球股市升幅已有D過分,估計後市有10-20%跌幅。前克林頓白宮經濟顧問魯賓尼則認為,聯儲局今年3月至今又製造咗另一個泡沫,擔心泡沫好快爆破。

否定美股牛市重臨論

今年5月美國住宅樓價較2006年下跌30%,令全美四分一家庭變成負資產。2007年美國負債為GDP 360%(只有60%係聯邦政府),令美國2007年GDP中有15%收入其實係用作支付利息,情況較1990年日本更惡劣。魯賓尼認為,IMF估計美國明年GDP可上升3.1%係天方夜譚,雖然魯賓尼有「末日博士」稱號,但佢嘅警告不能掉以輕心。

2009年3月道指出現一浪低於一浪後才上升,相信係超級大熊市嘅反彈多於牛市已開始。今年3月至今美股上升係建基於美元弱勢,而非經濟步入另一繁榮期,此客觀環境可否定美股牛市重臨論。

2008/09年度美國政府支出升18%,收入減17%,財赤估計達16000億美元,較2007/08年度嘅4550億美元上升三倍。展望2010年到2019年情況亦無多大改善!日經平均指數自1989年12月29日見38957點到2008年10月見6994點。2004年日本大城市住宅樓價只及1990年時十分一;商業樓價跌幅更大……。自2007年第四季開始美國新增失業人口多達720萬人,大大影響美國人嘅消費能力。2009年3月起嘅量化寬鬆政策係犧牲美元滙價去刺激美股上升,但可支持幾耐(美股已踏入第八個月上升,而靠財金政策支持上升嘅股市很少能超過九個月)?呢次美國經濟衰退唔係戰後任何一次衰退可比,而係美國經濟已見頂,並從高峰開始下滑,情況有如1990年日本。未來美國人唔再需要蓋新房子,而係開始減債,情況與1990年代日本人一樣;泡沫時代結束矣!

從華爾街轉向陸家嘴

1932年到2007年美股超級大牛市中,亦有唔少小熊市;由2007年10月開始嘅超級大熊市中,同樣亦有唔少小牛市,我地可利用這些短暫反彈賺錢,不過大趨勢係向下,情況有如1900年後嘅英國。

反之,中國經濟正在冒起,2008年中國GDP已超過德國,相信2010年超過日本,最後挑戰美國,當然前路唔會係平坦的,但上述大趨勢改不了。2009年起投資大方向係從華爾街轉向陸家嘴,或由倫敦來到上海。

一天二十四小時可分為白天與黑夜,經濟同樣有陰陽。以美國經濟為例,1933年由已故總統羅斯福提倡「新經濟政策」開始,透過政府去製造新需求刺激經濟增長,1936年凱恩斯學派更將上述做法推廣到全世界,帶動全球經濟繁榮……。但到1966年,無論美國政府點樣刺激經濟,結果亦只帶來通脹而非GDP增長,道指則自1966年起不前,進入長達十六年熊市(到1982年8月才見底)。由政府創造新需求去推動經濟向上嘅做法失效,要到1980年列根總統採用供應學派理論,即政府透過減稅去減少政府在GDP所佔比重,把有限資源讓畀私人企業,讓私人企業增加服務及產品供應,做法同凱恩斯學說剛相反……。1982年隨着服務及產品供應增加,美國CPI升幅受控,利率開始向下,帶來資產價格上升,市民消費增加,一個長達二十五年嘅經濟繁榮期出現。任何事物過猶不及,到2007年因政府對金融業缺乏監管引發次按危機,去年更演變成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期間無論貝南奇如何大幅減息,股市及樓價仍然下跌……因為2007年起美國已進入資產負債表衰退。

如果話由政府製造新需求去刺激經濟增長係「陽」,到1966年「陽」進入盛極而衰期,漸漸由小政府、大市場主義取代,即「陰」開始盛,到1982年更成為主導,取代由創造需求去推動經濟地位。到2007年10月「陰」亦盛極而衰……2009年3月的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及2008年11月中國政府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代表政府製造新需求時代又重新來臨,世界經濟再次進入「陽盛陰衰」期。日本戰後經濟一直採用大政府主義,在「陽盛陰衰」期,日本經濟表現成為全球最出色國家。到八十年代當全球經濟進入「陰盛陽衰」期日本仍採用大政府主義。

反之,中國自1978年起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即中國經濟由政府創造新需求帶動經濟增長轉為尊重市場。呢次中國經濟由「陽轉陰」日子較英、美兩國仲早三年,令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成就非凡。到2008年11月,中國政府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可以話同全球經濟大氣候改變完全脗合。點解咁巧合?皆因中國國運進入昌盛期,一切決策皆配合大趨勢。

從大趨勢睇,西方經濟由十六世紀開始進入上升周期,到2000年盛極而衰;反之,中國經濟由元朝大盛時期到明朝、清朝一直走下坡,直到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中國國運才開始扭轉;至於經濟更要到1978年才進入上升周期。

明白大趨勢,再睇各地股市表現,便明白滬深A股由去年11月到今年8月升幅點解咁大;反之,道指要到今年3月才上升。炒股票的人皆知道最優質股往往最先見頂,然後才輪到二線股。A股由於前景無限,反而最先見頂(8月4日);美股已進入夕陽無限好,因此亦最遲見頂。A股中嘅調整浪C可能因美股日後大幅回落而被進一步拖低,呢點要小心。五百年西方、五百年東方;五百年大趨勢由九個大運組成。美國到2007年已完成西方向上大趨勢中嘅第九個大運;反之,中國2007年才完成向上大趨勢中第一個大運,第二個大運則由2009年開始。香港呢塊福地在過去既受惠於西方,自1982年起又受惠於東方,可以講左右逢源,得天獨厚。

美股反彈正在尋頂

今年8月美國CPI較一年前下跌1.5%,點解美元滙價下跌、CPI亦跌?答案係需求不足。食有時,睡有時。相信呢次恒生指數由去年10月27日10676點起步,到今年9月17日21929點反彈市已大致上完成,進入上落市。反之,滬深指數超級大牛市,則由去年11月4日1606點起步,到今年8月4日3804點剛完成另一個牛市中的第一期上升周期,進入A、B、C下跌浪,至今調整浪C仍未完成。至於道指呢個超級大熊市由2007年10月開始,並在今年3月6日6469點完成超級大熊市中的第一個下跌浪,進入反彈浪(A、B、C),理論上可維持到今年10月才完成。

唔少人將任何升市皆說成「牛市」,而忘記牛市中指數必須創新高。2009年3月美股上升不可界定為牛市,理由係相信美股在可見未來(十年或以上)指數無法再創新高,情況有如1966年到1982年美股。內地A股未來卻是有能力再創新高的!嚴格D講,美股熊市早在2000年開始,估計要到2017年才結束(共十七年)。美國房地產熊市由2006年開始,結束日子更為遙遠。美股最近一個牛市由2002年10月開始(透過減息推動),並在2007年10月結束。2007年10月後無論聯儲局減息速度或幅度幾大,甚至較2001年嗰次更狠,亦發揮唔到作用,上述情況同1990年6月到1994年日本相似。理由係美國同日本一樣進入資產負債表衰退期(因資產價格下跌,令企業開始減少負債)!上述行為令減息對經濟發生唔到刺激作用。

到1994年年中日本政府透過大購日圓,將日圓滙價大幅壓低,經濟才回升。2009年3月美國政府透過量化寬鬆政策推跌美元後亦生效,一旦美滙止跌回升,就係美股完成反彈嘅日子!最近金價創新高,令美國政府嘅弱美元政策又再受壓。1994年日本政府成功控制日圓滙價後、日本人開始利差交易,令日本資金向全球流竄,結果炒貴晒東南亞資產,最終引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9年3月美國政府壓低美元滙價後亦出現相同情況,美國資金向全球流竄,最後會否引發另一場風暴?此乃後話,請留意未來Fund Flows!

從歷史睇,政府開支中如超過40%來自財赤,便可引發惡性通脹。2009年美國政府開支估計超過43.3%來自財赤,因此有人擔心會引發惡性通脹,我老曹則認為唔會,因美國由2008年起進入資產負債表衰退期,企業正忙於減債,情況同九十年代日本近似。

2009年9月30日星期三

控制人口有代價 享罷紅利須還本

昨文介紹日本戰後人口政策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以及該國的人口老化問題。可以說,因為有「人口過渡」機制在,經濟自然發展也會導致人口老化,這可從歐洲經驗得知;日本當年的人口政策,推出於人口未始老化之時,正面經濟效果十分明顯,不僅有利戰後復蘇,還導致私人儲蓄增加,有力支援其後二十年高速發展和起飛。不過,到了人口老化無可避免發生之日,幾十年前的政策卻大大加劇老化速度和程度──日本人口曲線雙峰一過,後面便是最陡坡、最深谷。政策於上世紀五至八十年代先帶來「人口紅利」,之後便是一百年的還本期;世上原來沒有免費午餐。
日本人口問題,發達國當中最嚴重。○四年,日本人口達到一億二千七百八十四萬的高峰,之後逐年減少,往前看更驚人。據日本國家人口及社保研究所估計,至二○五○年,日本人口將跌至一億;若總和生育率(TFR)不從目前一點三五低值掉頭回升,至本世紀末,人口總數更將勁減至四千七百萬,亦即目前的三分之一,真是難以想像。
至於老化程度,可用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百分比顯示;若此「長者比例」逾百分之七並繼續上升,人口便是「老化」。日本早於七十年代初便達至此值;二千年之時,比例上升至百分之十七;同樣上升幅度,日本比歐洲快四倍。如無意外,此值將於二○二五年續升至百分之二十九;至二○五○年,甚或升至百分之三十六,即每三個日本人當中,便有一位適齡退休的長者。這種巨大變化,亦可用人口三角(population pyramid)的變形顯示;➀起初,三角形是標準的上尖下闊,後來變成橄欖狀的上下尖、中間闊(現時發達國一般如此),將來再變成上闊下窄的倒轉三角。
由於日本於戰後第四年急急推出人口控制政策,故只有四年左右的嬰兒潮,之後出生率便急跌;其他國家的嬰兒潮延續十年以上,故日本人口老化出現最早,比歐洲平均早十年,比德國早十五年,比中國早二十五年。(德國的人口老化,主要不因嬰兒潮。二次大戰之後,德國分東西,東德與東歐各國一起併入「鐵幕」;其後西德經濟發展加速,勞動力不足,無法輸入東德的剩餘勞動力,短絀數年之後,突然開放接納外國移民,但十多年之後發覺產生很多社會問題包括種族和宗教糾紛,於是又復嚴格限制移民入口;一寬一緊,亦形成一個人口曲線上的狹峰,比其他西方發達國更高更顯著。)
日本人口老化既為天下先,其經歷及對策自然為其他國家留意。引致人口老化的原因,不同國家之間,大處有分別(如上述德國),細緻方面,亦多所不同。舉例說,日本總體TFR下降,主要因為婦女晚婚、離婚和不婚率近幾十年明顯上升;➁已婚婦女的TFR,則自六十年代以來大體保持不變。不婚率上升,則與日本文化特殊因素有關。傳統日本家庭中的年長父母由長子媳照顧;生育率普遍下降後,男子中的長子比例增加(因為少了次子、三子),故從女子角度看,理想的結婚對象減少,結婚意欲隨之下降。儘管產生老化的原因不盡相同,所引起的社會影響卻有普遍性,日本社會提出的對策,亦大有參考價值。
一般而言,人口收縮和老化引起消費和投資總量下降,最終導致GDP萎縮(政府便是有龐大儲備,亦不能無了期增加公共開支,保持GDP不跌);在GDP三成分之中,消費比例增加,投資份額則減少,因為大批老年人進入生命周期後段,消費從有盈餘變成有赤字;此現象,在日本這個高儲蓄社會亦觀察到。政府開支的壓力來源亦會大變——教育需求下降,社保醫療等需求上升。不過,重新調配公共資源很困難,例如削減教育開支,必遇日本強大教師工會的「不可抗力」反對;彼加此不能減,財赤上升無可避免。日本國債淨值,近年趨近GDP的兩倍,政府處理財政,不會輕鬆。
當然,解決人口老化帶來的各種難題,政府不是唯一力量;個人和市場的反應,往往出人意表。日本民富國窮,社會並非沒有活力,這點不能從它近年GDP增長停滯不前看出,因為日本人口現時正在作「正常收縮」。幸運的是,日本發展經濟早着先鞭,社會「先富後老」,應付問題的本錢,比一些「富老同步」或「未富先老」的社會充裕;如何「縮碼」(downsize),主要是技術問題。
註:➀人口三角顯示人口的男女及年齡分布;縱軸顯示年齡,橫軸顯示每一年齡人數,男左女右,大致對稱,但由於女性一般較長壽,故三角形頂部右邊比左邊略寬;➁例如二十至三十四歲年齡組的日本婦女已婚率,一九九○年比一九七五年下跌四分一。

2009年9月29日星期二

從日本人口變化看經濟發展

續昨。要明白日本的人口問題,最好先看看歐洲在工業革命、晚殖民主義時代特別是十九世紀初至二次大戰前夕的那段大規模人口遷徙史。
百多年之間,歐洲向美洲「新大陸」輸出超過五千七百萬名移民。主要輸出國是英國、愛爾蘭(一千八百萬),意大利(一千一百萬)和西、葡(六百五十萬);其他如奧、匈、德、俄等國,各輸出二至五百萬不等。最大目的地是現今的美國(吸收三千四百多萬),其次是阿根廷、烏拉圭(七百萬)、加拿大(五百萬)、巴西(四百多萬)。歐洲在那段時間裏,人口平均二億六千萬,故這個為數五千多萬人的移民潮,實在非常巨大。(另一比較:在殖民主義時期,從非洲掠走運抵美洲的黑奴總數為一千二百多萬。)
引起這個歐洲越洋移民潮的原因主要有三個,那就是(一)歐洲工業革命之後,經濟和衞生條件改善,人口劇增;(二)機械取代大量農業勞動力,農村失業率上升;(三)美洲有大量富饒土地,但欠勞工。歐洲當年的勞動力或人口「過剩」問題,靠殖民主義槍炮之力「解決」了。
在亞洲,同樣的人口壓力出現在明治維新之後急促現代化的日本,但日本的海外殖民計劃卻不斷遭遇阻力,最後在二次大戰之中全然失敗了。日本著名人口學家黑田俊夫(Toshio Kuroda)和中國學者王勝今,對日本於大戰前夕推出的殖民計劃有詳盡研究。一九三六年,日本決定向中國東北(偽滿)大舉移民,是為當時「七大國策」之一。具體做法是從三七年起,以二十年時間向偽滿輸出五百萬日本僑民,目的是讓日裔成為「滿州國」的五族之一,佔總人口一成。實際上,日本在三七至四五年間,向中國東北進行五次大規模移民;至二次大戰結束,居於中國東北境內的日本僑民人數已達一百七十萬。
日本戰敗後,人口停止輸出,已輸出的大部分歸國。另一方面,戰爭一停止,日本的出生率即馬上飆升,TFR(婦女總和生育率)亦於一九四七年達到三十年代以來的高峰值四點五四。四五至四九年的特高出生率,形成日本戰後第一個嬰兒潮。有這兩方面的人口壓力,加上戰敗之後物質匱乏,日本政府遂於四八年推出《優生保障法》,讓墮胎事實合法化,並大力推行計劃生育;五○年,日本的TFR顯著回落至三點六五。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在戰後頭幾年裏錄得人口急遽增加,形成戰後嬰兒潮;這個現象一般維持十年,但在日本,在強大政策壓力下,只維持了四年。之後,日本的TFR便一直急跌,至七五年跌破「補充值」二點一。這個急起急跌現象,造成日本近代人口曲線上第一個峰頂;二十五年之後,這個戰後嬰兒潮繁殖出另一嬰兒潮,形成第二個峰頂。不少西方國家也有此第二嬰兒潮,但並不顯著,如在法國的人口曲線上幾乎看不出。日本便是利用這兩個峰頂之間的空隙,創造出亞洲經濟第一「奇迹」。
我們看看日本人口經濟學家松谷明彥(Matsutani Akihiko)怎樣解釋這個人口雙峰如何在有利時機底下創造經濟奇迹。前面說過,戰後不久,自五○年起,日本的出生率在人口政策控制之下急跌,勞動者的撫養比降低➀,平均家庭儲蓄率上升,經濟投資資金大量累積。另一方面,在戰後幾十年裏,日本以出口為主的經濟相對開放,西方技術輸入容易,日本倚賴這個技術水平差,帶動經濟高速發展。➁ 可是,到了一九七五年左右,日本生產技術水平已趕上西方,科技差大體上消失,技術突破要靠本身科研能力。這個負面因素的效應可從日本戰後GDP增速變化看出:六十年代平均年增速是百分之十,七十年代降至百分之五,八十年代進一步下降至百分之四。七十年代初,日本戰後嬰兒長大成人,進入勞動市場成為生力軍,但這個良性效應影響始終有限;戰後嬰兒潮中最後(一九四九年)出生的那批人,今年剛好六十歲,準備退休,但自九五年起,日本適齡勞動人口已開始下降。換句話說,日本已過了人口雙峰之間的有利期。
與此相應,九十年代日本GDP年增幅平均跌至百分之一點四;進入千禧年之後,翻身乏術。近十多二十年來,一切刺激經濟政策,無論資金數量有多大、用了多少次,都顯得無效。撫養比增加,日本家庭負擔日重,不願增加消費,日本公司也因此不願在本國投資。這個情形,將愈來愈嚴重。這就是日本要面對的人口現實和經濟前景。
註:➀撫養比(dependency ratio)通常定義為「零至十四歲人口」與「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之和,除以「十五至六十四歲人口」;➁日本戰後因為採取親西方特別是親美外交政策,西方科技輸入不設限;美國知識產權不少以低價轉讓給日本,書籍版權更以「外援」名義無償贈送,至八十年代才結束。

六十福壽談人口

新中國六十大壽將至,筆者打算寫一輯文章,從人口學宏觀角度看中國往後經濟發展和大國崛起;如無其他突發要事須優先評論,這就會是本欄這幾天的主題。談經濟發展,一般多着眼政策和體制;人口因素較少人注意,卻很重要。歷史上,西方殖民主義和東洋軍國主義的出現,後面都有重要的人口因素;晚近一點,日本十多年來內部投資萎靡、消費不振,總體經濟表現乏善可陳,但一些方面的發展如機械人科技,卻表現突出,其實都和日本的人口趨勢和結構有關。
人口學非如經濟理論般枯燥無味,筆者有一次聽芝大商學院計量經濟學家Arnold Zellner講發達國人口不足,此老搞笑說:「急遽增加人口很困難,像要一個女子一年懷孕多次生一打小孩,沒可能做到,但你便是想想怎麼做,也挺有趣耶。」從現實生活看,一些人口政策更會引起意想不到的後果。內地一位社會學家指出,受一孩政策和國人重男輕女傳統影響,適婚人口當中男多女少,引致所謂的「婚姻擠壓」;這個現象,台灣五十年代有先例,當時適婚男女比例高達1.38:1,結果不僅男子成婚難,還影響已婚者的婚姻穩定,女性婚外情事增加。
談人口,離不開數字,筆者選幾組有趣的介紹,大家若忘記細緻,還會記得梗概。➀ 公元零年,世界總人口二點五億,至十六世紀中葉增加一倍,至十九世紀中葉之前又增一倍,至二十世紀中葉再增一倍,達二十五億。此二千年裏,世界總人口翻一番(乘二)所需時間愈來愈短,頭一次用了一千五百多年,第二次約三百年,第三次只需一百年。至元二千年,世界人口已達六十億,比一九五○年之數增加一倍多一點;這次翻一番,只需四十年。➁ 不過大家不必太擔心,翻番速度正在放緩;一般預料,至二○五○年,世界人口只會再增一半至九十億。馬爾薩斯擔心人口增加太快引致糧食短缺,人類大多數最終要餓死,但古典經濟學家Henry George卻說:「牙鷹和人類都吃雞;不同之處,牙鷹吃雞,愈吃愈少,人類吃,愈吃愈多。」
世界人口分布,主要在亞洲和歐洲,二千年來比例相當穩定,公元零年至二次大戰後的一九五○年,亞洲總人口經常都是歐洲的四至五倍;這個人口倍數不奇怪,論土地面積,亞洲是歐洲的四點四倍。非洲人口本來一直和歐洲相若,但在整個殖民時代三百年裏,歐洲人口增加很快,非洲卻跌了一成,主要是給歐洲人屠殺和運到新大陸當農奴。二次大戰之後,歐洲人口增幅放緩,不久便讓非洲及美洲超前了。元二千年的世界人口分布,亞洲居首,佔世界總數六成;美洲次之,非洲和美洲差不多,各佔一成三左右;歐洲則只佔百分之八,往後還會減少,那是因為歐洲所有國家都完成了「人口過渡」(demographic transition)。
所謂「人口過渡」,指一國死亡率因醫療衞生改善而下降,出生率則因為好幾個複雜原因,隨後下降更快,以致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減死亡率)下跌。➂ 人口過渡首先於十八世紀末葉在法國出現,過程需時也最久,歷一百八十五年才完成;其次是北歐的瑞典,也用了一百五十年;德、意、西等國的人口過渡,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才開始,九十年左右便完成。過渡完成之後,婦女總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TFR,即婦女一生生育子女數的平均)一般比開始之時下跌五至七成。西方的人口過渡,大體上是自發,政府少干預,過程緩慢。在亞洲,尤其在日本和中國,由於政府推行嚴格生育控制,人口過渡需時短得多;TFR顯著下跌,更是在人口一輪急增之後、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在西方,TFR從4降至2,大約要一百年;在日本,只用了十年(一九五○至六○年);在中國,亦只需二十年(七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人口學家發現,TFR= 2.1是所謂「補充值」,低於此值,則總人口長期趨降(不是馬上下降)。日本自一九七五年起,TFR持續低於2.1,其總人口於二○○四年見頂;現時日本的TFR,約為1.35。中國的TFR,於九十年代初降至2.1,去年估計是1.77;比照日本經驗,中國人口將於二○三○年之前見頂。
上述人口數字,都是講總量。發展綜合國力,總量是重要因素,但人口總量與經濟發展特別是GDP增速,之間關係並不明顯。對影響經濟發展而言,年齡結構比總量重要得多。日本二十年前的人口年齡結構與現今中國很相似,變化發生先中國約二十年,故要明白中國未來人口問題,日本經驗可茲借鑒。下一步要講的,便是日本人口問題。
註:➀這組文章,資料出處太多,不逐一列明,待最後一篇才介紹若干主要參考;➁遠古人口資料,亞洲尤其中國最準確,歐洲差很遠,其他地方,更只能用零碎的人類學和考古學資料湊併估算出;➂出生率下降原因,包括嬰兒成人率提高,婦女時間價值提高、父母因此追求子女質先於量等。

2009年8月17日星期一

衰退只係「中場休息」?

今年8月3日格蛇話,美國經濟衰退已近尾聲;但中國環球財經研究院院長宋鴻兵表示,美國由消費帶動型經濟,隨着金融危機發生及人口老化,未來十幾年將處於消費下降通道,由於美國呢批老齡人士响金融危機中損失近半,未來不得不節衣縮食。今年3月美國政府7800億美元刺激計劃,只創造十五萬到二十萬個就業機會,仍未能改善失業率。綜合上述分析,佢認為美國高消費時代已結束,過去由歐美消費者大量消費引發經濟繁榮亦已結束。外國唔少經濟學家希望中國能帶動東南亞國家消費,對抗全球消費品產能過剩問題,但宋鴻兵話,中國人口老化問題亦將喺2035年前出現,只較美國遲二十多年。中國面對外需不振,今年有賴政府大量投資去拉動經濟。至於消費,中國社會貧富懸殊,1%人口控制50%財富,唔似外國有一個龐大中產階級。呢次中國由出口拉動改為內需拉動,將有一段痛苦轉型期。


眼前透過非傳統貨幣政策製造出來股市上升,最終結局如何?冇人可事先知道,家吓恒指已重返雷曼兄弟出事前水平。如你作五次預測,而每次中機會率係50%話,加起來全中或然率只低於10%。換言之,你所作預測愈多,命中或然率便愈低!依家咁凶險市場內,股票價格既可以狂升亦可以暴跌,預測命中率便更低。股市重返「正常」水平後(即金融海嘯前水平),經濟又點?能否重返「正常」水平?據《時代》雜誌報道,2007年至今美國成熟企業營業額跌幅30%甚至50%;downsizing 已成為大趨勢!


為支持量化寬鬆政策,估計2008/09年(10月止)美國財赤高達1.8萬億美元,較對上年度急升四倍。咁龐大財赤可維持幾耐而仍然唔出事?今年內美資銀行可用0.25厘息向聯儲局借入資金去購買十年期債券息率3.75厘,實賺3.5厘去「製造」銀行純利;亦可以利用低息將資金借畀客戶支持佢地去買樓買車甚至炒股票,但上述情況係「正常」嗎?如果係「不正常」,咁,上述情況又可維持幾耐?

本周係雷曼兄弟出事一周年。去年今日,由此引發金融海嘯,透過各國政府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而成功阻止全球金融體系崩潰,令恒生指數重返雷曼事件出事前水平。但衰退係咪就此結束,抑或只係「中場休息」?對沖基金經理 Michael Steinhardt 認為,今時今日冇人夠膽長線睇好,人人都捕捉短期仍可再升幾多,理由係喺信貸收縮環境下,係唔可能出現長期經濟繁榮,人人都猜測由3月7日開始美股上升到底可維持多久?


未來一年美國政府仍需2萬億美元去填補財赤及貿赤。奧巴馬上台後,美國人似乎真係相信經濟已開始改變,而忽視3月7日開始股市上升係嚟自流動性過剩而非企業純利止跌回升。流動性過剩只能製造泡沫,冇人知道眼前呢個股市上升泡沫可以有幾大及有幾長日子,但總有再爆破一天(因缺乏業績支持)。過去日本共花十九年時間去洗刷1980年代經濟泡沫,美國可以响一年內完成洗刷過程嗎?

2009年6月17日星期三

掛鈎債券提示通脹尚未猖獗


不相信通脹威脅迫在眉睫者有的說,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衰退叫全球到處出現產能過剩,財經非財經機構借貸槓桿大事拆卸,已進一步使市場對諸般物質與服務的需求明顯萎縮。

Brian Hicks of U.S. Global Investors: The bond market shows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we see inflation(take off).

柏克萊資本公司研究員邁克爾.龐德(Michael Pond)6月初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美國財政部發行的通脹掛鈎債券(Treasury Inflation Protected Securities, TIPS)目前的市價息率顯示未來十年通脹率僅為2%,仍不足為患。


David Rosenberg of Gluskin Sheff & Associates: We have tremendous excess capacity in the economy and declining consumer demand …… and despite all the efforts to boost the money supply, the velocity(or circulation)of money is still in decline.

鑒於美國普通人家的經濟狀況自2007年秋季以來已遭遇沉重打擊,估計家庭財產三年來已減少近四成,而失業人數仍在持續上升。

前紐約美林首席北美經濟師大衛.羅森堡(David Rosenberg)最近表示,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尤其儲蓄與消費模式,正處於巨大轉變中,商界即使有心調高產品價格和服務收費,必也困難重重,資金周轉(velocity of money)仍在減速,因此可以想像,美國上市股份在可見將來依然不容易有盈利增長。

每日美語知新—The standard cause of inflation—too much money chasing too few goods—requires consumer borrowing and spending(as much as before), admittedly unlikely in the current credit crisis. (Levi Folk)

通脹來源的標準答案是太多金錢追逐太少貨物—想叫這種情形恢復舊觀,消費者必須能像以前那樣大事借貸大事消費,但在信貸危機繼續的目前,這顯然是沒有可能的。

低息未益人

《日本經濟四大教訓》一書中,有一節專談日本溢價。由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日本銀行在市場上拆借,就要付出溢價,由25基點到50基點;但到了1997年後,這個溢價到達100基點或者1%,令日本銀行界無可奈何,還好日本政府安排大合併,殭屍銀行被併購後,不必再借款,日本溢價被除名。

但二十一世紀到2008年「九一五」的雷曼兄弟破產後,人人自危,在市場拆借一度消失。Libor是有價無市,而中小銀行或者有毒資產銀行,亦要開始付出溢價,這1%的溢價令到Libor只是幾家大銀行的參考資料,其他銀行借不到,所以美元Libor雖已跌到0.635%,實質利率卻是1.635%,當然比2008年初的3%仍是優惠的,但風險較大的中小企,是享受不到的。

低利率也是大企業的福利,標準劫貧濟富,目前中小企或者評分不高的大企業是借不到長錢的。

一家BBB評分企業,在2008年初發長債的平均利率是6%,雷曼兄弟破產後,利率便升至10%,到2009年5月仍要付出7%,所以Libor雖低,中小企仍痛苦得很。CFO們沒有什麼好日子可過,只能靠短錢度日,何時銀行一改變態度,經濟轉好,銀行開始賺錢,可以有撇賬能力時,才是中小企們的危險期,所以付出高息去借長錢,是買保險,免得銀行變臉時吃不消。

銀行利率基本上已減無可減,Libor低是假象,既苦了存戶,也益不了借戶,誰是得益者?

俄股大勇 投資者無動於衷


昨天在俄羅斯烏拉爾葉卡捷琳堡召開的金磚四國(BRIC)首次峰會,對東道主來說實在有點尷尬。畢竟,中國和印度繼續擔當環球經濟增長動力的角色,今年全年預料將分別錄得7.5%及5.8%經濟增長;巴西經濟預料亦只會輕微收縮1%。

油市回勇帶動 RTS 指數漲70%

相比之下,俄羅斯的表現則遠遠落後,外界普遍預料當地經濟今年將收縮4.5%,不少分析師作出的預測更悲觀。不過,俄羅斯總算有塊無花果葉——股市——「遮醜」。年初至今,莫斯科 RTS 指數暴漲七成,是全球表現最佳的大型股市。

股市大升的最主要原因是石油。俄羅斯是金磚四國中最倚賴能源的成員,石油及天然氣佔當地出口高達三分之二。去年,隨着原油價格下挫,俄國股市節節敗退;今年油價回勇,股市亦重拾升軌。撇除油價因素,大升市並不反映外國投資者重拾對俄羅斯市場的興趣。升市主要靠現有投資者的買賣推動,流入股市的資金仍相對疲弱;除了追蹤新興市場指數所需的資金外,外國投資者不願額外押注俄羅斯。

新興市場基金研究公司 EPFR Global 的數據顯示,新興市場投資組合的平均俄羅斯比重僅稍高於6%,只及一年前水平的一半;相比,新興市場投資者的中國及巴西比重卻達15%左右。今年第二季至今,流入中國的資金達65億美元,巴西及印度分別為51億美元及19億美元,俄羅斯敬陪末座,只有14億美元。

投資者顧忌壞賬管治問題

外國投資者如今正陷入兩難:要麼現在入市,儘管已錯失反彈市先機;要麼等待調整。目前因為某些因素不敢輕舉妄動的投資者,相信仍會繼續觀望。壞賬是令投資者有所顧忌的原因之一,俄國企業今年就須為1000億美元外幣債務再融資。

企業管治問題亦惹人關注,挪威電訊公司 Telenor 的俄羅斯投資或被強行變賣就是一例。另一方面,縱使油價高企於每桶70美元對俄羅斯有利,進一步攀升卻會窒礙環球經濟復蘇,連帶俄羅斯亦會受打擊。邀請其他金磚同儕出席一個熱鬧喧嘩的外交聚會算不得什麼,吸引大量投資者重返莫斯科才是挑戰。

歐銀行或再為壞賬撥備二萬億

歐洲央行預測,歐羅區銀行未來十八個月內,可能須就不良貸款及證券投資再撥備二千八百三十億美元(二萬二千零七十四億港元)。

金融風險上升

自二○○七年年中以來,歐羅區銀行估計已撥備三千六百六十億美元。歐洲央行周一發表的最新金融穩定報告表示,過去六個月經濟環境惡化,給企業及家庭增添壓力,金融業風險因而上升。
歐洲央行估計,從金融危機初期至二○一○年底,銀行因有毒資產而撥備二千一百八十億美元,涉及不良貸款的撥備達四千三百一十億美元。

部分歐洲國家樓價預料再下滑,大銀行及保險公司容易面臨資本基礎轉弱的衝擊。報告指出,歐羅區金融體系主要風險包括:銀行可能再失去外界的信心,資產價格再大跌,以及保險商資產負債表收緊;而美國樓價跌幅可能較預期高,經濟不景氣更嚴重,以及中歐及東歐國家的壓力加劇,都令銀行面對風險。

標準普爾昨天的報告亦表示,歐洲銀行去年信貸虧損撥備額較二○○七年增加逾一倍,若去年下半年信貸虧損撥備比率持續,五十家歐洲大銀行將額外撥備五百億歐羅(五千三百七十億港元),預期今年撥備升幅加快,不少歐洲國家今年的貸款虧損會較去年增加一倍。

魯賓尼稱歐低估危機

標普表示,歐洲逾半大銀行的信貸評級前景負面,因它們盈利前景惡劣,市場基本因素轉弱,相信銀行需多年清除不良貸款,這將主導銀行中期業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周一指出,面對波羅的海地區經濟惡化,瑞典銀行需要強化資本基礎,平息市場憂慮。

歐洲央行副總裁帕帕季莫斯估計,歐洲銀行業有足夠資本應付更嚴峻的經濟環境,並表示歐洲央行無需要採取進一步措施。

不過,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賓尼昨天表示,美國聯儲局更積極行事,歐洲央行明顯落後,而且低估了金融危機對歐洲的影響程度。

魯賓尼說,歐洲央行一如以往仍非常關注通脹,歐洲政府所花的支出不足,但他認為歐洲明年須及時抽走流動資金,否則會受通脹威脅

美元储备货币地位恐不保 汇率仍获其他助力推升

美国作为储备货币的前景受到热烈的讨论,可能掩盖其近期走向的实际动能来源.

尽管俄罗斯、中国和巴西拉高分贝,呼吁推出新的全球储备货币,并畅谈要将外汇储备自美元分散至其他币别,但美元本月仍强力反弹.

衡量美元兑一篮子通货的美元指数,已经扳回3月下跌以来约四分之一的跌幅,而美元3月之後下跌主要是受到市场对于金融复苏及景气回升的信心增强影响.

信用紧缩高峰期间停驻在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及公债的巨额资金陆续出走,以寻求更高的报酬,通常是流向美国以外市场,最为明显的去处则为新兴市场.

基金研究机构EPFR估计,自今年初以来,已经有1,040亿美元流出货币市场基金,且有近300亿美元直接流向新兴市场,其中多数是自3月开始流出.

但随着股市涨势停滞,或起码稍事歇息,美元反弹超过3%.

美元这波反弹之际,俄罗斯及中国储备相关的警讯接连不断,且这两大新兴经济巨擘和其经济盟友--巴西及印度即将召开新成立的金砖四国峰会.

**烟幕弹**

为何全球外汇储备大国分散投资流言不断,却未进一步削弱美元呢?

毕竟中国和俄罗斯在全球6.7万亿美元的储备中占有超过三分之一份额,且其储备中起码有50-60%是以美元计价.

可以确定的是,这被认为是美元于4月及5月大跌的主要因素之一.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俄罗斯及中国官方及民间帐户所持有的美国公债金额单在4月就减少了60亿美元.

但分析师多认为,与近几个月、甚至是未来数月进出美国的庞大民间投资金额相较,这样的金额只是小儿科.

由于股市及债市仍旧受到危机後经济情势发展的不确定性影响,美元走势与股市紧张态势的反向连动很有可能卷土重来.

随着股市势将再次下跌,美元可能再次吸引避险资金,就如同年初的情形一样.

与此相左的是,央行不太可能突然或大幅度变动储备.

首先,俄罗斯、中国或巴西等央行受到美元信心突然或长期下滑的冲击与其他人一样大,因他们手上仍握有数以千亿计的美元有价证券.这些国家也不愿意让金融危机恶化,从而伤害其最大出口地的消费者.

而且,每当美元贬值,至少部分与美元挂钩的货币所在国央行将被迫买入美元,以维持住与美元的汇率联动.因此,美元的下跌总是引发官方买进美元的行动--尽管这部分比例不断降低.

高盛分析师指出,自美元3月开始走软以及原油价格上涨以来,全球外汇储备重拾上升势头.外汇储备去年夏季触及约7万亿美元的峰值.

**SDR疑虑**

另一些人提及近期有关新兴国家将所持美国公债换成国际货币基金会(IMF)债券的争论,这种债券将以IMF的特别提款权(SDR)计价.

不过短期来看,这些资金转移的规模也可能低于最初预期.
美元在SDR一篮子货币中的比重约在40%,限制了美元资产比例从当前60%左右下滑的幅度.

鉴于中国、巴西和俄罗斯已承诺购买约700亿美元IMF提议发行的债券,其持有的美元资产总量最多将因此减少140亿美元.

IMF坚持认为,美元的统治地位在一段时期内不存在风险."美元是全球经济的主要储备货币,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如此."IMF第一常务副总干事利普斯基周一表示.

这是否意味着,很久之後才可能出现这个风险?

"俄罗斯大幅调整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的可能性仍然极低."德国商业银行分析师周一向客户表示.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兴市场,资金从美元流向其他主要地区货币的长期趋势会仍会保持下去,且在未来数年可能会增强."

高盛亦持有类似观点,"我们确实相信,美元长期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仍不可撼动,但也毫无疑问地,接连不断的有关外汇储备多元化的传闻将带来不确定性."

2009年6月11日星期四

巴西和俄羅斯將拋售美國國債

巴西和俄羅斯兩國的官員週三表示﹐由於將各自購買100億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旨在為援助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的新發證券﹐它們計劃賣出美國國債。此舉是所謂的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為在IMF和其它國際組織中發揮更大作用而採取行動的一部分。這些消息推動美國國債收益率創出今年的最高水平﹐投資者擔心美國債務的上升已損害了美元儲備大國對美國國債的需求。

俄羅斯央行副行長Alexei Ulyukayev金磚四國的領導人下週將在俄羅斯會面﹐他們正尋求在經濟問題上爭取到更大的國際話語權。這樣做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為了在IMF的貸款決策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向該組織提供更多資金就是實現這個目的的第一步。由於手頭捉襟見肘﹐IMF自1月份以來一直在設計一種債券﹐以滿足巴西和其它國家央行的要求。

除了俄羅斯和巴西的承諾之外﹐中國也在考慮購買至多500億美元的債券。預計印度也將宣佈購買與巴西和俄羅斯的承諾額接近的債券。巴西財政部長曼特加(Guido Mantega)在新聞發佈會上說﹐這是一項投資﹐巴西將動用部分外匯儲備提供這筆融資﹐讓IMF能為新興國家提供幫助﹐尤其是目前因全球金融危機而面臨資金短缺的發展中國家。儘管曼特加說購買債券的主要用意是在IMF內贏得更大的話語權﹐但此舉也是在美元資產之外的多元化投資。購買的IMF債券約佔巴西外匯儲備總額的5%左右。巴西的外匯儲備大多都是美元資產。

自全球經濟危機去年不斷加劇以來﹐巴西、中國和俄羅斯一直在抱怨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主導地位。這些國家的官員擔心﹐美國通過大舉借債應對衰退的做法可能最終降低美元的地位﹐損害其外匯儲備的價值。金磚四國也在向IMF表明政治觀點。IMF希望永久性地增加貸款儲備資金﹐但金磚四國迄今只同意購買IMF的債券﹐這並非永久性的支持形式。

金磚四國主張﹐它們應當在IMF中獲得更大的投票權﹐然後才能為IMF的融資問題承擔更大的責任。美元的波動性是發展中國家更為擔心的問題﹐因為它們持有大量外匯儲備以支撐本國貨幣。中國是全球外匯儲備規模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第三﹐印度和巴西分別處於第四和第七位。

俄羅斯央行副行長Alexei Ulyukayev週三說﹐俄羅斯可能逐步減少其外匯儲備中美國國債的數量﹐這話印證了上述擔憂。俄羅斯官員也表示﹐在危機最嚴重的時候﹐俄羅斯加大了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的比重﹐現在隨著全球經濟前景好轉﹐俄羅斯正在重新調整這些投資構成。

俄羅斯官方媒體RIA Novosti新聞社援引了Ulyukaev的話﹐他說﹐隨著運用其他投資工具的機會越來越多﹐同時外國銀行的狀況更加明朗﹐我們計劃逐步減少所持的美國國債。當然﹐金磚四國並不是要摒棄美元。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飛在週二就即將召開的金磚四國會議的新聞發佈會上就是這麼說的。

據路透社報導﹐何亞飛說﹐沒有人說要拋售美元﹐我覺得這是不現實的。此外﹐這些國家採取令美元貶值的措施也不符合它們自身利益﹐因為它們持有大量美元資產。

對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地位的擔憂在今年3月達到頂點﹐當時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出﹐IMF的特別提款權可以取代美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IMF的債券很可能以特別提款權計價﹐這將是朝著上述方向邁進的一小步。

馬英九角逐黨主席 胡馬會可待

台灣總統馬英九昨天正式宣布參選國民黨主席,兩岸領導人舉行歷史性「胡馬會」將可待。
國民黨中常會當天下午結束後,馬英九和現任黨主席吳伯雄舉行聯合記者會,在吳宣布不會參選下屆黨主席選舉後,馬隨即宣布準備參選,並承諾會積極推動黨內改革及團結。

對於馬英九兼黨魁後,大陸會否邀其登陸會談,國台辦昨天回應稱,國民黨主席換屆選舉是國民黨內部事務,大陸予以尊重,卻不願置評。

不過,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表示:「相信國共平台將繼續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

台灣媒體指出,馬英九兼任黨主席,長遠目標是為未來極可能進行的「胡(錦濤)馬(英九)會」鋪路。

北京向來不願出現「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現象出現,因此,馬英九絕對無法以「台灣總統」或「中華民國總統」身分,與對岸進行直接對話。

但他兼任黨魁後,便可以「國民黨黨主席」身分,順理成章地與的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進行國共首腦「世紀會晤」。

馬英九昨天在記者會上表示,他當選總統後吳伯雄曾向他提議修改規定由總統兼任黨主席,但他當時認為沒有必要,而眼下決定要參選黨主席並不是為了擴張權力,而是為了善盡責任。

馬英九對吳伯雄一路走來始終相挺表達最高敬意和感恩。他說,如果能當選黨主席,一定全力以赴。

即將卸下黨主席的吳伯雄陪同馬英九作出這項宣布,並表明無意與馬英九競選。

他說,馬英九日前對他表示,經過審慎評估,為了整合總統府、行政院與國民黨的力量,願意不辭辛苦兼任黨主席,以加速國政推動。

吳伯雄說他對此自當配合知所進退,不會參加黨主席選舉,在任何情況下要他與馬英九競選,他在情意上與內心深處是做不到的;他並稱馬英九的成功,是他這輩子最大的期待。

國民黨主席職務雖然還需要通過黨員選舉,但在吳伯雄表明無意與馬英九競爭後,黨內已無具有足夠實力者與其挑戰

2009年6月8日星期一

股市幻象建基於美元危機論

3月份蓋特納接任美國財長,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去年10月英國已採用)及取消 mark-to-market 會計制度,令美股由3月起狂升,亦令5月份公布銀行業績靚咗好多。到6月初,紐約股票交易所有90%上市股票價都喺50天移動平均線之上,代表短期股市仍有力向上,但唔代表牛市重臨,投資者反而應該步步為營。

商品價格只係技術大反彈

今年首季標普五百估計純利下跌35.6%(與上周一樣),依家當中四百九十二間已公布業績,66%較估計中好、9%和估計相同,其餘低於估計。以2009年估計純利計,標普五百P/E十五點一倍;第二季純利估計下跌36.1%(1月份估計跌11.3%,4月1日估計跌31.7%);客觀形勢仍在惡化。今年3月9日開始股市回升,係因為極度超賣,而非企業純利開始回升。

據彭博資料,去年8月至10月有700億美元由MSCI 遠東(唔包括日本)股市流出,今年4月中開始又見上述資金回流,並以5月份為最。上述700億美元回流,支持5月份 MSCI 遠東指數上升,至今已升50%,6月又點?要睇有冇新資金流入而定。各位要明白,去年8月至10月資金流出令 MSCI 指數跌60%,至今 MSCI 指數仍未重返去年8月水平。CRB 路透/Jefferies 指數5月份上升14%,係三十四年來最大升幅,又或1974年7月以來最大升幅,代表2008年年底過分超賣,家吓重返正常。銅價今年升65%、油價升54%、大豆22%,全球股市上升超過30%、金價升12%。除黃金外,其他商品亦係一次技術大反彈。

6月1日通用汽車宣布破產,因負債1728億美元,資產只有823美元。百年老店如缺乏效率,一樣可以破產,亦證明咗就算長期持有一百年,一樣可以損失慘重。作為投資者,一旦發現投資方向唔正確,唯一可做嘅事就係止蝕,而非死守。賺大錢唔係來自 Work Hard 而係 Work Smart。

2007年11月美國出現金融危機時,曾產生七個黑洞──一、房利美;二、房貸美;三、雷曼兄弟及其他投資銀行;四、華互銀行;五、AIG;六、花旗集團及其他銀行;七、通用汽車。當通用汽車宣布破產後,上述七大黑洞起碼已處理了,美國會否從此進入復蘇期?睇落又未必。今日美國開始進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期,有如大病一場之後,雖然已離開 ICU返回普通病房,但仍然係病壞一個。

股市幻象建基於美元危機論

過去二十六年,西方國家政府同人民皆習慣利率及通脹率齊齊回落;2007年8月出現CDO危機後,西方國家政府以財赤去對付信貸壓碎,可以成功嗎?!西方國家經濟能否逃過1990年代日式經濟嘅慘況?!未來十八個月美國政府須發行5萬億美元新債,未來十年美國政府每年支付利息超過8000億美元(如長債息率喺5厘左右),呢種情況可維持幾耐?3月9日至今道指已升42%,標普五百升33%,恒指升60%……。3月9日青姐流淚了,股市上升了;今天人人都在笑,認為牛市重臨了,在此只有祝君好運。道氏理論大師 Richard Russell 認為,依家仍係熊市二期,你同意嗎?世上冇另一個人夠 Richard Russell 咁老資格去演譯道氏理論。

內地新股上市經過八個月停頓後,6月至8月共有三十三隻IPO集資130億元人民幣,估計將令A股進入調整期(但跌幅應該唔大)。

許多時投資者只見到佢地所希望見到嘅,而非真實狀況,此乃經濟不斷惡化情況下恒生指數卻由3月9日起急升嘅理由。對前景嘅期望令恒生指數响今年6月3日升到2007年12月以來最高。換言之,今天股市上升只反映投資者對未來嘅期望,而非真實情況。股市出現嘅幻象,係建基於美元危機論。由3月起到6月初美元滙價不斷回落,推動商品價格上升及「再膨脹論」,刺激新興市場股市上升。美元由去年7月走強,到今年3月結束;呢次美元滙價回落,到底係調整還是另一次美元危機?!如今年下半年美國經濟繼續下滑,小心美元到6月份又再次漲起來。

如有美元危機,中國將係最大虧損者,中國為阻止人民幣太快升值,不得不大量購入美元,結果進一步泥足深陷,此乃中國希望人民幣成為國際流通貨幣嘅理由。如中國响呢方面跑得太快,可引發美債泡沫爆破,呢個市場市值65萬億美元,較美股嘅市值仲要大!

高盛估計,今年3月起美元將進入漸進式貶值期,一直到2011年才完成整個貶值過程。標普認為,美元雖進入漸進式貶值,但貶值幅度同速度都唔會大。6月1日美國財長蓋特納向中國政府保證強勢美元(5月份美元兌加元貶值14%、兌歐羅貶10%、兌澳元貶11%、兌日圓貶7%);美國銀行與美林則認為美國政府採用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引發通脹疑慮,令資金由過去防禦性債券市場撤退轉向新興股票市場,係美元3月至5月急劇走弱嘅理由,隨住油價大幅飆升,進而引發全球通脹憂慮;小心美元貶值潮有可能响6月份結束。

2009年6月4日星期四

中國為何樂見強勢美元?

20年前﹐隨著天安門學生運動的平息﹐中國短暫的對外開放似乎也走到了盡頭。但事實上﹐1989年卻標志著中國加快推進經濟改革步伐的開始。由此帶來的結果顯而易見:中國目前是全球經濟的第二大支柱﹐鑒於美國經濟的脆弱﹐中國正變得日益重要。

美國如今在信貸方面依賴於中國﹐這一事實在華盛頓和北京都引起了很大的焦慮情緒。上個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呼籲加強對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國際監督。雖然他沒有具體提到美元﹐但傳遞的信息卻是明確的。作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中國政府一直感到不安﹐因為其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價值主要是因為美國金融機構的管理──或管理不善──而波動的。溫家寶的講話﹐以及其他中國官員近期的評論構成了中國一系列並不那麼微妙的暗示﹐即中國打算對其在美國的大量投資採取更積極的做法。鑒於中國現在是美國國債最大的持有者和美國政府最大的海外債權人﹐共持有約1萬億美元的美國政府證券﹐中方官員最近的聲明造成了美國的嚴重擔憂。

對中國經濟實力的不安並非今朝才有。在2004年總統競選期間﹐克里(John Kerry)就曾口頭攻擊過將公司業務外包給中國的“賣國CEO”。 2007年﹐來自紐約州的參議員舒默(Charles Schumer)和來自南卡羅來納州的參議員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在威脅對中國徵收懲罰性關稅方面找到了共同點﹐他們都指責中國通過操縱匯率獲得了不公平的貿易優勢。

儘管中國願意購買美國債券讓奧巴馬政府得以制定出規模空前的支出計劃﹐但目前的金融危機仍加劇了這種擔心。最普遍的擔憂是﹐中國可能利用其美國最大海外債權國的地位給美國施加壓力﹐獲取本不可能得到的利益。如果中國大陸要對台灣採取更強硬的立場怎麼辦?如果它拒絕向朝鮮施壓﹐要求後者停止核武器計劃呢?在很多人看來﹐這種擔憂不無道理:將於下週訪華的財政部長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不久前就拒絕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此舉立刻遭致了舒默和格雷厄姆對政府屈服於中國壓力的抱怨。這反過來又加深了對中國手握懸於美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的猜測:按我們說的做﹐否則我們就將拋售你的債券。對中國崛起的擔憂並沒有僅侷限於某一黨派。

在財政上持保守態度的共和黨人也同民主黨勞工領導人一樣對依賴於中國感到不滿。雖然這是兩黨難得的存在一致看法的領域﹐但這也是兩黨的錯誤之處。

首先﹐中國不能哪一天突發奇想決定拋售美國國債﹐讓美國經濟遭遇重大損害。由於找不到買家﹐中國甚至無法做出足以令人信服的威脅姿態。如今﹐世界上有誰會買下1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有哪個國家的政府會冒進一步被美國經濟所累的危險﹖人們普遍認為正是美國經濟把全球體系拖入了對低質量債券的危險依賴。德國央行肯定不會買﹐已經持有數千億美元美國國債的日本也不會。阿拉伯石油富國(包括沙特阿拉伯)的主權財富基金已經因在美國金融機構中的投資而遭受了衝擊﹐如今它們還在擔心手中的石油相關資產會進一步貶值。

即便有買家﹐中國在考慮是否拋售美國國債時也不能僅考慮經濟因素。中國在美國的投資既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也是政治上的決策。它們代表著20年來中國政府和很多美國企業不懈努力將中美兩個經濟體聯繫起來的巔峰之作。

直到近幾個月前﹐對美中關係的普遍看法還是中國生產便宜商品﹐美國人購買這些商品。不過這只是一個錯綜复雜關係的一個方面﹐兩國的關係還包括美國企業向中國消費者出售商品和為中國工業發展提供支持的同時獲得了顯著增長。中國政府一直積極地把本國經濟和政治穩定與美國聯繫起來。

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驗證了一句老話﹕如果銀行貸給你100萬美元﹐有麻煩的是你﹔但如果銀行貸給你1,000萬美元﹐有麻煩的就是銀行了。中國在美國有巨額的投資﹐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並不比美國更能容忍美國的嚴重崩塌。中國採取的任何危及美國經濟穩定的行動對雙方都會造成破壞。將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視為一種威脅﹐這種觀點是對中國政府目標的誤解。

中國認為﹐與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經濟體建立互相依存的關係﹐是保證中國繁榮昌盛的最佳途徑。中國當然希望自身能夠發展﹐以便其富裕程度最終能與美國媲美﹐不過那將是很多年以後的事了。儘管中國的雄心壯志中有一定的競爭成分﹐但這更多是在資本主義框架而非民族主義框架下的競爭。

誠然﹐一些中國人質疑中國與美國的密切關係﹐就像很多美國人被中國在美國經濟中的巨大份額觸怒一樣。但事實是﹐沒有中國的放貸﹐金融危機將會嚴重得多﹔而沒有美國企業的第一手經驗和美國提供的相當大的市場(儘管美國現在步履蹣跚)﹐中國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安然度過風暴。未來的挑戰是﹐要看到美中關係中的好處而不是威脅﹐明白21世紀將有不同於20世紀的持續繁榮之路。這將是一條建立在中美經濟體系相互融合基礎上的道路﹐沒有哪一方有絕對主導權。

2009年6月1日星期一

朝鮮半島會化險為夷?

在剛於新加坡召開的區域國防議題部長級會議上,北韓第二次核試與發射飛彈,同時也宣告退出自一九五二簽訂的和平條約等連串事件,被排上了議事會上成為應屆熱點議題。
還好,因為在此會議前,聯合國的安理會也討論過要不要制裁與如何制裁北韓的問題,而中國也表示北韓此時此地做這樣的核試,問題很嚴重,不能苟同而表示不滿,也同意聯合國制裁的原則,至於要如何制裁,則表示要小心處理。

美中取向漸同調

這樣的取態,正好合乎奧巴馬行事要三思的做法,眼見中國在北韓問題上開始有共同利益的想法,美國代表無論在聯合國或在這次的新加坡會議,也開始不再像過去布殊執政時其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新加坡會議上,高調唱「中國威脅論」,改為尋求中國的合作,進退同調去處理北韓問題。

而中國的高級將領馬曉天也提出了「應放棄冷戰國防的心態」,來處理區域的軍事安全問題。儘管美國防部長蓋茨也強調不能坐視北韓的核子武裝,並聲言一定會與美軍事盟國共同對付外來軍事攻擊。這番話無疑在此刻對北韓作出了軍事警告,提醒北韓任何對南韓或日本的攻擊,必會受到致命的反擊。但蓋茨同時也在會上獲得中國代表的不能忍受任何核擴散聲明。
很值得國際重視的是,自北韓這次連串大動作後,大家都把國際關注的焦點投放在朝鮮半島會不會爆發戰爭?若南北韓打起來,美日加入就不在話下(美軍駐防在日本與南韓),中俄會不會袖手旁觀?會的話,豈不是啟動了第三次世界大戰?

如果根據南北韓軍事對峙的歷史根源來看,大家都會注意到南北韓背後都有大佬挺住,南有美日,北有中俄。也正是因為雙方各有大國在扶持,任何一方的開戰,必然導致雙方大佬全程全力奉陪打下去,這便是當年韓戰發生時的場景。

之後因為代表東西勢力對壘的中蘇對美日歐開展了長達四十多年的冷戰,南北韓雙方雖有和平條約把戰爭停下來,但劃分南北的三八線卻沒有一刻不面對着戰爭復發的局面。為什麼?因為東西冷戰在全球攻防戰的部署中,三八線是其中一個戰爭熱點,雙方在此寸步不讓,否則便視為吃敗仗論。

棄冷戰觀點

因為冷戰涉及東西方兩大集團的全球戰略部署,雙方都有其集團國。雖然自蘇共垮台、東歐共產國變天,而中國又強調恢復與西方交流的開放政策之下,冷戰已是近乎尾聲。但意識形態的對壘,要退場也會有腳步快慢問題,例如北韓與古巴兩個共產國家,便仍然與美國僵持不下。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看待狗搖尾巴。如果認定是狗搖尾巴、而不是尾巴搖狗,當然也就會認定像古巴與北韓那樣相對弱小的國家,不可能倒轉頭來主使大國如中俄。只要中俄與美日在東亞不想再有冷戰,北韓要把中俄捲入戰爭去打美日南韓,機會不大。所以如果用冷戰的心態去看待北韓的問題,其關注點也就會投放在「大打出手」了。反之,如果拋開冷戰的觀點去看北韓,整個問題的戰略格局也就會大大改觀了。

因此,大家應重視的是這回中美在北韓問題上在新加坡會議上的互動。中方送出的訊息是堅決反對核擴散,而且對北韓斷然不顧國際反對核試而我行我素表示不滿。這在美國看來,已不再是一味毫無條件地支持北韓,更值得重視的是,中國將領在此時此事發表了「放棄冷戰心態」去看待這種安全問題。

中國在聯合國與新加坡會議,對有關北韓的問題,作出了這種表態,不但是借此事提醒美國要放棄冷戰心態思維,同時也在告訴北韓不要再抱住冷戰不放。如果中國代表的這番話不是戰略上的個別事件個別處理,而是代表戰略上的全面調整的首宗事件處理,接下來的北韓事件發展,將會有一番大變動。

依照奧巴馬的國際關係政策宣示來看,他既然已表明不但國內政策要變,國際政策也要變,要由布殊的「單一大國」路線轉為「多邊大國協商」路線,甚至也把中國視為不可忽視、沒有中國配合不可能處理好國際大事,有了奧巴馬如此重視中國的建設性國際角色。如今面臨到北韓那麼冥頑不靈,也正是借勢加強中國合作的機會。

北韓或自取其辱

若果中美如無意外走在一起去處理北韓,不但北韓今次的不韙之舉不可能觸發大國加入戰爭,就算是北韓不及時收斂,也都只有自取其辱而收場。最有可能的局勢發展將是在中俄協調下,把聯合國的制裁溫和化,同時也取得北韓合作而回到聯合國的銷毀核彈生產設備的處理辦法。
若這樣的發展兌現,危機過後的發展也都會有一番大變動,例如不但要回到六方會議桌去談,同時也會把更具「放棄冷戰心態」的安全議題排上六方會談桌上,例如美軍撤出南韓,南北韓在國際監察之下分段裁軍,包括北韓放棄生產大殺傷力武器,俄美中與南韓共同經援北韓發展經貿。
接着朝鮮半島的和平發展,中美在東亞安全對話也都事有可為,例如海峽兩岸的軍事問題、美國的東亞安全平台的問題、中美軍事交流與中國武裝透明度問題等,也都會在非冷戰心態與思維催使下,事有可為。是否如此,且拭目以待!

2009年5月18日星期一

Advanta停止放款 突顯美國信貸問題

美國第十一大信用卡營運商Advanta決定抽回百萬名客戶的額度;對經濟和銀行業來說,這都是不好兆頭。這也不能怪主要經營小型企業信用卡業務的Advanta,因截至3月底止,集團無法回收的債務已達到20%;反觀美國銀行業壓力測試使用的二年累計虧損率指標,一般狀況在12%至17%,較惡劣的狀態為18%至20%。Advanta雖出價14億美元購回其所擔保的貸款,但僅為原有價值的65%至75%,顯示其資產組合將惡化。


貸款「領先指標」

Advanta和美國其他信用卡公司和銀行業者有所不同。集團在經濟受重創的佛羅里達州和加州擁有大量業務,其業務在2006和07年強勁增長,但回想起來,這二年並不是信用卡業最繁榮的時候。在好景中相輔相成的小型企業與地產業,二者間的互動也進入惡性循環。許多小型企業老闆拿自己的房屋抵押來融資創業,但現在房屋價值已消失。許多小型企業的業務也受房地產景況所左右。因此,也許Advanta只是遭市場機制淘汰的個案,可能是一個清理以往過度投資的過程,而非趨勢。

另一方面,該公司被視為指標也不為過。

「Advanta是全國知名的品牌,將被視為領先指標,是第一家倒下的業者。」預付卡公司Maverick Network Solutions執行長Jim Shanahan向《費城詢問報》說:「該產業面臨超過20%的壞賬……但若果真是20%,這還是未出現過的狀況。」


自2007年開始出現一個以往罕見的趨勢,許多次按抵押貸款人紛紛放棄償還房貸,選擇保留信用卡來購買生活必需品;當前小型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可能是這個趨勢的延伸,企業主可能做出類似的選擇,決定放棄償還商務信用卡債務,保留個人的信用卡,但隨着企業倒閉,個人信用卡壞賬也會隨之升高。


也就是說,抵押貸款和企業貸款為領先指標,消費性貸款將步上後塵。


Advanta的遭遇並非我們質疑政府壓力測試假設條件是否充分反映問題嚴重性的唯一理由。穆廸早前指出,信用卡全行業的壞賬註銷將在2010年年中達到12%峰值,這相當於二年內累計虧損22%,但這還只是穆廸的預測中間值,並不是最糟糕的預測值。


儘管聯邦儲備局盡心盡力地支持信貸市場,Advanta事件再一次暗示,信貸趨緊與經濟萎縮可能已形成惡性循環。銀行業分析師Meredith Whitney認為,由於銀行業正在努力去槓桿化和保留資本,估計到2010年年底,美國信用卡業提供的信用額度將收縮2.7萬億美元或50%;這勢必限制消費支出,打壓企業盈利,進而催生新一輪壞賬。


新的監管政策提案希望限制信用卡公司調高利率和收費的能力,雖然從長期看或許是必要的,但這項新政策短期將帶來去槓桿化的負面衝擊,進而降低市場信貸供應量。


一些信用額度下降的企業無疑將因此被逼到死角,許多企業將放慢擴張腳步,或者降低投資及裁員。


Countrywide翻版?


這對美國而言尤為困擾,因一般估計美國小企業創造的就業新機會,佔全國民間部門新職位的三分之二。美國小企業的增長與活力,與個人信貸額度增長及取得信貸難易程度息息相關,這並非偶然。


在美國歷史上,各種各樣的創業故事層出不窮。雖然經濟衰退讓美國人失業,但他們或者通過使用退休金,或者將住房抵押,或者刷爆信用卡,創立了一個個新的企業。雖然當中許多企業倒下,這個過程還是為社會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


不過,在這一次,以上三種籌資方式都面臨著困難。這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次的復蘇力度將孱弱一些,反轉下跌的風險也更大一些。


因此,如說Advanta倒下可能只是特例罷了,大型銀行與我們大家可能也走在復蘇的大道上。
還記得嗎?人們先前也說,Countrywide只是個特例,但結果呢?

總統顧問:美經濟露曙光危機未完

美國總統奧巴馬政府一名高級經濟顧問表示,縱然近期美國經濟露出新曙光,但並不代表環球危機已完結。

六十九歲的哈佛大學經濟學家費爾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是奧巴馬政府經濟復蘇顧問委員會成員。前天他在世界旅遊業研討會中表示,這次金融危機肯定是他職業生涯中所見最嚴峻的一次。

他表示,近期證據顯示美國未必正步向持續復蘇之路。他指出,歐洲經濟與美國同樣糟糕,甚至可能更差,而日本所受衝擊更甚。數周以來,股市回升,美國銀行業公布理想業績,美國輿論的論調因而變得樂觀。費爾德斯坦表示,這只是短暫現象,因為壞消息的影響遠較好消息為大。

他表示,華府的八千億美元刺激經濟方案橫跨未來兩年或以上,今年只佔三千億美元,而市場推測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將出現一次性的回升。

費爾德斯坦表示,美國三分一房屋現時的按揭價值,已低於貸款價值,更多業主可能選擇停止供款,離開按揭市場,這將進一步打壓樓價,引致下跌旋渦。他指出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況。
費爾德斯坦表示,二〇一〇年可能出現復蘇,但這僅是一種希望。他警告,危機過後,美國出現龐大貿易赤字,美元下跌的風險將迫在眉睫。


三周以來美國的壞消息一浪接一浪。根據官方數據,美國經濟今年首季下滑百分之六點一

中央推八項優惠台灣政策

海峽論壇大會昨天上午在廈門舉行,中共國務院台辦主任王毅在會上釋放八項利台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國方面願意與台灣方面商談簽署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王毅表示,中國願意協助台灣解決經濟困難,將公布各項落實方案。


一、推動中國企業赴台投資—中國主管部門近期將組織電子、通訊、生物醫藥、海洋運輸、公共建設、商貿流通、紡織、機械、汽車製造業等行業的骨幹企業赴台投資考察。


二、中國主管部門將組織農產品採購團—今年內在上半年與下半年兩次赴台採購水果、蔬菜、水產品及農產加工品。企業也將組成採購團,五、六、七月三次赴台洽商採購台灣工業消費品、日常生活用品、食品深加工產品和特色工藝商品。


三、鼓勵台資企業拓展中國市場—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台資企業拓展中國市場,並參與中國擴大內需的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建設。


四、增加中國居民赴台旅遊人數—今年內爭取超過六十萬人次赴台灣旅遊。


五、推動協商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中國方面願意以積極和開放態度,與台灣方面商談簽署符合兩岸經濟發展需要,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儘早展開正式商談。


六、再開放十一項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新增統計、審計、價格鑒證師、社會工作者、國際商務、土地登記代理人、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企業法律顧問、註冊安全工程師、勘察設計領域的註冊結構工程師和註冊土木工程師等十類共十一個項目。


七、中國增設四個台灣農民創業園—中國在原有批准設立十一個台灣農民創業園基礎上,新增設立福建莆田仙游、福建三明清流、安徽巢湖和縣、江蘇淮安淮陰4個台灣農民創業園。


八、許可律師事務所在兩地試設分支—許可台灣地區律師事務所在福州、廈門兩地試點設立分支機構,從事涉台民事法律諮詢服務

奧巴馬繼承布殊戰爭

巴基斯坦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那裏的形勢「危殆」,美國主流媒體如是說。奧巴馬總統宣稱:「我們要尊重他們(巴基斯坦)的主權。但是我們也認識到我們有極大的戰略利益,極大的國家安全利益,需要肯定巴基斯坦是穩定的,而且結局不會是一個核武裝的好戰國家。」

巴阿猶如藩屬美國

奧巴馬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總統扎達里和卡爾賽召到白宮。要他們全力以赴,消滅「基地」和塔利班,這是宗主國對藩屬的關係。美國可以對名義上的主權國家發號施令,要她們做這個,做那個。這倒不是奧巴馬的發明,是美國歷來自命世界的主宰。
其實奧巴馬政府早就加強了它的秘密空中戰爭和特種部隊突襲。打死的大多是無辜老百姓。五月四日下午,美國空軍襲擊阿富汗法拉省兩個村莊格拉奈和施萬,炸死一百多平民。省長阿明向阿富汗議會報告說,平民死亡一百三十人。後來有線新聞網記者阿曼普爾報道,村民掩埋了一百四十二具屍體。

美軍像往常一樣,先是抵賴,接着又指是塔利班用手榴彈炸死平民,嫁禍美軍飛機。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代表親眼目睹房屋被炸毀,屍體數十具。死者包括阿富汗紅新月會志願者和他的親屬十三人。目擊者說,美機來轟炸時,塔利班早已撤離。當地民眾示威,要求美軍撤走。
最終國務卿希拉莉表示對平民死傷,感到十分抱歉。不過防長蓋茨說:「利用平民傷亡是塔利班戰略的基本部分。」

大規模屠殺平民這不是第一次。去年八月二十二日,美機空襲赫拉特省阿齊扎巴德一個疑是塔利班大院,炸死九十多平民。美軍照例先是抵賴,後來承認炸死三十名老百姓,包括婦女兒童在內,聯合國調查證實有約九十名平民死亡。據人權觀察報告,美國空襲造成阿富汗平民死亡人數從二○○六年到○七年增加了三倍。聯合國說,去年平民死亡人數超過二千。那都是布殊政府的傑作。

奧巴馬上台後,空襲變本加厲。格拉奈和施萬一役,創造了平民死亡新記錄。他拿巴基斯坦核武落入「極端分子」手裏嚇唬人,跟賴斯拿蘑菇雲嚇唬人如出一轍。人們說,他已經接過布殊「恐懼販子總司令」的稱號。他繼承並且擴大了布殊的戰爭,如今完全擁有了阿富汗戰爭。

希拉莉危言聳聽

國務卿希拉莉比奧巴馬還要危言聳聽,她說,巴基斯坦形勢「對我國和世界的安全構成致命的威脅。」要征服一億七千萬人口,擁有強大軍隊的巴基斯坦,區區數千名並不得人心的塔利班有那麼大的能量嗎?

巴基斯坦政府在美國壓力下,由總理吉拉尼出面誓言要消滅塔利班。巴軍向斯瓦特山谷,迪爾山谷和布奈爾展開猛攻。一百三十萬難民(巴政府數位)逃離交戰地區造成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塔利班指責政府出賣給了美國。話雖然難聽,卻並不非毫無根據。

二○○四年以來,巴軍多次進攻西北邊境部族地區的塔利班。其結果是塔利班反而壯大起來。巴軍的訓練和裝備為的是跟印度打常規戰爭,不適應反起義戰爭的需要,但是戰鬥不力只是原因之一。

巴軍和情報部門長期以來是支持塔利班的後台。目前軍中和情報部門仍然有塔利班的同情者。扎達里其實是個很弱的總統,民眾支持率低,只有百分之十九。而且歷來是軍方主導安全政策。軍隊參謀長卡亞尼不止一次否決扎達里的決策。儘管卡亞尼本人也同美國保持親密關係,並且一再表示沒有政治野心。但是他不能不考慮軍隊,情報部門和民眾的意願,這次卡亞尼沒有參加白宮會談。美國是否能夠完全控制此人,還得等着瞧。

無論如何,巴國民眾反美情緒高漲。特別是奧巴馬下令加緊使用無人駕駛飛機進行謀殺式攻擊以來,一共打死「基地」領導人物十四人。與此同時打死七百無辜老百姓,並且迫使數十萬人逃離家園。此仇不共戴天。這是塔利班反而比過去壯大的重要原因。卡爾賽要求美國停止空襲,美國答稱,打仗不能綑住手腳。

美沒尊重受援國主權

因為阿富汗戰局不利,美國中途換馬,撤掉了裝甲部隊背景的麥基爾南,換上前聯合特種作戰指揮部司令麥克里斯爾中將。這是杜魯門撤掉麥克亞瑟以來,美國第一次在戰爭中途換馬。麥克里斯爾依靠情報和火力突襲,指揮部隊抓獲了薩達姆;炸死了「美索不達米亞基地」頭頭扎卡維。所謂的富創意性的「新戰法」,其實不新,就是在伊拉克實行過的「清剿,佔領和建設」(clear, hold and build)。麥克里斯爾之所以被起用,是因為他早就主張協調特種部隊和中情局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邊境兩邊的秘密行動。

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戰場視為一體,正符合奧巴馬的「Af-Pak新戰略」。說服布殊去年下令美軍突擊隊越過阿富汗邊界,襲擊塔利班在巴基斯坦庇護所的就是麥克里斯爾。什麼尊重巴基斯坦主權!美國歷來沒有尊重過受援國的主權。何況巴基斯坦拿了百多億美元援款!據說「新戰法」還包括保護民眾。但是特種部隊突襲正是造成平民死傷的重要原因。

奧巴馬和他的國安顧問們真的不懂得人心向背的道理嗎?他在七日宣稱:「美國已經做出持久承諾要打敗這個地區的『基地』,並且支援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民主選舉出來的主權政府。承諾不會動搖。支援將持久不變。」他這麽說是因為蘇聯被趕出阿富汗以後,美國就對巴基斯坦不聞不問。他的這個宣示說明他繼承了布殊的「反恐戰爭」那一套,要打一場勞民傷財自我孤立的無休止長期戰爭。這一切有很強的新保守主義味道。什麼「變革」?萬變不離其宗!

獲邀名單獨欠港交所

港交所(388)與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競爭是媒體的「永遠話題」,兩個交易所不存在競爭也是不變的答案。可是隨着國務院發出通知,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成為國家戰略後,香港的疑慮也開始變得更真實了,甚至是上海是次舉辦的陸家嘴論壇,並沒有邀請港交所出席,對此至少港交所管理層更應該心中有數了。

無論如何,陸家嘴金融論壇都是國內金融業界最重要的會議之一,在是次的會議中,中國一行三會(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全是「一把手」親自出席並發言,更重要的是連較少與內地交流的台灣證券交易所也在被邀請之列,而且由董事長薛琦親身出席會議,然而,港交所卻並不在大會的邀請名單之中。

如果如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所言,香港金融市場在國際上和亞洲都有一定的地位,與上海可以互補,何以在如此重要的論壇上,港交所代表卻無影無蹤?就算有一萬個理由,是次港交所的「缺席」,似乎已經說明了很多問題

奧巴馬反彈隨時玩完

美國經過二十六年瘋狂借貸後出現CDO危機;加上戰後嬰兒潮進入退休年齡,相信2007年10月起係美股逆轉期,投資期結束,買賣期開始。自今年3月9日迄今股市大升51%後,5月11日開始又係另一次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嘅日子,即減少高風險項目,轉投低風險項目例如外幣存款、黃金;股票進入減持期。5月11日起應採用保守先行嘅策略,主因係美國消費者病了。去年11月起股市進入均衡點—即好淡因素各佔一半;當投資者強調利好因素時,股市可上升45%;當投資者對利淡因素恐慌時,股市又可回落30%。5月11日起嗰D從3月9日開始入貨嘅trader又獲利回吐。

散戶喜歡高追低沽

大部分投資者皆喜歡做群眾嘅一分子,而唔肯遠離群眾。唔少人响3月初沽貨,响5月又入貨。佢地習慣响股市短期見底前沽貨,以及股市短期見頂前入貨。

油價由2月份32美元一桶升至60美元,升幅85%。雖然油價重返60美元一桶,但IEA估計,2009年需求減少二百六十萬桶一天,降幅創紀錄,為2007年以來新低。以上述估計睇,油價反彈應完成。糖已升至三年高位,小麥更出現新高位,錫亦出現六個月內新高。標普高盛商品指數今年至今已上升20%。原材料價格大升而工業產品價格唔升,進一步壓縮生產商嘅利潤(如果仍然有嘅話)。分析員指出,近期商品價格上升並非因需求上升,而係資金流向造成,與對沖基金、大機構投資者將資金投入商品市場炒起有關,理由係奧巴馬上台後嘅言論一直不利美元滙價!中國响過去六個月一直喺國際市場大買原材料,但中國出口一直好唔起來。如經濟一直無法好起來,擔心過去六個月嘅原材料漲價好快告一段落,因為至今為止所謂「經濟復蘇」仍然係投資界一廂情願嘅諗法,缺乏有力嘅數據支持。美國工業生產連跌六個月,已跌至1998年以來最低;ISM指數連跌七個月;工廠使用率係1967年以來最低。

格蛇認為美國樓價見底,但以S&P/Case-Shiller住房指數1997至2006年美國樓價共上升三倍,依家只調整26%,相信仍未足夠。根據RealtyTrac數字,4月份被接管住宅量三十四萬二千間(即每三百七十四個家庭有一個冇屋住),2007年8月至今只接管咗一百三十萬間,未來情況恐怕冇咁理想。

銅價已回落10%,油價亦由60美元跌至57美元,係咪熊市反彈完成?!由去年11月開始嘅「奧巴馬反彈」隨時結束,因為股市上升,經濟卻在惡化,上述情況唔可能長存。

中國4月份工業生產上升7.3%(3月份升8.3%),較事前估計上升8.6%為弱;零售升14.8%(3月份升14.7%),較估計中上升14.5%強;4月出口減少22.6%。中國經濟情況亦未許樂觀。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克魯明上周喺北京表示,美國儲蓄率將繼續上升至佔總收入8%左右,未來美國消費需求會放緩。世界唔可能回到2007年10月危機爆發前嗰種模式——美國人透過加按房屋透支現金過活,未來嘅錢大部分來自中國內地、日本、台灣、香港等亞洲地區。自危機爆發後,美國人儲蓄率由0%上升到4%,相信會繼續上升到佔總收入8%,係美國過去嘅歷史水平。响儲蓄率上升嘅大前提下,美國消費需求放緩乃必然之事。

克魯明認為,未來三年係中國經濟嘅關鍵時刻,能否由出口拉動型經濟轉為內需拉動型,將決定末來中國經濟情況。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中國已唔可能再依賴出口去拉動下一次經濟復蘇也。

至於低息嘅威力?美國曾出現兩次低利率期,上一次係1930年代大蕭條期,另一次就係2009年。相信今次唔會重演1930年代大蕭條,但似乎進入1990年代日本嘅情況,即唔會進一步下滑,但復蘇卻有困難。今年第一季日本GDP下滑16%(2008年第四季下滑12.1%),係戰後最差,主因係日本出口貨滯銷,令出口下滑26.8%。日本首相已提出15.4萬億日圓刺激方案(1600億美元),希望刺激本土消費信心。

1982年8月開始嘅全球信貸膨脹期到2007年10月結束。整個世界金融業進入去槓桿化時段,傳統嘅投資技巧例如價值投資法、買入後長期持有已不管用。喺漫長嘅去槓桿化過程中,股市只有進入極度偏低才可入市吸納,股價一旦重返正常水平便獲利回吐。

長達三十年(1978年開始)嘅環球化(Globalization)進程亦進入結束篇,2008年貨櫃船載貨量減少20%,去年4月開始嘅美元上升周期到今年2月亦結束。美債(三十年期)息率接近5厘,而自1994年起美債(三十年期)息率從未超過5厘。標普五百指數由3月9日至5月15日回升37%,上述升幅係建基於假設美國樓價進入穩定期。上周標普五百指數已進入阻力區,銀行股指數亦完成大反彈,只有金屬股指數及石油股指數仲有一DD上升空間(但距離阻力區亦不遠矣)。


1999年5月7日英國財政部宣布出售黃金儲備後,澳洲、瑞士、荷蘭等國家亦將黃金推出市場,令金價自2001年跌至252美元後一路上升,更一度打破1000美元,因新興國家央行紛紛購買黃金,尤其係中國同俄羅斯。

過去十年歐洲銀行共售出三千八百噸黃金,收回560億美元,賬面損失達400億美元。中國2003年至今共購入四百五十四噸,六年內上升一倍,成為世界上第五大黃金儲備國,不過只佔外滙儲備1.6%(世界平均水平10.5%),相信仍會繼續購買。喺美元弱勢下,金價有機會上望1000美元。

湯森路透向投資界調查今年第一季標普五百純利預測:上周係負36.3%(對上一周係負35.1%),即繼續向下調。

股票市場由2007年10月開始從「投資者」市場進入「買賣者」市場。嚴格D講,由2007年10月起股票市場再冇長線投資對象,只提供短線買賣機會。唔同行業有如十五隻吊桶,七上八落。例如今年3月9日有線電視台嘅股市評論員青姐流淚時,你有冇入貨?最近有人高唱恒指睇20000點,你又點做?所謂經濟復蘇論,早喺去年5月已開始有人講,至今已講咗一周年……。作為趨勢投資者,永遠唔會猜測何時見頂及何時見底,因為佢地早已知道:人類係冇預測能力嘅。

應鎖定部分利潤

1930年道指亦曾出現過52%幅度嘅反彈,但到1932年美股才見底,總跌幅達89%。熊市中大部分時間反彈幅度可由19%至39%,最高可達67%,各位請唔好將反彈市說成熊市結束。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係股市Liquidation期,拋售股票係為咗套現,此乃熊市一期。2008年11月起進入評估股票價值期,形成個別股份有升有降。嗰D喺2008年10月前被保留下來嘅現金,都响呢段時間入市。唔少人因相信牛市已開始,而將所有資金投入股市;不過,實質經濟仍在惡化中。股市又再次進入阻力區,股票吸引力迅速下降,大部分原材料價格已完成反彈,相信好快又再次回落。投資者喺5月20日前最好鎖定部分利潤。

另起爐灶建國際金融中心的原因

一場金融海嘯,令中國決定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擺脫受美元牽制的困局,與此同時,上海受「欽點」要成為中國「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內地資本市場正準備全方位開放,上周召開的陸家嘴金融論壇中國的金融官員空群而出,紛紛表態力挺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對香港來說,這是一個涉及本地定位、具深遠影響的課題,因為按照中央政府的規劃,日後只有上海才是中國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那麼香港又會是什麼?沒有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經濟的支柱還剩下什麼?

不少論者向來認為金融中心不像世界工廠,靠的不是地大物博、人多勢眾,香港在法治環境、金融人才、市場的國際化以至管理風險的經驗等各方面,都有上海不可取代的優勢,香港人不應懼怕競爭,也不要以為中國政府欽點就可以令上海必然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但事態的發展,令我們覺得國際金融中心之爭涉及一些非香港可以控制的因素,令香港在這場競爭中處於極之不利的地位。

首先,這場競爭並不公平;中國任何一個城市要冒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處理人民幣業務是首要條件,當人民幣成為國際流通及儲備貨幣之後,任何城市擔當處理人民幣的結算、風險管理等的樞紐,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才能得以確立;中央政府既已公開指定上海擔當這個角色,意味着政策傾斜將會由上海處理大部分人民幣業務,香港在這方面既無權參與決策,也沒有辦法扭轉事實,試問在這種情況下,金融中心誰勝誰負不是早已可料嗎?上海要建成中國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的決策,到底會對香港造成什麼影響?

其次,從政治風險及金融安全考量,中央政府都有自行建立國際金融中心、減低對香港依賴的「誘因」,因為自九七回歸以來,北京雖然用盡各種方法解決香港的政改問題,務求令特區政府逐步邁向北京心目中「以愛國愛港者為治港主體」的理想狀況,可惜事與願違,香港政改不但沒有朝着北京願見的方向走,反而先後因董建華提早下台,曾蔭權從強勢走向弱勢的影響,特區內部無法凝聚出未來政制的共識,而二○一七全面普選的承諾已公諸於世,縱使不願,北京也不可能收回。現在看來,二○一七年如何普選仍沒有半點眉目,二○一二也極可能原地踏步,屆時香港人不滿,全面普選對北京來說風險也就更大;面對無法克服的困難,北京必會盤算在最壞情況下如何可以在香港開放普選而大陸的「損失」又可減至最低?

過去香港是內地唯一窗口,對外貿易、引入國外資金和技術、航運物流等等,幾乎全部經香港包辦,但經過三十年發展,大陸在對外經濟方面已跟國外完全接通,而且在基建上更超過香港的規模,唯一仍然要「靠」香港的,就只剩金融業。試想,如果上海在二○二○年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絕大部分人民幣業務、融資以及資本市場交易都可以在上海進行,香港局勢即使失控,北京也毋須擔心金融市場會受到衝擊。

香港九七回歸前夕中英兩國因政改相持不下,中方最後決定「另起爐灶」,自行籌組臨時立法會和特區政府,對共產黨人來說,只要有意志有決心,什麼事不能成功?現在正是領導人顯示決心打造「自己的國際金融中心」的時候。上海位處長江下游,航運受泥沙淤積而水淺,不能行走大型貨船,中國政府於是在老遠的洋山港另建深水港連接上海,令上海能夠躋身成為國際航運中心。既有前科,縱使條件不足,但只要全面動員,上海又怎會有做不成國際金融中心之理?

香港是時候要想想二○二○年的光景了!

2009年5月12日星期二

中國大買黃金引發猜想

中國上週宣佈過去6年來該國黃金儲備增長76%時﹐貴金屬市場有足夠的理由對此予以關注。畢竟﹐作為全球最大的黃金出產國、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第三大經濟體﹐中國一定有充分的理由買進黃金﹔很多專家說﹐中國的舉動鞏固了黃金作為貨幣資產的地位﹐顯示黃金必將迎來更加光明的未來。

USAGOLD-Centennial Precious Metals高級金屬分析師彼得•格蘭特(Peter Grant)說﹐最重要的是中國自身正在消化全球最大黃金出產國──中國的大部分(就算不是全部)產量﹐如今他們的意圖已經很明確﹐就是要建立儲備資產。他說﹐這對黃金的長期前景非常有利。

中國上週宣佈﹐該國黃金儲備已經從2003年的600噸增加至1,054噸。Centennial Precious Metals總裁邁克爾•考薩雷斯(Michael Kosares)說﹐中國真是名不虛傳──它有耐心﹐長期穩步地朝著目標前進﹐中國已經走上了金光大道﹐如今他們希望世界知道這一點。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五大黃金儲備國。中國上週不僅公佈了黃金儲備的增加。考薩雷斯說﹐它還請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3,217噸黃金儲備悉數出售。中國為何要鼓勵出售黃金﹐畢竟這可能會拉低這種它剛剛大量買進的金屬的價格﹖網絡交易公司Agoracom的金屬分析師彼得•格蘭第奇(Peter Grandich)說﹐這樣中國就能買進更多黃金。該公司面向投資小型股的投資者。考薩雷斯說﹐中國向IMF提出的請求﹐加上上週宣佈的黃金儲備增加﹐是意在向金融市場發出一個信號﹐表明中國把黃金視為整體國際貨幣方案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方案可能會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體系。令人印象深刻﹖只看黃金儲備的話﹐中國黃金儲備的價值令人印象深刻﹐不過考慮到中國外匯儲備的規模﹐黃金儲備就沒那麼驚人了。

據AlphaProfit Sector Investors的Newsletter編輯山姆•蘇巴馬廉(Sam Subramanian)說﹐中國的黃金儲備價值約為310億美元﹐約佔全部外匯儲備資產的1.6%﹐黃金在中國總儲備中的比重實際上自2003年以來一直在下降。考薩雷斯說﹐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點﹐假如中國要以每盎司1,000美元的價格買進IMF 3,217噸的黃金儲備﹐總價將是1,030億美元。他說﹐中國目前外匯儲備約為1.95萬億美元﹐所以買進全部IMF黃金儲備的總價將佔中國總儲備的5.25%﹐比重很是微不足道。

VRTrader.com的首席市場策略師馬克•萊柏維茲(Mark Leibovit)說﹐所以整體數據就沒有那麼令人印象深刻了﹐黃金市場整體上可能將買進的這部分黃金視為只佔中國外匯儲備的很少一部分。他說﹐如果中國是認真的﹐它們的需求會推動黃金突破高點﹐並維持在高位。黃金期貨價格在2008年3月中旬突破每盎司1,030美元﹐此後金價從這個歷史高點出現回調﹐目前保持在每盎司900美元之上。

但考慮一下這一點:據金銀投資公司(Gold and Silver Investments Ltd.)董事總經理奧布萊恩(Mark O'Byrne)說﹐即使在黃金持有量大幅增加之後﹐中國持有的黃金佔其外匯儲備總額的比例仍遠低於超過10%的全球平均水平。鑒於這一點﹐他說﹐看起來很有可能中國將繼續買進黃金﹐從而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歐洲央行出售黃金和預計IMF將出售黃金的影響。他還指出﹐中國黃金協會(China Gold Association)的侯惠民稱﹐中國或許希望將黃金持有總量增加到5,000噸﹐因此﹐奧布萊恩說﹐他們似乎可能會爭取至少達到10%左右的國際平均水平﹐而且從更長時期看﹐沒有理由懷疑他們或許希望像美國一樣﹐成為世界最大的黃金持有國之一。分析師們說﹐總而言之﹐中國的舉動顯示了該國政府將黃金作為貨幣對待時對它的價值評估。

南非編輯菲利普(Julian Phillips)在GoldForecaster.com上發表的市場通訊上寫道:中國是一個著眼於建立儲備的買家﹐這個事實比它現在持有多少黃金重要得多。他說﹐中國認識到了黃金作為儲備資產的價值﹐除此之外我們得不出別的結論。貴金屬零售商Blanchard & Co.副總裁比赫姆(David Beahm)說﹐得出這一結論之前﹐市場已經預期﹐美元幾乎可以肯定將失去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他說﹐在全世界應對全球經濟危機之際﹐黃金作為唯一一種真正的“硬通貨”的價值開始凸顯。

但VRTrader.com的萊柏維茲說﹐各國政府既不希望失去對印鈔機的控制﹐也不想接受金本位那樣的制度。也就是說﹐各國接受金本位的條件是﹐實施一個將黃金與他們的貨幣在相當高價位上掛鉤的計劃。這樣做將創造出大量資產﹐以抵消他們龐大的政府債務。不過﹐黃金有可能恢復其支持紙幣價值的貨幣角色。菲利普說﹐黃金恢復貨幣角色的意義是巨大的﹐並將對黃金價值產生積極作用。的確﹐萊柏維茲說﹐沒有其他替代方案﹐問題只是什麼時候實現。再來一次金融動盪可能會使黃金恢復貨幣角色﹐因為它將導致人們對任何紙幣投資不再信任。

但Kitco Bullion Dealers高級分析師納德勒(Jon Nadler)指出﹐全世界已挖掘出來的全部黃金在全球財富總額中所佔的比重只有0.6%左右﹐即使金價升到了每盎司10,000美元﹐它在全球財富總額中佔的比例也只有6%。他說﹐這不會讓它開始成為解決困擾世界的問題的靈丹妙藥。即便如此﹐像中國這樣一個重要的國家應該對其大量儲備繼續尋求多元化﹐普通投資者也應該這樣。

納德勒說﹐只是﹐進行多元化的時候不要帶著投機的念頭﹐認為中國買黃金是黃金下面的導火索正在點燃(將引爆金價)的跡象。他說﹐這只是買保險……每次買一點點。

2009年5月8日星期五

盛衰循環不可免

造成經濟起伏(升降)循環的成因,大體來說,經濟學家的看法可歸納為下述五種。

(1)純貨幣說(Purely Monetary Theory)指出貨幣流量(Flow of Money)的變動令經濟盛衰交替,因此,只要能夠有效地控制貨幣流量,經濟不會大幅波動,循環便不會出現。這即是說,保持貨幣無限量供應,經濟便可永享繁榮。顯而易見,這種理論早為經濟學家唾棄,因為貨幣無限量供應會造成惡性膨脹,結果經濟不是繁榮昌盛而是為通脹所徹底摧毀。美國政府應付「金融海嘯」的手法,極可能蹈此覆轍。

(2)過度投資說(Over-investment Theory)認為在好景或利率偏低時,工商界為了適應市場殷切的需求,會輕易作過度擴張、過分投資,而當銀行或投資者為避免承擔高風險而收縮投資時,衰退便接踵而至。據這一派學者的分析,由於從投資到真正產出,有一段時間差,因此在市場要求殷切時進行投資,到有產品應市時,由於市場需求受種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可能已陷萎縮,結果形成生產過剩,衰退便不可避免。

(3)消費不足說(Under-Consumption Theory)亦稱過度儲蓄論。這一派的結論是,消費者因不同理由(當前是次按風暴引致的金融海嘯,一般是缺乏福利特別退休保障及沒有醫療保險的社會),傾向於積穀防飢,或在經濟蕭條中損失慘重以致無力消費,令消費追不上供應,即消費者的支出無法吸納已進行生產的消費品,等於市場積壓大量存貨,廠商被迫停產、失業率高升,經濟衰退隨之出現。凱恩斯的財政政策便是針對這種情況,而且證實有效,可惜它只可以「江湖救急」,有長期負面副作用,最後必會把經濟根基搞垮!面對「金融海嘯」導致「總合需求不足」的困局,凱恩斯學說又成「顯學」,每個國家都向市場「注資」以刺激經濟,經濟下挫之勢放緩稍後甚且會回升,但其後遺症才教人心驚膽戰,因為惡性通脹遲早必至!

(4)心理因素說(Psychological Theory)認為人類對前景的心態時喜時悲,即對前景的預期有時樂觀有時悲觀,樂觀時大事消費,甚至先使未來錢(尤其是未來沒有的錢)。事實上,這種做法並非非理性,因為人們普遍相信經濟會持續增長,收入隨之不斷增加,以未來所賺支付欠債,綽有餘裕,因此盡情消費,經濟遂欣欣向榮、蓬勃繁榮。可是,當消費者對前景有悲觀預期時,經濟便會掉頭跌入衰退深淵,預期未來的收入變成沒有收入,個人進而整個國家經濟便陷入水深火熱中。

(5)創新說(Innovation Theory)為大名鼎鼎的熊彼德(J. Schumpeter, 1883-1950)所創,他指出受市場歡迎的創新發明,必會引起業界跟風,因而有大量投資,而投資活動帶旺經濟,銀行信用隨之膨脹;到了投資活動進入收成期,即創新的產品上市,廠商有收入,開始償還銀行負債,如此時沒有進一步的創新發明,信用便會逐步收縮,經濟活動趨於緩和,經濟亦就盛極而衰。
此外,我們當然不可忘記英國經濟學名家哲逢士(W. S. Jevons; 1835-1882)的「農作物收成論」(Harvest Theory),在農業社會,此說是具有很大說服力;由於農作物的豐收歉收,與氣候變化有關,因此該學派亦涉及對太陽黑子循環的研究,因為太陽黑子的出現與天氣好壞有直接關係。不過,由於農業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已不重要,這種學說當然被時代淘汰—但亦不是徹底淘汰,因為農作物豐收歉收,仍對商品期貨價格升沉有一定影響。

經濟循環研究是經濟學的一支重要流派,很多著名經濟學家如米賽斯(L. E. von Mises, 1881-1973)、海耶克(F. A. von Hayek, 1899-1992)、祈連(L. R. Klein, 1920-)、赫伯拉(G. Haberler, 1900-1995)、古柏民(T. C. Koopmans, 1910-1985)、盧卡斯(R. E. Lucas, 1937-)以至森穆遜(P. A. Samuelson, 1915-)等,均曾在這方面下過苦功,且各有所成;而不論從哪一角度看,以「經濟生機的長波」(The long waves in economic life)聞名的蘇聯經濟學家康特拉狄夫(N. D. Kondratieff,生於一八九二年;一般辭書都說他於一九三一年去世,保爾格萊夫經濟學大辭典比較謹慎,在這個年份之前加上問號;據十多年前戈爾巴喬夫時期為他翻案時的資料,他正確的終年是一九三七年)這方面的研究亦大有所成,他根據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八年的經濟數據,推斷資本主義不會因為經濟蕭條而淪亡,並堅信資本主義會在盛衰交替中不斷向前發展(康特拉狄夫自稱受「蘇聯〔烏克蘭〕有史以來最偉大經濟學家」屠岡.巴寧諾夫斯基〔M. I. Tugan-Baranovsky, 1865-1919〕的影響)。這種論證與馬克思資本主義必亡的教條不同,斯大林一怒之下,把他充軍西伯利亞……。

商業(經濟)循環困擾世人,由來已久,經濟學家致力把之「馴伏」,至二十年代奧國學派(代表人物有米賽斯等)始有所成,而四十年代凱恩斯在《通論》(一九三六年出版)中提出的財政政策,目的在從上帝之手奪回主宰經濟的大權……。可惜搞來搞去,循環揮之不去。如今政府─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政府和中國─都用「霹靂手段」試圖令經濟不致陷入衰退循環,事實的確收到一定效果,可是天下並無沒有循環的經濟,意味所有落重藥的國家稍後都要為拖緩衰退的出現付出沉重代價!

2009年5月4日星期一

中資股下半年料趨波動

去年年底金融海嘯殺到,中國是反應最快的數個國家之一,除了連番減息及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之外,還推出了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及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提供支持。在這一場風暴中,中國的救市效果也是最顯著的,國企指數年初至今跑贏恒指,反映市場對中國興趣不減,反彈較其他市場迅速。

資源股升勢猛

在過去的四個月內,國企指數成分股中成績最好的是資源行業,包括中國建材(3323)、江銅(358)、中鋁(2600)及海螺水泥(914)都是國指成分股年初至今升幅較大的股份。中國大力增加基建,原材料、資源相關的股份固然受惠,另一方面,這些公司去年甚至今年的業績各異,反映儘管股價上揚,但是基本因素並未有獲得改善,一旦內地經濟復甦的步伐不如期待般快速,相關股份風險頗大。

中國建材去年盈利同比增長66%,派息增加36%,海螺水泥則率先宣布,按照中國會計準則今年首季因水泥價格仍處低位,股東應佔溢利按年減少9%至4.09億元(人民幣.下同),反映水泥價格並沒有復甦。

事實上,水泥股近數月揚升,除業績和派息討得投資者歡心外,社保基金入市增持也成為推升該行業股的主因。據聯交所資料顯示,社保基金日前增持約一百五十七萬股中材(1398),每股平均作價4.857港元,動用資金約762萬港元,持股量由7.96%上升至8.1%,這是其今年以來首度投資港股;中材主要生產水泥機械設備,反映資金看好水泥行業前景。

有色金屬方面,中國推出了《有色金屬產業振興方案》,國家物資儲備局將增加特別銅等的有色金屬作為戰略儲備。江銅年初至今股價升幅達62%,但是從企業層面來看,需求並沒有恢復,今年首季的銷售也錄得虧損,集團去年第四季也由於銅價急跌令衍生商品合約出現虧損。中鋁則宣布首季度虧損9億元,但集團表示有信心只要鋁價維持在每噸13000至14000元水平,相信第二季有望扭虧。

另外,東風汽車(489)是年初至今升幅最大的成分股,股價大幅揚升133.6%,主要受惠於內地出台刺激汽車消費的政策及行業振興方案。內地車市消費自去年第四季度後持續增長,政府更連續出台減免部分購置稅等措施,力挺作為大宗消費品的汽車銷售,東汽今年首季已售出汽車二十六萬四千七百輛,較去年第四季增加8.86%,其升幅具有實質因素支持。

基建股毛利低股價受壓

那邊廂,表現最差的行業要數電力股,華能國際(902)過去四個月逆市下跌5.36%,大唐發電(992)更是下挫8.29%,相關的電氣設備股表現也十分落後,上海電氣(2727)下跌8.37%,是國指成分股表現最差的股份。去年電力股大蝕,但今年年初市場對電力股甚為看好,指其受惠煤價下跌,利率下調,更有機會提高電費。惟幾個月過去了,煤電供應合同遲遲未落實,發電量也面對連續數月的負增長,令市場對行業前景存疑,股價表現自然遜一籌了。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受惠擴大內需的基建股也是國企成分股中表現較弱的一個行業。中鐵建(1186)、中交建(1800)及中鐵(390)年初至今分別回落6.41% 、2.37%及0.37%。內地擴大基建項目,今年基建訂單增長不俗,中鐵就表示今年首季新接訂單1360億元,同比大幅上升80%,截至3月底,其手頭訂單超過4000億元,顯然與內地擴大內需有關,惟基建訂單毛利不高,也是不爭的事實。中交建去年營業額1789億元,按年增長18.8%,惟純利僅增0.7%至60.8元,受原材料成本壓力所累,毛利率更下降3%至10%。

基建股雖然不太受經濟周期影響,防守性較高,但是去年年底估值一直較其他股份高,經濟復甦時,基建股盈利增長會較其他股份慢,這麼說來,股價走慢一步也不屬意外了。

國指整體表現跑贏恒指,花旗中國首席策略師薛瀾表示,今年中國市場可能呈現「前高後低」的局面,下半年將出現一些波動。她認為,目前出現的小牛市,源於市場的「hope rally」,即在政策出台、但還未見到真正效果的時候,市場充滿了希望;但在下半年,特別是四季度,大家會對現實有一個重新考量,市場可能出現波動,整個市場表現出「前高後低」的特徵。

肯定唔好Buy in May

貨幣流速減慢打擊傳統智慧

所有讀過中學嘅朋友都應識得阿基米德(Archimedes)。呢位古希臘科學家有句名言:給我一支夠長嘅槓桿及一個支點,我可以移動整個世界!八十年代開始,英、美政府畀金融界所需要嘅槓桿及足夠支持,令整個金融產業不斷上升、上升,直到2007年10月泡沫爆破為止。嗰D令人可憎嘅投資(例如雷曼債券)紛紛出事,但今天仍有唔少人希望好似2007年前嘅日子重現,憧憬股市狂升,可以咩?美國過去六個月M2增長率達年率14%,已接近過去嘅最高增長率,但貨幣流速去年第四季只有一點七七倍,估計今年將跌至一點六七倍,因資產價格下跌及失業率上升。由於貨幣流轉速度下降,雖然去年第四季L上升15.7%,但去年第四季GDP卻下降6.3%,剛過去嘅今年第一季GDP回落6.1%,代表情況繼續惡化。貝南奇向美國銀行體系大量注資,相信可阻止三十年代式通縮出現,但卻不能阻止貨幣流動速度減慢,令傳統智慧(增加貨幣供應會令CPI上升)失效。

美國財長蓋特納上周五响G7發表演說指出,唔好再期望美國消費者帶動全球經濟增長。IMF响今年4月出版嘅《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今年全球經濟活動收縮1.3%(1月份仍相信有0.5%增長),而舊年仍增長3.75%;並估計美國經濟今年第三季才見底;未來樓價仍須回落18%,喺2010年才見底。作為普通人嘅痛苦係,今天所有生活必需品價格都在上升(例如超市貨品);反之,非生活必需品卻在跌價(例如去旅行)。

兩星期前我老曹响上海開研討會,被參加者問及去年5月我老曹提出嘅“Sell in May and walk away”事後證明正確,今年係咪仍然生效?我地不妨參考道指走勢,道指至今仍在去年9月所形成嘅下降通道內活動,技術上睇,3月份開始嘅上升只係一次後抽,即使指數能升穿此下降通道上阻力(8100點附近),另一阻力區即由去年5月形成嘅下降軌阻力响8700點之間,仍然唔易打破。追隨趨勢而唔預測走勢,乃我老曹嘅性格。上海粉絲提問︰2009年5月應否出售及離開?雖然依家未有肯定答案,但2009年5月肯定唔係入貨月,適量減持乃我老曹嘅忠告。至於個別股份喺熊市二期往往出現個別發展。响熊二中請記住:“It is a Market of Stocks, Not a Stock Market.”。簡單D講,5月份股市係尋頂月,但個別股份可以例外。

隨住利率大跌,今年2月份美國樓價穩定下來,3月份略為反彈,4月份數據未公布,睇嚟只係小陽春。過去一年美國樓價大跌19%後,2月份樓價輕微反彈並唔出奇,隨住美國失業率進一步上升,擔心新一輪樓價下跌潮下半年又再出現,因為有毒資產問題已改變美國人嘅消費習慣。上述改變連「九.一一慘劇」亦做唔到,更加唔好話1987年股災甚至1974年石油危機。呢次改變有如1990年日本,令房地產唔再係銀行提款卡,反而係財富破壞者(呢方面港人自1997年第三季到2003年第三季嗰段日子已有充分體驗)。標普五百指數由3月9日至今已反彈28%,仲能夠上升幾多?從3月同4月成交額睇,唔似牛市開始,只似熊市反彈。It is a trader's market, not an investor's market!

A股見底但唔係V形反彈

比較上樂觀係內地A股市場已有見底訊號,但未搵到理由支持經濟復甦(Signs of a Bottom, But not yet a Recovery)。A股50天移動平均線已高出250天線,代表熊市早喺2008年10月結束,但全球環境如此惡劣嘅情況下,又如何令復甦出現?因此可能出現「見底未復甦」走勢──即喺低水位徘徊。股市唔會因出現黃金交叉而大升;簡單D講係出現W形走勢,而唔係V形反彈。理由係除滬深A股外,只有好少國家股市同時出現黃金交叉。

另一理由係「中國製造」已行唔通矣,過去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到2007年已結束,企業早已開始打價格戰,甚至從中勝出,亦只有微利可言。中國經濟點樣由「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品牌」?路仍十分遙遠。

2008年中國人儲蓄率接近50%(南韓20%),如中國人降低儲蓄率,中國經濟立即可進入繁榮期。

我老曹再次強調,我老曹只係一個極之極之普通嘅投資者,任何人如照我老曹嘅方法去做,都可賺到1億港元財富!

一、每月儲蓄1000元、出雙糧嗰個月存3000元。上述要求唔算高,對嗎?

二、運用本金,每年响股市、房地產、黃金或外滙市場賺取20%回報,要求亦唔算高吧。

三、耐性。跟着上述做法維持四十年,從二十歲開始,到六十歲便成功。

公式如下:1.4萬元(1+20%)乘40次方,本利和係1.0281億元。你可以、我可以,任何人都可以。點解香港今天仍只有咁少人擁有1億元(或以上)?理由係:甲、投資冇策略可言;加上唔肯止損,好快便令本金失去。二、冇耐性做足四十年。換言之,賺取1億元並唔難,難就難在你肯唔肯認清形勢、謹慎理財及唔感情用事。

趨勢信徒不預測未來

投資者對股票嘅評估方法,曾出現幾次大變化。1958年前美國人投資股票,最主要理由係收取股息,因此當公司宣布增加派息或減少派息,對股價影響好大。香港喺1970年前亦一樣,即由股息率決定股票價值。自1971年美元取消金本位,貨幣制度出現改變,導致股市嘅遊戲規則同估計評價改變。市盈率(O)取代股息率,成為評估公司價值嘅工具,引發1971至73年3月香港股市暴漲期。經過1971至73年狂升及1973至74年暴跌後,彼得.林奇嘅PEG理論成為今後分析界主流,即市盈率(O)高低應由企業利潤增長率去管制。純利增長率愈高嘅公司可支持高O;反之如純利升幅只有單位數,O亦只有單位數。PEG理論1975年起成為評估股份嘅主流,亦造成股市出現狂升及暴跌嘅主因,因增長率(G)每年變化好大。

作為「趨勢」信徒同「走勢」信徒最大分別,係走勢派往往預測後市,其中最有代表性如波浪理論,而唔相信後市可預測性甚低。走勢分析者心態係「以過去預測未來」。唔少大學所做研究證明,走勢時準時唔準。“Technical analysis almost indistinguishable from a pseudoscience, whose predictions are either worthless or, at best, so barely discernably better than chance as to be unexploitable because of transaction costs.”趨勢同走勢最大分別係唔預測後市,而係追隨趨勢(Be a trend follower, not a trend prediction),即趨勢形成後才加入,趨勢結束便離開,千萬不可嘗試outthink別人。2008年畢非德所犯錯誤就係希望outthink別人。

欲學趨勢,必先訓練自己擁有平常心,承認自己不較別人聰明,明白世事無常及達致無我境界。

2009年4月27日星期一

胡溫為21世紀黃金牛市點睛

毋庸置疑,美元是當前的國際儲備貨幣,無論從貿易、金融到主流商品價格,都是以美元計價,而且全球外滙儲備中仍以美元為主。然而,在經歷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之後,美國目前將全副精神放在挽救國內經濟。鑑於美國早已債台高築,並可能出現債務通縮,華盛頓開始埋首於其「量化寬鬆」政策,繼續大量印刷美鈔。惟大量發鈔的後果將導致美元貶值,從而削弱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霸主地位。更嚴重的是,以美元計價的權債價值也面臨崩潰。中國作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無疑將遭到天文數字的損失。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底中國對美債權規模約為1.45萬億美元。

溫家寶總理對中國擁有的美國國債感到擔憂,他今年3月17日說:「我們把巨額資金借給美國,當然關心我們資產的安全。說老實話,我確實有些擔心。」這時正好是中國外長在華盛頓與美方磋商兩國應該在二十集團峰會中採取什麼立場的時間。

G20峰會露玄機

二十國集團倫敦高峰會談,在倫敦時間今年4月1日、2日舉行,討論進一步應對全球金融海嘯。以胡溫為首的北京領導層主張建立和完善國際金融體系的有效監管機制,穩定全球金融市場;力促改革布列頓森林體系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平衡各方利益,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參與權、決策權等;強調並推動區域性的雙邊貨幣結算體系(根據清邁倡議達成十七宗雙邊互換協議),着力推動國際儲備貨幣的改革。

此外,峰會內各首腦同意容許IMF出售四百零三噸黃金,以籌集資金協助全球最貧窮的國家。這項宣布令金價受壓,跌穿每盎斯900美元後偏軟。IMF早在2007年年初已有出售黃金的計劃,目的是分散收入來源,同時鞏固財政根基。然而,有關計劃必須得到成員國85%票數支持才可落實,持有17%投票權的美國變相擁有否決權。不過,從G20的聯合公報的內容看,售金計劃在今年內獲得通過的機會甚高,正好為中國增持黃金提供難得的機會。

IMF目前持有超過三千二百一十七噸黃金,是繼美國及德國之後全球第三大黃金大戶。組織擁有的黃金大部分來自成員國,因為按規定,成員國向IMF進貢的「份額」(quota),25%須以黃金支付,這些黃金不能在市場出售。不過,IMF在1990及2000年間(當時盎斯金價處於255至270美元水平)透過場外交易購入四百零三噸黃金,G20提出的售金計劃,指的正是這批黃金。

有利人民幣競爭力

中國坐擁2萬億美元外滙儲備,截至2003年官方公布只有六百噸,黃金比重不足1%,期間北京官員曾表示,有興趣買入更多黃金、原油及其他戰略商品。到上周4月24日,外匯管理局局長胡曉煉對外公布,透過國內雜金提純以及國內市場交易等方式,中國最新的黃金儲備量已達一千零五十四噸,使中國一躍成為全球第五大黃金儲備國。

中國黃金協會副會長侯惠民建議,中國黃金儲備應增加至五千噸,考慮到中國在國際上的新地位,以及金融危機的問題,中國應續加大黃金儲備。

此外,據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研究員鄒平座表示,中國增購黃金背後另一重要原因,是黃金儲備增加將對人民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非常有好處,此舉能取得更多投資者對人民幣的信任。

中國財金團隊對美元的保值能力存有極大疑問已是不爭事實,每每也提到黃金作為超主權儲備貨幣後盾的重要性,胡溫的構想正好為二十一世紀黃金大牛市點睛。中國增加黃金儲備的訊息,創造了環球市場對黃金大牛市的無限憧憬!

通縮力量超過通貨膨脹

2009年首季美國利率已降至0.25厘,同1998年日本嘅零利率政策接近;日本透過政府推出一連串挽救行動,結果只令日本經濟唔生唔死。美國政府負債佔GDP比率由1989年50%上升到2008年70%;日本政府負債佔GDP比率由1989年68%上升到2008年173%。政府負債一旦相當於GDP 100%以上,當地經濟便無法復甦;2009年美國政府負債亦開始向GDP 100%靠攏,各位要小心。

美股市值由2007年10月嘅19.1萬億美元回落到2009年2月嘅9.2萬億美元,共失去10萬億美元;東京股市由2007年6月嘅578萬億日圓下降至2009年2月嘅244萬億日圓;全球股市由63萬億美元回落到2009年3月嘅28萬億美元,下跌56%(或35萬億美元)。美國物業2006年至今失去3.5萬億美元。家吓美國物業市值仍相當於2008年美國GDP 130%(1985至1999年只相等於GDP 100%至120%;2006年相等於GDP 170%)。換言之,依家美國樓價仍處偏高水平。低利率雖然可阻止樓價及股市進一步回落,但亦同時阻止GDP增長率進一步上升,變成低增長區;結果PEG下降,令股市最終抬唔起頭;擔心美國正漸漸步入上述景況。

2006年美國有2萬億美元「現鈔」,同時有50萬億美元「信貸」;2007年9月開始去槓桿化(Deleveraging),引致資產價格大幅跌價及信貸收縮,雖然現鈔供應略為上升,但通縮力量超過通貨膨脹。簡單公式MV=PQ可解釋上述現象。M(貨幣供應)乘V(貨幣流速)等於P(價格升降)乘Q(產品供應量),雖然政府增加M供應,但V卻下降,結果出現P跌價而非升值,除非產品供應量亦下降。

在股票市場贏錢,唔係因為你係大戶,而係因為你嘅智慧高。智慧非天生,而係來自研究同分析,成功控制感情,唔跟大隊,做到勝不驕、敗不餒。每次勝利後,以最快時間忘記它;每次失敗後,必檢討自己錯在哪裏,以後唔再犯相同錯誤。記住進取不忘穩健,但穩健唔代表停滯不前。

2009年4月23日星期四

太多富國強兵 世界難有寧日

太多富國強兵 世界難有寧日

解放軍海軍昨天起一連四天在山東青島舉行「海上閱兵及各種活動」,以慶祝其成軍六十周年;十四個國家派遣二十一艘軍艦及二十九國派出海軍代表團參加慶典活動。BBC昨天引述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薛理泰的話:「中國海軍是中國軍隊三個技術兵種中發展最快的,所以中國海軍實力倍受外界關注。」同一消息來源報道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的談話:「中國將發展先進的遠洋海軍,包括新軍艦、超靜音潛艇以及更精密的作戰飛機和導彈。」消息同時指出「中國已擁有戰術及攻擊性核潛艇」。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現在都擁有核潛艇;但五個常任國中只有中國沒有航空母艦……。

海軍假慶祝活動展示軍力,揭開了建國六十周年天安門閱兵的序幕;長安街月前已進行「整固」,看來中國十一展示的軍力,將令人耳目一新

在環繞「海上閱兵」的談話中,以曾在大西洋及太平洋指揮美國艦隊的美國海軍作戰部長(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嘉里.拉格(夫)赫(黑)德(Gary Roughead)的發言最令人注意。他認為中國海軍發展,包括計劃興建航空母艦,「符合中國的經濟發展」,亦是中國提高國際地位的「自然發展」;可是,他希望中美加強溝通,令美國知道為什麼「中國要建航艦」及「中國提升海軍軍力的目的」!

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來說,中國提高軍力的目的十分顯然,但拉格赫德顯非「頭腦簡單天真無知」之輩,他的提問,絕非無的放矢,實在是反映了冷戰後西方流行的「後現代」(postmodern)想法。

冷戰結束後,意識形態之爭隨軍事對抗落幕而消褪,然而,自由貿易、各國和平相處,民主和市場經濟席捲全球,不過是無法落實的「願景」。俄羅斯重振軍威、中國和平崛起及發展相配的軍力,令西方國家獨領風騷的好夢成空。

以美國人的觀念,在冷戰後,她是世上獨一無匹的超級強國,以次的強國則在國際間展開劇烈競爭,俄羅斯、中國、印度、歐盟、日本以至伊朗,莫不處心積慮,穩固、擴張地域性影響力,結果必然侵蝕無處不在的美國「地盤」;而自由民主與寡頭獨裁政體的競爭趨明顯,亦使以自由世界領袖自居的美國惴惴不安。與此同時,激進穆斯林分子與「外來者」(包括政治和宗教)的對立甚至鬥爭白熱化,希望冷戰終結帶來世界大同的憧憬成為泡影。在這種大環境下,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都積極建立本身的武裝力量或參加區域性軍事組織以求自保,是理所當然不應受質疑的發展。

俄羅斯在經濟、軍事和外交上的「綜合國力」,令人刮目相看。在一九九八至二○○六年間,其累計經濟增長達百分之五十、人均GDP增幅更達百分之六十五;可惜俄羅斯過分依賴石油及天然氣出口,當能源價格隨「金融海嘯」引致的需求萎縮而大幅下挫時,俄羅斯經濟便陷入「過度擴張」的窘境;事實上,俄羅斯「過度擴張」的還有軍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口號「富國(須有)強兵」(rich nation, strong army),已被大部分「負擔得起」的國家奉為圭臬,近年俄羅斯國防預算每年增幅均在百分之二十水平(○八年國防預算之龐大,僅在美國和中國之後),如今她擁有一萬六千多枚「現代化核子彈頭」、百萬以上的現役軍隊、發展最新型的噴射戰鬥機、核子潛艇、航空母艦及長程戰略轟炸機。與此同時,俄國還對車臣及格魯吉亞用兵,甚至不惜因此退出限制其軍隊活動的「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CFE)。此外,俄羅斯還對中國輸出大量新式武器和軍工技術;非常明顯,在經濟困頓的情形下,俄羅斯會加強這方面的輸出。

俄羅斯重建軍力,不僅令其近鄰歐洲諸國如坐針氈,其能源輸出不是受制於進口市場的需求(如中國出口業盛衰受美國市場所左右),反使歐洲各天然氣用家受其牽制,令人見識俄羅斯人的手段。蘇聯解體後西方勢力入侵其勢力範圍,北約不斷膨脹、華沙公約名存實亡,俄羅斯對此耿耿於懷,早已部署「大反攻」……。當俄羅斯經濟步向市場化及油價高企之下欣欣向榮時,西方寄望俄羅斯會「民主化」,但這種希望早已幻滅。

冷戰後不是美國獨霸天下而是群雄並起,崛興速度最快而且民族主義情緒特別高漲的中國,近年致力於建設現代化軍事力量,因而備受國際間尤其是與之可能有政經利益衝突的西方國家「高度關注」。從歷史上看,埃及、波斯、希臘、羅馬、奧圖曼、威尼斯、法國、西班牙、英國、俄國、德國、美國和日本,在經濟茁壯、軍力強大時,都曾為了統一國土、擴張國土或臣服他人而發動、參與戰爭。對歷史不敢忘懷,在美、俄雙霸虎視眈眈互不「侵犯」的關係已隨冷戰結束不再存在的多元世界,最大的既得利益者美國對新興軍事國家疑心重重,不足為奇,但像美國將領如此坦率宣諸於口(美國間諜已不管用?),似乎還是首次。

基本上不受「金融海嘯」直接衝擊,當全球經濟在衰退邊沿徘徊的現在,中國經濟定下「保八」目標,對大部分國家來說,仍是高速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中國軍力突飛猛晉、不可輕侮,其政治影響雖非無遠弗屆,但在亞洲尤其是東南亞舉足輕重,是不爭的事實。這種發展勢頭,令中國領導層和全體人民「感覺良好」,對前景充滿信心。想起清末至解放前「列強」蠶食中國的痛史,國人尤其是共產黨人對現狀感到特別驕傲,不少人甚且認為世界已進入「中國世紀」;另一方面,緬懷十七世紀前數百年支配亞洲政治及中原文化遠播的日子,愈來愈多「先富起來」因而雄心萬丈的人─領導人和平民─期待「美好舊時光」重臨中國再成為世人景仰的「上國」,便不足為奇。

這種心理狀態,滋生了中國與美國「分而治之」的想法,雖然這些只是「書生之見」,惟其「藍圖」甚具說服力。在他們的構想中,歐洲、大西洋是美國的勢力範圍,亞洲則屬中國的天下;而國際貨幣亦只有美元及人民幣二大貨幣體系(較早前的看法還有歐羅區,但三月間有「歐羅之父」之稱、○五年起在北京成立「蒙岱爾企業大學」的蒙岱爾建議美元應與歐羅「掛鈎」〔聯儲局與歐洲央行同意歐羅滙價在一點二至一點四美元之間浮動〕以取代美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若不可行,亞洲應創設自己的「亞洲貨幣」)。上述種種,離成為事實之途尚遠,然而,為了保障本身經濟利益(包括購買、開發非洲和南美洲的天然資源)及彰顯政治地位,中國建立強大的現代化軍隊,大有必要,不過,擴軍不是為了黷武,而是要保障「經濟生命線」暢通無阻。事實上,從歷史上看,雅典、威尼斯、西班牙、英國和美國莫不建立龐大的海上軍力,以保護其「遠在天邊」的經濟利益。自古以來,和平掛帥絕不能造就有放眼世界雄圖的商業王國!

從電視新聞所見,現代化的中國海軍確是一支有遠洋作戰能力的勁旅,可惜由於處處受制,中國海軍只能在近海稱雄而出不了大洋。

沒有宗教信仰及共產主義在市場經濟衝擊下已近破產,加上有過輝煌歲月亦曾受欺凌侮辱日子的歷史背景,民族主義成為內地人民的唯一精神糧食,在政經環境已徹底改變之下,《義勇軍進行曲》仍是國歌,意味當局有意藉宣揚民族主義團結國人,這是頗為危險的。自從九十年代「富起來」之後,民族情緒一發不可收拾,稍遇不如己意事件便迅速爆發,美國、日本以至最近的法國都曾是目標,民眾針對這些外國的「非理性憤怒」,怵目驚心,難免使歐美以至近鄰如日本憂心忡忡,生怕日漸強大的軍力結合民族情緒會做出對她們不利的事;而她們希望中國增加軍事透明度的訴求,從未獲得適當回應,面對現代化的中國海軍,負責美國海軍全球布防的海軍作戰部部長公開追問中國擴軍(造核潛、建航艦)「意欲何為」,顯示美國和其西方盟友特別是日本的焦躁不安。

冷戰結束後西方的「後現代」思維是,一個致力於國際貿易的國家,根本不必擴軍以保障海外市場的安全,因為「後現代」是一個互通有無、自由貿易的和平世界,這等於說只要付得起價錢,中國出口工業成品和進口工業原料包括石油天然氣,絕無問題。在這種環境下,中國的擴軍尤其是建立有遠洋作戰能力的艦隊,便「別有用心」!

「後現代」思維是建基於美國是世界獨霸的基礎上,而這個霸主與人為善,有免費維持世界和平及公平競爭的武裝力量和道德責任!非常明顯,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國家都不接受這種「思維」,因為擁有一支足以自衞的軍隊,才是本國安全的保證。二戰後數十年間,美國軍事基地遍布全球據點,美軍的其中一項任務,在冷戰結束後,是保障國際貿易特別是「油路」暢通無阻;中國通往中東油國必經的馬六甲海峽,負責其安全的便是美國第六艦隊,迄今為止,中國和中東的貿易尚算順利,可是,一旦中、美「交惡」,中國船隻便肯定無法通過受美國海軍控制的海峽!中國致力擴建現代化海軍和廣拓其他「油路」,多少與對美國不放心有關。事實上,「後現代」思維只是美國試圖「臣服」受其保護各國的手法,崛起的中國力圖擺脫這種羈絆,是理所當然值得所有中國人支持的。

中國現在最應提防的,是民眾眼見青島海軍滙演及稍後十一閱兵展示的「世界一流」軍力,民族主義情緒必會澎湃高漲,不知天高地厚的民意很易闖出禍事。說句不識時務的話,如今中國的軍力比起過去當然高強不知多少倍,但一心要支配世界的軍事強權如美國,其軍力亦不斷進步,以其科技之進步、軍工技術之高明及投入資金之多,美國是不會把中國軍力放在眼裏的,美國對中國軍力表示「敬意」,只在要對台灣售武即以半新不舊武器賺外滙的時候!並無政治成見的當紅英國史學家富格遜(H. Ferguson)在二月號《美國利益》(American Interest)的長文有這樣一句話,中國的軍力「is not remotely ready to mount an serious challenge to American dominance in the Pacific」(譯出太傷感情),是當頭棒喝。如何撫平民族主義情緒,是北京決策層的當前急務。

核潛艇

中國核潛艇將在青島海軍閱兵中正式亮相,將吸引全球海軍及核戰略分析家的眼光。

核力量進入水下,乃當今趨勢。因陸上的基地容易被鎖定。這些在全球海洋下游弋及潛伏的,攜帶洲際導彈核彈頭的潛艇,成為在遭受第一波核打擊後,實行核反擊的主力,故此核潛艇成為各核大國之間互相牽制的力量,老謀深算的英國已把百分之百的核戰略力量全部轉入海上。

現在,世界上只有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美、俄、英、法擁有核潛艇。戰術性核潛艇和攻擊性核潛艇中國均有。

一九六四年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後,一九六六年三月二十日,主持戰略武器研製的中央專門委員會(周恩來掛帥)決定核潛艇研製上馬,成立「核潛艇研究所」,負責核潛艇總體設計,展開對核動力裝置、潛艇線型、耐壓艇體、空調系統、水聲、導航、通訊等七大關鍵技術「攻關」。由於是全新的範疇,在當時的國防環境下,沒有任何外來的技術參考,就動員國務院多個技術部門「協同作戰」,並從大連、上海、武昌三大造船廠抽掉三千名職工到遼寧葫蘆島建立核潛艇造船廠。

一九六八年十月,首艘漢級核潛艇在葫蘆島開工建造,一九七○年七月潛艇核反應爐啟動,十二月下水,經過幾年試航,一九七四年八月一日正式編入海軍序列,被命名為長征一號。但配套的魚三型深入反潛魚雷,遲遲未能研製出來,首架核潛艇長時間未能形成戰鬥力,軍委主席鄧小平對此很不滿,多次下令趕快解決核潛艇「有艇無雷」的問題。

到一九八四年,魚三型魚雷才研製成功。一九八八年五月,經過在南海大深度潛水,水下全速航行及深水魚雷發射,漢級潛艇才全部研製完成。前後用了二十年。

中國海軍裝備擁有戰略導彈的第二代核潛艇,西方稱為夏級,要解決的關鍵技術是水下發射及精確導航定位。著名的艦艇研究院七○三研究所,從一九七二年展開試驗,到一九八八年,經十六年努力才完全掌握水下發射的技術。七十年代,葫蘆島造船廠開工製造,一九八一年二月下水,一九八五年第一次水下發射導彈失敗,一九八八年第二次發射才成功,二十年努力,成為第五個擁有了水下戰略核力量的國家。

夏級核潛艇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第一攜帶的巨浪一型導彈最長射程才二千公里,在大陸近海發射只能覆蓋美軍的亞洲基地、日本全境和俄國遠東濱海地區。如果要覆蓋美國西部目標,要潛伏在美國近處,這又涉及其第二個缺陷,即噪音大、隱蔽性差。美國軍事專家既心理戰又挖苦地說:「中國核潛艇從廣州出港,在越南西貢就可聽到。」由於未能靜音,夏級潛艇要橫跨太平洋不被發現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它的活動範圍就在大陸沿海,威脅範圍也只能限於西太平洋沿海。

一九九四年,美國軍用衛星顯示葫蘆島造船廠正在積極進行第三代核潛艇,西方稱為宋級。九十年代前,創業時的困難已大為減少;此外,中國還有意想不到的外援,蘇聯集團瓦解,大批軍工科技專家被北京用優厚待遇請到中國,據說多達數千名。在這批武器專家的幫助下,解放軍似解決不少武備中的瓶頸問題。而第四代核潛艇,即現在常提到的晉級,在八十年代末開始研究,估計在九十年代末開始建造,現在已服役,但無論外形及數量均極保密,為全球注視的目標。美國測量船在海南與中國船隻碰撞,就是為了偵察晉級核潛艇。

由於中國在資金、技術及經驗上均突飛猛進,晉級之水準已不可同日而語,比如靜音程度有說已超過洛杉磯級的一百二十分貝。所攜帶的巨浪二號飛彈,射程達八千公里,每艇可帶十六枚飛彈,每飛彈可裝六枚彈頭打不同的目標。一艘晉級核潛艇就是相當於六艘至八艘夏級的威力。估計二○一○年六艘晉級核潛艇將服役,一旦發生局部戰爭,達到阻嚇第三者直接介入效果,因為這是二百八十八個彈頭的水下核軍力。

一九七○年七月,第一艘漢級核潛艇反應爐成功後,導彈核潛艇即在次月開始建造。當時內部在研製方法上爭論很大,最後決定分兩步走,先在攻擊核艇基礎上研製導彈核潛艇,然後在第一艘導彈核潛艇的基礎上,再研製性能較好的第二艘。一句話:先解決「有」的問題,再提高到「好」的層次。

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海軍只有五艘漢級攻擊核潛艇,和一艘或三艘夏級導彈核潛艇。這就是全部家當。

六、七十年代的技術與資金造出的漢、夏級核潛艇,在靜音及導彈射程均起步階段。一九九四年當時一艘漢級潛艇在黃海被美國母艦發現後,用了七十二小時仍無法擺脫追蹤,可見噪音之大。此外,深水性能也有局限。一九九五年十月中國海軍大演習,參演的兩艘漢級潛艇先後發生故障,中國海軍只有五艘漢級潛艇,一次演習居然有兩艘發生故障,性能可想而知。
儘管如此,一九九六年三月台海危機,美偵察衛星發現中國漢級潛艇全部出海後,美國航母戰鬥群尼米茲號與獨立號,隨即後退三百哩,以防不測。可見核潛艇的震懾力,儘管是「土炮」但也嚇人。

夏級潛艇,重大突破是有巨浪一型導彈,可水下發射,射程二千公里,但未脫離漢級的毛病。中國海軍到底有多少艘夏級核潛艇,至今仍是個謎,但一般估計中國未批量生產。
到了宋級(第三代),就「鳥槍換炮」開始出風頭了。首艘應是一九九四年下水,武昌造船廠造,九九年服役。

關於中國核潛艇突破美國小鷹號航母群,在近距離升上水面的消息,經西方軍事刊物透露,說明了在靜音、隱蔽等方面有了飛躍。

月前美國偵察船無暇號與中方衝突,正反應圍繞新型核潛艇的極度關注。十二年前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三艘漢級潛艇出港,美兩國航母戰鬥群就後撤。而近年每年五角大樓的報告,都預測晉級、元級的新型核潛艇,在二○○九年左右部署成軍,數量估計在五至十艘。一旦海峽兩岸的軍事形勢有變化,政治形勢就有變化。中美雙方都在衡量對手實力。而核潛艇,是最重要指標。這也是海軍成立六十周年,青島閱兵的焦點。

潛艇不管行進或潛伏,均要維持發動機的運轉,故有噪音,各國的反潛飛機及水下聲納,則通過捕捉噪音,雷達追蹤目標,而發現敵方潛艇的蹤迹。

由於每一國的發動機均有不同的聲音特點,每一個型號的潛艇有不同的聲音特點,每一艘潛艇又有不同的聲音特點,於是軍事大國,特別是超級大國美國,要建立全球每一艘潛艇的聲音檔案。當在海底發現異常聲音時,馬上通過電腦分析,找出到底是敵是友,是哪一型號,哪一艘潛艇,以決定下一步行動,故此聲音檔案是極其重要的情資。最近曝光的南海無暇號偵察船與中國船隻對峙,就是美國偵察三亞基地中國核潛艇取得其聲音檔案。

由於中國海軍第四代新型核潛艇,到底有多少艘,在何處部署,均是絕密。兵不厭詐,有的軍事行動,比如航母進出香港,經台灣海峽,或放慢行速,或故意在媒體曝光,凡小題大做,或用意是引蛇出洞,意圖獲得真實情報。無暇號在南海放下聲納拖網,但中國五艘船隻轟隆隆的機械聲,加上放高音喇叭,明顯是圍繞着「聲音」的對抗,也有說這是故意的,三亞是基地,但還有更隱蔽的基地。

這次到青島參加中國海上閱兵,有二十一艘外國軍艦。噸位最大的是加拿大保護者號綜合補給艦,該艦曾參加過海灣戰爭。

韓國的獨島號是來訪的最大作戰艦,能載重型直升機和垂直起降戰機,可改為輕型航母。

論作戰能力,俄羅斯的瓦良格導彈巡洋艦引人注目。號稱「航母殺手」,為俄國太平洋艦隊的旗艦。艦體兩側有八座雙聯遠程反艦導彈,射程達五百五十公里,只要一枚就可重創萬噸級戰艦。
二十一艘外國軍艦中有四艘是中國製造的,這次是「回娘家」。這包括巴基斯坦的納斯爾號、孟加拉的奧斯曼號護衞艦,前身是中國海軍湘潭號、泰國的二艘也是中國製造的出口型護衞艦。
中國從有海無防,到今日建立海軍,說是六十年,其實是一百六十年。了解歷史的人,都不無感慨。

談「勢」


勢力,有勢,才有力。因為勢為虛,力為實,中國文化講究以虛帶實,所以把勢放在力之前。勢看不到摸不着,虛無飄渺;但力是可以量化的,比如你能挑二百斤,我只能挑一百斤;你的軍備有原子彈火箭,我只有常規武器。

但勢重不重要呢?當然重要。古代打仗,兩陣對壘,兵力武器相當,勝負在勢。秦統一六國,也在勢。今時今日,從政、治軍、經商、做學問,出類拔萃者,不管有意無意,一定重勢。平時我們議論,不是說某某「得勢」、「失勢」嗎?因為有勢者必有力,失勢者必失力。


力是從勢的。董先生貴為香港特首,他有位有力,但不懂「勢」,結果失位。

所以我們做成功一件事,先要「造勢」,造勢者,就是造出一種潮流,我們常說的「領導潮流」,自然就有許多人「跟風」。比如現在流行女性「瘦」,這就是一種勢,本來「濃妝淡抹總相宜」,各有所好,但勢一形成,在其結束前,就處於主流地位,肥就成了異端。你不是常常會聽到人家講「減肥」二字嗎?一個本來不肥的人講減肥,說明她/他蠻喜歡跟潮流。

一旦成「大勢」,就會「大勢所趨」,就會「勢不可擋」,比如拿破崙時的法國、希特拉時的德國,橫掃歐洲,就是「勢如破竹」。


中共三大戰打完後,國民黨軍仍有數百萬,以長江為分界,佔半壁江山,但「勢窮力竭」,很快就輸光了。這叫「兵敗如山倒」,之所以兵敗如山倒,就在於軍心動搖,士氣崩潰,勢一失,力就散了。越戰後期,也同樣。


看人看城市看公司看國家看國際政局,看勢為重,看勢為先。

八、九十年代,香港首富「氣勢如虹」,與香港地位相應,人人捧,人人引以為榮。今日銀紙比當年多,但勢頹了,整個家族備受批評,也與香港相應。

銀行的隱憂和變數

既然資產素質存着巨大的變數,用傳統股票分析的Net Asset Value (NAV)計法,自然用不得其所。另外,看price earnings ratio (P/E)中的earnings和dividend yield中的dividend,全都會受資產的素質影響。所以,沒有全面掌握資產素質,而盲目應用這些傳統股票分析,只會自欺欺人。

我的專業是信貸(credit)而非股票,由於銀行的資產(assets)絕大部分是信貸(包括貸款和債券投資),故我會從信貸的角度去看銀行的資產,澄清一些坊間的誤解和忽略的地方。近年銀行的資產不斷擴大,國際性龍頭銀行的資產,可能比一些已發展的國家更大。要有效管理自己的資產,成為這些銀行管理層頭痛的地方,亦為股票投資者增加了很多變數。銀行是百業之母,銀行好,經濟好;經濟好,香港好;香港好,大家好。故我雖看淡整個經濟前景,但我希望是自己看錯;而且,既然我只是人,自然有機會看錯,不過仍希望在此分享一些觀點,以期讀者賜教,互相學習。

傳統股票分析,集中看股息的增長。直到現在,仍有很多人說只要股息恢復增長,股價的復甦可期。但我很懷疑這種方法在此大熊市中仍能持之有效。正如所有企業一樣,銀行有自己的資產、負債(liabilities)和股本(equity)。比方說,銀行拿着五元的股本,借九十五元債項(包括客戶存款,有些人錯誤地以為存款是銀行的資產),去做一百元的生意(貸款和投資等)。簡單來說,股息就等於銀行在資產上的回報,減去負債的利息(Dividends are residuals of the returns on assets after paying the funding costs)。比方說,若資產的回報是10%,那麼一百元的資產便賺十元,若負債的利息是八元,那麼股息便是二元。在大牛市中,一般股票分析員便會集中討論,究竟來年的股息會否稍為增加至二元五角,換言之,資產的回報會否增至十元五角。

但在當今的大熊市中,我們的關注不應只是資產的回報,而是資產的本身。就算資產的回報由十元極速增長至十二元,扣除八元負債的利息後,使股息由二元倍增至四元;但若資產的本身有損失(loss),如10%即十元,仍然是得不償失,甚至連股本亦「蝕突」。當然在現實生活中,銀行的運作沒有這麼簡單。但基本的概念是,在分析過程中,銀行資產本身的素質應該比資產回報更重要,因為資產本身的量遠比資產回報為大。

打個譬喻,很多香港人熱中於買樓收租,假設首期三十元,房貸按揭七十元,樓的價值一百元,租金十元,房貸息率八元,每個月業主便可淨袋二元。其實,道理和以上的銀行分析一樣,樓的首期就是銀行的equity,樓的房貸按揭就是銀行的liabilities,樓的價值就是銀行的assets,樓的租金就是銀行的returns on assets,樓的房貸息率就是銀行的cost of funding,業主「淨袋」的就是銀行的dividends。太過着重銀行的盈利或股息增長,而忽視資產本身的價值,就等於業主只着重租金收益,而忽視樓價嚴重下挫的可能性。眾所周知,樓的租金收益可暫時幫補,但若樓價大幅下跌,業主更有可能變成「負資產」;同樣地,若銀行的assets持續下跌,無論收入有多少,都可能有機會變成資不抵債。

2009年4月20日星期一

Carry Trade捲土重來

貝南奇認為美國借貸市場崩潰對樓價及個人財富影響係長期性嘅,政府將利率降至0.25厘及計劃購入1.25萬億美元按揭係有紓緩作用,但無法改變大方向。美國去年第四季不履行按揭率上升7.88%,係1972年來最高。去年樓價回落8.2%,加上股市回落令美國人財富減少11.2萬億美元。各位唔好期望牛市會喺2009年,甚至2010年上半年出現牛市(即美股50天移動平均線高於200天線機會唔高),但唔代表冇錢搵,例如去年11月同12月嘅反彈及今年3月同4月嘅急速反彈。由去年10月開始之後嘅十八至二十四個月,股票市場內充滿Double Your money嘅機會。各位可在每次上落市中賺取100%或以上利潤。

呢次反彈市中,金融股升幅十分了不起,例如美國銀行、富國銀行、UBS、滙控(005)等由3月9日至今平均升幅達120%(滙控升幅仍大大落後其他銀行股)。金錢遊戲嘅規則進入「Picking the right stocks and knowing when to sell」期。Trading已取代投資,成為主流。

G20國峰會之後,各國相繼出台新一輪經濟刺激方案,其中又以日本及中國最受矚目。日本嘅方案推出後,日經平均指數卻回落;反之,中國人民幣國際化已邁出重要一步,與中國貿易今後可以人民幣結算。依家中國已同亞洲、歐洲、南美、東南亞等國家簽署咗6500億人民幣互換協定,中國向呢D國家輸出人民幣,作為日後支付畀中國貿易之用。

家吓中國已係全球第一大外滙儲備國、第二大出口國、第三大經濟實體。人民幣國際化分「三步走」:一、實現人民幣作為國際計價結算、各國外滙儲備及在外滙市場交易。二、令中國外滙儲備增長放緩,未來中國出口以美元計價減少,以人民幣結算上升,令人民幣喺世界範圍內流通。三、境外人民幣債權、債務問題,除人民幣在境外流通量增加外,亦形成人民幣境外借貸市場。美國《政治周報》網站認為,一場世界經濟大戰已經開始,對手係中、美兩國,目標係爭奪世界經濟嘅主導權。

依家美國仍係世界最大經濟實體,喺金融海嘯後實力受嚴重削弱,霸主地位已岌岌可危;反之,中國則趁機鞏固自己正在崛起嘅經濟實體地位,成為金融海嘯中最大贏家。最近中國就手上1萬億美元美國國債係咪安全提出質疑,已動搖咗美元地位,美國總統奧巴馬立即出面捍衞美元滙價……誰主導、誰被動?已十分清晰。

近期投資界恢復Carry Trade,令巴西、匈牙利、印尼、南非、紐元及澳元由3月20日至4月10日呢段期間兌日圓上升8%或以上,為1999年以來最大升幅。高盛證券、Insight Investment Management、Fischer Francis Trees & Watts等大行,恢復向客戶分析Carry Trade,令資金回流新興市場及商品市場。借日圓、借美元(同業拆息只有1.13厘)買巴西雷亞爾(有10.51厘息)如滙價不變,實賺9.38厘。過去三十年(1980年至今)Carry Trade每年平均回報達21%,只係喺2008年下半年至今Carry Trade投資者才損失慘重,2009年3月份起Carry Trade又漸漸恢復吸引力。

美股VIX自去年11月開始一直回落,在今年首季形成下降三角形,即短期展望美股仍有上升力量。4月份FASB決定美國金融股資產負債表可Mark to Model,令銀行股响4月份大升。G20峰會後股市進一步上升,但2007至08年美股共失去11萬億美元市值(超過50%市值),奧巴馬上台後再回落20%,上述客觀形勢好容易孕育熊市反彈

2008年3月17日金價見1023.5美元後出現七個月調整,跌幅32%,最低為2008年10月24日嘅682.41美元,主要拋售來自對沖基金,佢地擔心嚴重經濟衰退可能引發通縮……。2008年10月後因投資者對全球金融系統失去信心,喺flight to quality 驅使下,金價响今年2月20日再見1006.29美元,短短四個月升幅達47%。隨住各國政府刺激經濟計劃出台,投資者信心重建,黃金一度跌140美元(或14%)。技術上睇,金價250天線(856美元)有支持,如能守穩,後市金價可再次睇好。Jeff Clark建議每次金價喺870美元以下、823美元之上都係吸納水平。喺現今客觀環境,小量持有實金有一定需要。金融危機2007年11月開始,2008年10月達最高潮;其後各國政府出手努力挽救(或修補)金融海嘯造成嘅災害,包括利用財政政策及金融政策對抗環球衰退,形成各國政府負債佔當地GDP比率大升。短期而言似乎已成功阻止通縮惡化,但無法令經濟恢復高增長。因為2007至08年全球投資者失去大量財富;個別投資者响呢場金融海嘯中虧損約40%財富,而令銀行失去20%借貸能力(因美國樓價回落30%)。因此估計呢次衰退期唔會短,各位唔好忘記道指或恒指由1997年至今過去十多年回報率係「零」(或負增長);反之過去十年金價升幅卻不俗。龜兔競走,最後贏家係龜唔係兔!

中國崛起勢難改 美國衰落未有期

據○六年五月三十一日《商業周刊》的「新聞分析」,「金磚四國」(BRICs)竟然是臨時「綴合」的名詞,高盛素負盛名的環球經濟學家占.奧尼爾,五月中在巴西里約熱內盧一個經濟研討會上發言,上台後知道其演詞主題的大會主持人在他耳邊「喁喁細語」(內容當然是記者事後打探出來),請他在俄羅斯、印度和中國(RIC)加上巴西,令這個「首字母編拼詞」成為更加易上口和生動的BRIC(s);奧尼爾並非象牙塔學者,一切「有得斟」,為了討好東道主,同時了解巴西經濟「火紅」,遂即席同意,其後亦對此四國作了一份轟動投資界的報告。有趣的是,中文傳媒在翻譯這個字時,似乎心存偏見,而偏見之源,是對中國的偏愛,因此才會把根本不是「字」的Bric譯為磚(Brick),而且還前綴金字,成為妙不可言的金磚四國─把它翻給「鬼佬」聽,他們佩服得五體投地。如今鍍金的四國,起碼俄羅斯和巴西巳成爛銅,印度大概只配稱銀,仍然金光閃閃的,只有肯定可以「保八」的中國!

在「金磚四國」的研究報告中,奧尼爾預測按照目前經濟發展勢頭(即「如無意外」),至二○四○年,中國的GDP便超越美國;由於過去二、三年美國增長明顯放緩,去年中以來還在衰退邊緣徘徊,而中國發展勢頭仍佳,這對「錢銀冤家」的貧富差距大幅收窄,奧尼爾於是把二○四○年提前至二○二七年;「金融海嘯」美國首當其衝,中國則不動如山,不久之後,也許中國GDP超逾美國的年期會進一步提前。在這種形勢下,中、美分道揚鑣(decoupling)之說可能成真,這等於說對美輸出不再是中國賴以增長及賺外滙的主要途徑,中國坐擁二萬億美元,賺美元對中國來說已不是那麼重要,準此,美國打噴嚏中國絕不會傷風。中、美的利害關係既然不如前重要,「中美利加」(Chimerica)徒具虛名,中、美婚姻暗礁處處,「離婚」因此是意料中事。

不少看好中國經濟崛起的論者,眼看華爾街中人如此貪婪,赤裸裸地「扒錢」,「完全沒有社會責任」,認定「金融海嘯」是美國作為世界屈指一數的經濟大國淪落的開始,取而代之的,歐盟日本不消提,「金磚四國」亦只餘中國有此資格。與美國「離婚」後,中國可憑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上海合作組織」在地域性進而國際舞台上闖出新天地;於非洲中國亦有優勢,因為冷戰期美蘇二大陣營無暇兼顧,中國遂乘隙小心經營,打好和非洲國家關係,如今已和有多個非洲國家建立了「牢不可破」的關係,現在再通過加強在這些資源大國的投資,進一步鞏固雙方友誼。從上述的「布局」看,中國毫無疑問已走上成為超級大國之路!

在經濟發展中「定生死」的貨幣問題上,中國近來亦做了大量漸見成效的工作。人民幣雖然仍非國際通貨,充其量只能說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半流通—市場基本上接受政府不一定接受—而近月來中國和阿根廷、南韓、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尼和香港安排了六千五百億元人民幣(約合有九百五十億美元)的「交換協定」(等於備用信貸),又決定至二○二○年把上海建成「二個國際中心」(金融和航運中心),加上宣布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和東莞(以至香港和澳門)開發成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去周末在博鰲亞洲論壇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提出一系列包括「擴大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規模」、「財部積極研究在香港發行人民幣」等措施,為人民幣成為國際流通貨幣邁出一大步。

人民幣能否成為通幣甚至與美元並肩,目前說之,尚嫌稍早。不過,作為貿易大國,中國致力穩定人民幣滙價,理當如此。阿當.史密斯在《原富論》中強調國家如個人,應集中力量,做好最有利於本國的事,但浮動貨幣滙價制令滙價大起大伏及價格大幅波動,任何人包括政府都無法作出最有效益的生產決定;滙價進而導致物價在生產條件不變之下升降無常,顯示相關制度有問題,可惜七一年美元與金本位脫鈎後,國際金融仍行布列頓森林會議議決的舊制,等於世上並無一種足以調節美元滙價的機制,遂令美國累積巨額財赤和貿赤(逆差),而她還能夠「以債養債」,有如把「龐茲騙局」國有化,這對其貿易夥伴絕不公平。在這種情形下,中國終於試圖設法擺脫美元的覊絆!

中國的做法會否收到預期效果,令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和美元分庭抗禮,實是未知之數(民族情緒在經濟〔以及軍事〕問題派不上用場),但短期內必對世界貿易有明顯影響—如今世界貿易頻仍,是建基於美國「不怕貿易逆差」亦即消費者盡情花費未來沒有的錢上,當美元不再是到處受歡迎的通貨時,一切逆變,美貿逆差必然收窄,對美輸出國便同蒙其害!

中國氣勢如虹,中國人與有榮焉之外,更重要的是分享了不少「實惠」,比如持特區護照在海外特別是落後地區如非洲國家旅行,的確有受尊重起碼再也不會被人瞧不起的感覺(去夏在坦桑尼亞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小機場,西裝煌然的海關關員眉飛色舞和我們大談李小龍和胡錦濤並很爽快在沒有「夾帶美元」的護照上蓋章)。中國的崛興趨勢不可逆變,美國的頹敗暫難扭轉,不過,大家不可忽略的是美國復興再起的潛力,而這是其勇於改過、不怕從頭再出發的民族性格有以致之;我們同時不得不承認美國有世上最健全並且不斷改革改進的建制,其企業精神與科技創新長期執世界牛耳,在金融業兵敗如山倒之下仍然如此。因此,經濟中落不等於美國從此沒落。

2009年4月18日星期六

美國古巴互釋善意

美國及古巴兩國領袖分別發言,向對方示好,令人憧憬雙方關係有望解凍,結束長近五十年的冷戰對峙局面。

美國總統奧巴馬前天表示,華府已頒布多項措施,解除美國對古巴部分旅遊及金融限制,現在視乎古巴政府如何回應。

不出數小時,古巴領袖勞爾於委內瑞拉的峰會回應表示,古巴當局已公開及私下向美國政府傳話,表明古巴願意與美國討論任何議題,當中包括人權、新聞自由及政治犯等問題,以至其他眾多議題。他又承認,古巴官員是常人,也會犯錯。


卡斯特羅兄弟掌權以來,對美國政府的發言鮮有如此友善。一九六一年,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與古巴斷交,自此兩國關係一直陷入僵局。


雖然勞爾同意與美國無所不談,但這並不意味古巴願意作出奧巴馬樂見的實質行動示好,奧巴馬亦承認,凍結五十年的關係不能在一夕之間解凍,但雙方的言論反映劃時代的進展,突顯兩國領袖最有機會和談,別具歷史意義。

勞爾提出釋放在囚古巴的政治犯,並將他們及其家人送到美國,以換取華府釋放在囚美國的嫌疑古巴間諜。

奧巴馬昨天飛抵千里達,出席美洲峰會。該峰會有三十四國領袖參加,古巴為區內唯一非民主政權,未有獲邀。古巴盟友、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揚言否決峰會最終公報,抗議峰會排擠古巴

日消費信心見五個月高位

日本三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升至五個月來最高水平,反映日本衰退正在放緩。

日本內閣府昨天公布,消費者信心指數從二月的二十六點七,升至三月的二十八點九。該指數自去年十二月跌至歷史低位二十六點二後,已連續三個月上升。

首相麻生太郎上周公布十五點四萬億日圓的刺激經濟方案,是上任以來第三個方案,方案金額合共二十五萬億日圓,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百分之五。政府開始向家庭發放現金及削減公路收費後,日本商界三月信心指數升至八個月高位。

東方滙理駐東京首席經濟師加藤前表示,新刺激方案以及前期已推行的措施,有助推動經濟,消費者信心可能會持續回升,但就業及收入情況仍然疲弱,因此,若對經濟前景持樂觀態度,目前還屬言之尚早。

內閣府第二個月上調指數的展望,指消費者信心雖然仍然嚴峻,但已經停止跌勢。

內閣府商業數據部門主管杉原茂表示,指數回升只反映悲觀情緒紓緩,而不是樂觀情緒開始抬頭。

部分經濟師認為,日本出口商進行減薪裁員,故衰退將會擴散。日本央行總裁白川方明昨天表示,雖然出口及產量開始改善,但企業及消費者減少開支,將削弱濟。

經濟產業省昨天亦表示,企業減產及減薪行動,打擊消費者開支,故二月服務業需求下跌百分之零點八。二月失業率升至百分之四點四,是三年高位

2009年4月14日星期二

金融中心上海將遠勝香港

張五常

不久前北京公布二○二○年上海將推出國際金融中心。二十一世紀看天下大勢,上海是地球上搞金融中心的最佳地點。其實,上海要推出金融中心不需要等十一年:只要解除外匯管制,搞好人民幣,不出兩年上海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了。外間的金融機構,或大或小地早就群集上海,而陸家嘴的商業大廈,不讓華爾街,還在建造。從建築物那方面看,陸家嘴超越華爾街指日可待(地球最高的商廈正在那裡興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要搞好人民幣,要放開外匯管制。

陸家嘴要鬥華爾街

國際金融中心大鬥法,陸家嘴要鬥的是華爾街,不是香港中環。不久前北京公布二○二○這個時間表,香港的關心人士說不怕不怕,香港不是與上海競爭,只是互相協助。胡說:互助當然;競爭也當然。上海人做生意是不會手下留情的。至於香港認為人才比上海多,商業法律比上海好,等等,我不同意。加上地理,我認為有一面倒的形勢,上海應該勝來容易。關鍵是中國的央行對人民幣的處理是否到家。分點說說吧。

(一)說過了,雖然時間一樣,上海的太陽比香港早出一個小時。重要的。太陽早出可以早開市,先拔頭籌。紐約的太陽比芝加哥早出一個小時,後者的股市搞不起。上海推出金融中心,香港及其他地方的股票及金融交易,可以在上海先開市。

(二)長三角的工業發展勝於珠三角,國際名牌雲集於前者。另一方面,十多年來,無論空運、海運、陸運、通訊等發展,到今天,長三角達到的水平,盡屬一流,不亞於世界任何地方。

(三)金融人才也是上海勝。這方面,我的判斷是經驗之談。香港土生土長的商業及金融人才,不少是我教過的學生,而今天在四十五歲以下的,不是我教過就是我的學生教過,應該達八成吧。他們的水平我知道。不是說香港的學生不夠好,不少好得很,但國內人多,淘汰下來能在上海打江山的一般優越。想想吧:中國的人口是香港的二百倍,能打進名校的是很小的一個百分率,其中選修經濟或商科的很多。今天國內有不少學子令我見而生畏。可以這樣看吧:初出道而又算是良材美質的青年,上海的月薪約五千,香港則要二萬。十年前我們可以說國內優質學子的英語水平比不上香港的,今天我們只能說在發音方面香港的還佔優,鬥識字多則國內的略勝。但國內的懂普通話,中語文筆高出相當多,以電腦打簡體字往往快得離奇。還有,在浙江一帶的中年工商業人才,甚眾,是我見過的最好的一群。

港元沒有自己面目

(四)高級的金融人才,今天當然是香港勝。這些專才大可移師上海。看另一面: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這些專才的命運使我想到杜牧寫《金谷園》,落花猶似墜樓人也。正因為這個不幸的發展,陸家嘴與華爾街大比併,前者有機會勝出。那所謂金融衍生工具這個行業,看來日暮黃昏。動不動年入數百萬美元的金融工作,不容易繼續下去了。有理由相信,美國目前的困境過後,他們會把金融行業管得緊。大家不搞複雜無比的金融運作,上海佔了甜頭。

(五)搞金融中心,你道上海勝香港最重要是哪一點呢?我賭你猜不中。這是嚴格地說,港元沒有自己的面目。鈎着美元或轉鈎人民幣,港元算不上是可以獨當一面的貨幣。多年以來,港元在國際上打出一點名堂,算是了不起,但要搞出一個舉足輕重的國際金融中心,自己的貨幣可以獨當一面非常重要。

回顧歷史,英鎊曾經雄視地球,今天還清楚地有自己的面目。倫敦是世界級的金融中心,有其因也。美元的成功故事不用說,面目得來不易,帶起華爾街。七十年代日圓呼之欲出,一時間東京紅得發紫,可惜政策出了大錯,一蹶不振二十多年了。歐洲採用歐羅之前有三幾隻貨幣有看頭,但國際上不成大器。今天的歐羅有面目,但金融中心沒有國籍名堂。再者,金融危機出現後,歐羅能否保得住是問題,因為不同的國家需要有不同的貨幣政策。當年佛利民反對蒙代爾的歐羅建議就是為了這一點。

香港要轉用人民幣

要搞起一個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貨幣有自己的面目重要。這是說貨幣需要是一隻名牌,有公信力,容易被各方接受為結算單位。弱幣不成,強幣較好,但太強也不成。與物價水平衡量,幣值穩定重要;國家本身的生產力可靠也重要。人民幣有十三多億人口的可靠生產力支持,過了一個難關,而如果依照我多次建議的以一籃子物品為人民幣之錨,物價當然穩定,所有難關都過了。這裡要說的,是不久前周小川先生提到凱恩斯三十年代建議的以三十種物品為貨幣之錨,與我建議的方法不同,施行會有困難。我建議的要點,是為錨的一籃子物品要化為任何人可以大約地在市場自由成交的物價指數。這是重點,我解釋過多次了。

二○○六年五月十六日,我發表《是港元轉鈎人民幣的時候了》。今天看,港方不接受是大錯:外匯儲備與銀行輸多了多少是一回事,香港市民這幾年買貴米是另一回事。最近轉鈎人民幣之聲再起,曾特首說要等到人民幣自由兌換才可轉鈎。不對。在鈔票局的制度下,轉鈎人民幣要有足夠的人民幣儲備,不多,而就算是不少北京沒有理由不支持。自由兌換搞國際金融中心需要,搞鈔票局不需要。一九八三彭勵治考慮鈔票局時,我參與研討,是過來人了。

目前看,如果上海推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要比得上是不可能的。不得已而求其次,要作為一個重要的金融輔助中心的機會還好。爭取這機會,香港要轉用人民幣!單是轉鈎而不轉用不足夠。這是因為一旦人民幣成功地殺出國際市場——這是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個重要的衡量準則——港幣還是依然故我,單從金融那方面看,上海與香港之別,會有點像今天的香港與澳門之別了。

關鍵在北京央行

(六)最後要說的是司法或法治的問題。不能否認,從司法的整體看,香港遠勝國內,而國內急起直追也要長時日。問題是從金融本身的法治看,範圍小很多,我有理由相信上海可以做得好。這一點,讀者要細讀我去年發表的《中國的經濟制度》一文。上海是一個城市,是一個地方,不是一個國家。依照中國的經濟制度,作為一個地方,上海搞金融中心會有很大的政策及金融法例的自主權,加上央行的協助,做得有成果北京多半不會插手。這些年我對上海幹部的本領打高分。批評永遠容易,但上海的成就有目共睹,不可能是無能之輩的作品。

陸家嘴能否與華爾街一較高下,或起碼達到地球的第二金融重鎮,關鍵問題不在上海,而是在北京的央行。人民幣是央行處理的,面目如何,牌子如何,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也如何。其他條件上海一律足夠。這幾年我擔心央行可能擔心得太多了。

2009年4月11日星期六

「壞賬海嘯」瀕淹俄銀行

俄羅斯銀行正面臨壞賬急升的威脅,壞賬率有可能急增三倍,至超過5400億港元,是十一年前俄羅斯政府拖債危機以來新高。

俄羅斯財長庫德林早前警告,貸款拖債估計上升,該國銀行第二波危機將來臨。世界銀行上周亦表示,一場壞賬「無聲海嘯」正威脅俄羅斯復甦速度。

彭博社的調查顯示,分析員平均估計,俄羅斯銀行業目前18.4萬億盧布(4.26萬億港元)貸款中,不良貸款比率在年底前有可能升至12.8%,較上月的3.2%急增三倍。

根據彭博社的調查,Sberbank壞賬率今年可能上升逾二倍至8.9%,第二大借貸商VTB的壞賬率更可能升至10.5%,較該行計劃貸款虧損儲備金相當於貸款的8%更高。

俄羅斯央行官員曾表示,若壞賬率升至10%左右,國內借貸商仍能應付,但分析員指出,一旦不良貸款比率達10%,便意味整體俄羅斯銀行業都沒有盈利。估計有很多俄羅斯中小企不能償還債務,鑽油公司Siberian Services本周便表示不能如期為1億美元債券償付,是今年第一次有俄羅斯企業不能在到期時支付外債。

當地銀行家警告,在俄羅斯逾一千家金融機構中,數百家小型銀行可能因為壞賬上升打擊盈利及資本比率而倒閉。UniCredit估計,俄羅斯政府最終需要動用約3900億港元拯救銀行,是目前當局已撥出金額的逾二倍。

在1998年俄羅斯政府宣布不能償還國債觸發金融危機時,俄羅斯銀行業不良貸款比率達40%。俄羅斯第一副總理舒瓦洛夫周三表示,當局有可能成立壞銀行,接收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有毒資產。

美銀行壓力測試全部過關

美國銀行業可望通過難關。《紐約時報》昨天引述參與聯邦「壓力測試」(stress tests)的官員報道,美國銀行業財務狀況似乎較大多數人所想為佳,但可能有不少美國大銀行需要再度被私人投資者或聯邦政府拯救。該報引述官員表示,在得到政府注資,某些銀行在獲得數億美元公帑援助後,仍需要更多資本。

結果參差季末公布

《紐約時報》引述監管機構報道,十九家接受壓力測試的銀行將全部通過測試,並補充表示,假使測試人員決定某家銀行需要額外援助,政府將會提供資金。

不過,官員形容銀行的測試結果參差不齊,部分更表示,監管機構也許利用測試結果迫使不願意合作的銀行按照財政部的銀行拯救計劃售賣資產。

一名知情人士說,財政部不打算在業績公布季度前公布壓力測試結果,以免嚇怕股票投資者。
總統奧巴馬將在今日與其經濟團隊會面時聽取十九家大銀行的壓力測試進度報告。財長蓋特納、聯儲局主席貝南奇及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主席貝爾均會出席。白宮發言人歐內斯特表示,屆時將會廣泛討論其他經濟範疇。

預計四月底完成的壓力測試,是用以顯示銀行為了應付更嚴重的經濟衰退而可能需要多少額外資本。儘管壓力測試是政府向金融業施救的重要一環,但銀行和監管機構正努力解決對測試結果如何公布和會引入哪些重大投資者的憂慮。

財政部發言人威廉斯前日表示,該部門仍然以四月底完成壓力測試為目標,屆時將公布某些測試結果。

內部評核改善監管

另外,知情人士透露,聯儲局官員正對銀行監管模式進行內部評核,以改善監管機構面對金融體系壓力的反應。評核主要集中加快資訊流通和為銀行調查人員整理溝通渠道,而現時他們要同時向聯邦銀行的地區主任及華府的理事會滙報。一個可能的結果是,僱用大部分聯邦銀行主管的地區聯邦銀行,其監管權力將有所提升

香港應把握人民幣國際化的機會

國務院本周三決定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和東莞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連同香港和澳門,人民幣結算試點已全面啟動,為國際化邁出了重要一步。

一國貨幣的國際化,要經歷從結算貨幣到投資貨幣,再到儲備貨幣三個步驟,現在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有助減少周邊國家依賴美元結算,有助將來人民幣在區域內成為投資和儲備貨幣奠下基礎。

在半年之間,中國先後跟周邊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六千五百億元貨幣互換協議,到本周宣布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可以看出中國政府為落實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線圖已逐漸清晰;但邁出第一步之後,到了第二步要成為區域之間的投資貨幣時,人民幣就必須實現可自由兌換,開放資本賬,準備承擔更大的金融風險。除了實現資本賬的自由兌換,中國還要建立成熟的金融市場,為周邊國家提供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推動人民幣計值的亞洲債券市場發展,為邁向儲備貨幣創造條件,減輕區內國家對美元債券市場的依賴,並為國外的人民幣持有者創造投資渠道;

上述過程要用多長時間,視乎中國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發展進度,但既然開展了跨境貿易結算,中國政府要把人民幣國際化的決心已非常明顯。

引證貨幣國際化的歷史,早期的英鎊是憑藉大英帝國開拓殖民地和國際貿易令英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建立了無遠弗屆的國際霸權,到了四十年代布列頓森林會議之後,美元正式取代了英鎊地位,並在國際金融市場成為霸主;歐羅面世,則是伴隨歐洲經濟和政治一體化而來,但始終威脅不了美元;這些國際貨幣的發行國影響力大小不一,卻可以大大減低她們在國際貿易和國際借貸的滙率風險,成為金融市場的「特殊分子」。相比之下,日本在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輸出方面有重要角色,但對外貿易以日圓結算的比例極低,甚至日本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進出口仍然以美元計價。在對外投資方面,日本和中國一樣持有大量美元,經常要面對美元貶值風險。可以說,日圓國際化只是徒具虛名,日本的經濟實力跟她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力並不匹配,中國對「日本經驗」應引以為戒。

人民幣邁向國際化,內地開始熱辯人民幣能否因此而稱霸世界?其中一派意見認為,貨幣戰爭是各國國力在金融層面的角力,它受各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左右,而一國貨幣的國際化又可以給發行國帶來重大利益;中國崛起,必須擁有獨立的貨幣政策和具影響力的國際化貨幣,縱使不能稱霸,但也應該跟美元、歐羅以至英鎊分庭抗禮。

人民幣國際化最早可上溯至二○○三年,當時中共召開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分步驟放寬對跨境資本交易活動的限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並着手加快內地與港澳地區貨物貿易的人民幣結算試點,可見為了落實人民幣國際化,中國早有部署,金融海嘯只是加快了落實的步伐而已。

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第三大貿易國和第三大債權國,爭取人民幣國際化是應有之義;去年十月內地進出口貿易總額和實際利用外資餘額佔GDP比重分別高達百分之五十八和百分之二十,中國以美元為儲備,現在因美國實行寬鬆貨幣政策而令人民幣陷入重重危機;香港成為人民幣結算試點地區之後,下一步應該拓展更多人民幣衍生工具,擴大人民幣業務,為香港的金融中心開闢另一片廣闊天地。

2009年4月9日星期四

查韋斯在華宣傳“世界新秩序”

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Hugo Chavez)說﹐他本週為期兩天的北京之行是創造“世界新秩序”這一努力的一部分。這位經常批評美國的人士對記者們說﹐世界的權力正從美國向伊朗、日本和中國這樣的國家轉移。

查韋斯與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會晤查韋斯在週二晚間抵達中國時說﹐我們正在創造一個新世界﹐一個均衡的世界﹐一個新的世界秩序﹐一個多極世界。週三他與中國國家主席兼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舉行了會晤。查韋斯說﹐單極世界已經垮臺﹐美帝國的權力已經垮臺﹔世界權力格局中的新“極”們每天都在壯大﹔北京、東京、德黑蘭......世界權力正在向東、向南移動。

查韋斯在全球各地宣傳他的反美世界聯盟主張時經常會在北京停留。自從1998年當選委內瑞拉總統以來﹐查韋斯來北京已不下六次。雖然中共領導人們對查韋斯的政治言論一貫低調應對。但中國的國有企業一直急於將委內瑞拉用作進入南美市場的出發點。中國採礦和石油領域的企業尤其對獲得南美的礦產資源感興趣。

查韋斯說﹐他計劃與中國領導人討論一項委內瑞拉對華出口目標﹐即在2013年以前將委內瑞拉對中國的石油年出口量從去年的38萬桶增加到100萬桶。此舉符合委內瑞拉開拓美國以外更多石油出口市場的戰略。儘管美、委關係緊張﹐但委內瑞拉約一半的重質原油仍出口到了美國。委內瑞拉的這一戰略還包括﹐計劃和中國合建四艘油輪﹐並在中國合建三家能提煉委內瑞拉重質、高硫原油的煉油廠。中國和委內瑞拉還共同創建了一個規模達120億美元的基金﹐為兩國在石油生產、基礎設施和農業等領域的合作開發項目提供資金。

可換股債券攻守兼備

可換股債券是公司發行債券向投資者籌措長期資金的一種金融工具,公司會依發行時所訂定的發行條件,定期支付一定的利息予投資者,並附有可轉換為普通股的權利。當股市前景看好時,投資者便可依當初購買時所約定的轉換條件轉換成股票,以獲取更高報酬。相反,股市景氣欠佳時,則仍可享有債券的固定利息收入。倘若投資者看好今年環球的經濟前景,而又希望運用一種「穩打穩紮」的工具投資的話,不妨考慮可換股債券。

結合債權與股權的債券由於可換股債券提供投資人將債權轉換為股票的選擇權,故此,其票面利率往往較普通公司債為低,市面上甚至有零票面利率的可換股債券出現。過去數年股市欠佳,購買可換股債券實際上就如同買入普通公司債券,但由於其票面息遍低,故此成為被忽視的一群。然而,隨著環球經濟日漸向好,股市表現出色,可換股債券近期亦水漲船高。

從發行者的角度看,用可轉換債券融資的主要優勢在於可以減少利息費用,但如果債券被轉換,公司股東的股權將被稀釋

例子:
碧桂園(2007)計劃發行總值5億美元等值的人民幣可換股債券,年期為5年,初步兌換價介乎9﹒05元至9﹒71元,收益率介乎5﹒75%至6﹒25%。
  
碧桂園有權再額外發行1億美元可換股債,是次發債集資所得用於發展新的地產項目及償還
銀行貸款,美林為是次發債安排行。

假設你買了10萬元,你每年利息約有每年利息:5.75%至6.25%

到期你可以用每股9.05 至9.71兌換

假設每股9.05
即10 萬元/9.05 =11049股左右

拿回10萬元

長征火箭破封鎖 衛星發放臨巨變

歐洲通訊衛星公司(Eutelsat)上月與中國簽署協議,明年由長征火箭發射該公司一枚衛星上軌道。事件引起美國部分政客及法國阿麗亞娜航天公司(Arianespace)的激烈反對,指責有關協議違反美國在十多年前出台的國際武器貿易條例(ITAR),但歐洲通訊衛星公司堅持採用長征火箭發射衛星,表示長征火箭在費用及發射日期上均提供了最理想的條件。事件觸發ITAR應否放寬甚至廢除的辯論。

上月10日歐洲通訊衛星公司與中國簽署協議,在明年下半年由最新一代的長征系列火箭將該公司一枚重達五點四噸的衛星W3B送入軌道。這是中國運載火箭業在近十年來首次為西方大型營運商發射通訊衛星,亦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震動,因為在1998年中國替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發射一枚衛星後,美國政府以中國有可能在發射過程中盜取衛星的敏感技術,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為由,加強了ITAR有關出口控制的法律,限制中國火箭運載含有美國零部件的衛星。由於大多數商業人造衛星在一定程度上都要依賴美國的零部件,因此歐洲及其他地區的公司也被禁止以中國火箭發射其衛星。

積極研發擺脫控制

禁令推出之初,確實令中國無法爭取到任何西方衛星的發射。不過,歐洲的衛星公司為爭取獨立自主和擺脫美國的控制,近年積極發展完全不含美國零部件的衛星,歐洲通訊衛星公司今次交給中國發射的衛星,就是由法意合資衛星製造商Thales Alenia Space生產的ITAR-free衛星,令美國無法以ITAR阻止。該公司除了把衛星賣給歐洲通訊衛星公司外,還向全球各國推銷,印尼便採納了一個同類的建議。

發射協議簽署後,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成員羅拉巴克率先在國會聽證會上作出強烈批評。他表示,美國必須保持警惕,不要讓先進技術落入敵對國家手中,又暗示美國政府有必要對歐洲通訊衛星公司實施制裁,以迫使該公司改變決定。他說,若奧巴馬政府對此不作反應,那將傳達明確訊息,就是向中國轉移高技術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商業模式。

另一方面,阿麗亞娜航天公司總裁勒加樂亦表示,有關協議令他感到震驚。他指出,ITAR禁止向包括中國在內的特定國家進出口與國防有關的敏感物品及零部件,雖然歐洲通訊衛星公司的衛星沒有美國製造的零部件,但卻有具同樣敏感性的歐洲部件,這違反了ITAR的精神,歐洲通訊衛星公司讓中國發射衛星,可被詮釋為對美國的敵意。

採用理據充份有力

除了政治理由外,法國運載火箭業界亦對歐洲通訊衛星公司把合約交給競爭對手表示不滿。法國《世界報》報道,歐洲通訊衛星公司雖是私營企業,但有26%股權屬於國營銀行La caisse des depots et consignation,因此,該公司把衛星交給中國發射,實際上是令「大力資助歐洲航天工業的法國人,間接協助競爭對手冒升以打擊本土火箭」。勒加樂曾去信政府要求介入,而總統府亦要求歐洲通訊衛星公司作出解釋。

面對強大壓力,歐洲通訊衛星公司仍堅持採用長征火箭發射衛星。該公司解釋,中國火箭的費用較阿麗亞娜火箭便宜40%,而且承諾可以較快將衛星送上軌道。由於該公司最近損失了一枚高軌道衛星,因此必須盡快進行發射以作彌補,藉此避免在歐洲中部及印度洋內四百個電視台的廣播中斷,而選擇長征火箭發射衛星,正完全符合該公司需要。另一方面,近年要升空的衛星愈來愈多,但火箭卻愈來愈少,美國以往兩支可提供發射服務的火箭Atlas及Delta,現在已集中用作發射軍事衛星,除令發射商業衛星的費用大幅飆升外,亦令發射計劃要提前兩年預約,歐洲通訊衛星公司必須另尋辦法解決。

由於歐洲通訊衛星公司就採用長征火箭發射衛星的理由非常充份有力,法國政府至今並未採取行動,迫使該公司改變發射衛星決定,只委任了三名航天業的專家領導研究,採討阿麗亞娜火箭在維持科研及軍事發射之餘,在什麼情況下繼續發展商業發射。而美國方面則有業界人士希望,趁目前奧巴馬新政府上任之際,重新討論應否放寬ITAR的限制。

2009年4月7日星期二

保持出口代價大 減美元有跡可尋

九十年代美國外貿逆差惡化並且日趨嚴重,不少論者認為此風不可長,因為那等於美國人先花未來沒有的錢,不僅造成浪費而且會使經濟陷入萬劫不復的困境。其時佛利民一士諤諤,指出對美國輸出有形貨物及無形服務的地區,樂於賺取「即印即有」的美鈔,等於全球生產商為美國人效勞,對美國來說是求之不得,並無不妥之處;這種說法顯然受大眾─消費者接納,成為美國人頂上「世界大花筒」的惡名仍然心安理得地消費的「倫理」。如今佛老已歸道山,他堅稱沒有問題的貿易形式造成的國際貿易不平衡,其惡性後遺症已逐一浮現,是為當前環球經濟失序及國際金融混亂的導因。

八十年代曾在美國大行香港分支擔任分析員的理察.鄧肯,九○至九六年調任曼谷,適逢泰國經濟如日中天,鄧肯的研究指稱「泰國經濟出現奇蹟」;可是,好景不常,自從九三年中,他發現過熱的經濟促使大部分曼谷上市公司過度借貸,進行不少缺乏經濟效益的投資,以致「收益無法支付利息」,他於是發出「盈警」;可惜,此時距離泰國金融泡沫最終於九七年七月爆破整整四年,面對客戶的抱怨,其失落與不安,不難想像;在這段期內,鄧肯埋首故紙堆,重讀凱恩斯、熊彼德、海耶克、佛利民和羅斯陶(W. Rostow,以研究經濟發展階段成名)等名家的舊作,從理論上證實自己的分析正確無誤,他之無法「臆測屢中」,是市場有失常性(非理性亢奮)令他對時機拿捏不準而非理論有問題。九八年他臨危受命,出任IMF泰國顧問三周,稍後轉往世界銀行研究部任要職……。

以「泰國經驗」為基礎,鄧肯撰成《美元危機的成因、後果和對策》(R. Duncan:《The Dollar Crisis─Cause, Consequences, Cures》, 02, Wiley).一句話,鄧肯的結論是,美元危機的形成以至把國際貨幣制度推臨崩潰邊緣,皆因貿易不平衡而起!在○二年,鄧肯指出美國每小時的經常賬(不計資金流向的平衡賬)赤字為六千萬(美元.下同;每分鐘一百萬元,現在當然遠遠不只此數),這種前所未見的貿易不平衡(imbalance)令環球經濟不均衡(disequilibrium)。出口順差國如八十年代的日本和現在的中國,因為經常賬盈餘累積了龐大「國際儲備」(美元),種下了經濟泡沫的禍根。錢當然愈多愈好,但對國家來說,處理不當,錢多不等於「富強」;事實上,外滙儲存太多,若未能正確調整貨幣政策,錢多反而有害!鄧肯的解讀與去周六克魯明那篇鴻文異曲同工,均指出因為美元「最硬」即為全球人人接受的貨幣,加上為了抑壓本國貨幣滙價,順差國的盈餘主要是美元,惟這樣做「損人不利己」─「不利己」當然是指美元貶值會吃掉其美元投資的購買力;「損人」則是順差國既買美國的債券、證券、物業和直接投資,刺激這些投資媒介價格脫軌揚升,是為美國經濟形成泡沫的伏筆!過去有人聽聞美國論者及政客指中國貿易盈餘太多拖累美國經濟並「強烈」要求人民幣升值,以為是「美帝」強詞奪理之言,其實是有其道理的。

已經典當殆盡的美國如何支付數字龐大的「貿赤」?在實行金本位制的時代,這等於黃金從美國流進對美貿易有順差的國家,這種流程令貿易逆差國有切膚之痛,金本位制因而有調節機能,這即是說,黃金大量流失的國家自然得撙節開支、減少進口,外貿遂有序地歸於平衡。可惜這種「調節工具」已因美國片面取消金本位隨風而逝。美國放棄金本位,以「債券」融資貿易逆差,而這種荒唐的支付方式竟為貿易對手接納,並把美元美債當作外儲(這可是軍事強國、經濟大國及政治穩定帶來的好處),一如佛利民所說,美國何樂而不為。在這種情形下,美國官民一體,不必問財力能否負擔便可盡情任意消費,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還有人會節儉嗎?

十天半月前,中國領導人表示了對其所持美債安全性的憂慮,筆者以為是過慮,因為在類似「龐茲騙局」的操作下,債券到期美國政府「原銀奉還」絕無問題;至於說收回資金的購買力大不如前的困擾,美國政府必然把責任推個一乾二淨,因為美元滙價浮動(說所有滙率浮動的貨幣是「無錨貨幣」,似較以之形容 Fiat Money〔法定通貨、不兌現紙幣〕正確);幣值是強是弱,「由市場決定」,美國政府焉能保證。在筆者看來,中國成功地保持了高度的出口競爭力,到頭來卻會在購買力上吃大虧!當前國際貿易的荒謬性主要在出口國仍視對美國出口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靈丹;而要美國大賺海外產品,先決條件是消費者保持旺盛的消費意欲(有沒有錢關係不大),那意味不能讓美國經濟陷入衰退(遑論蕭條),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國家因此不可做出危害美國經濟的事……!

從統計數字看,不少國家已在減持美元,雖然拋美元的趨勢尚未形成(換句話說,美元滙價並非江河日下而是有升有跌但升少跌多),但去年第四季世界外滙儲備中的美元已減一千一百億,為七年來首次,這可能是國家資金開始撤離美元的訊號,亦可能是技術性調整……。至於私人資金流向,今年一月有三十億流進商品期貨基金(去年同期約十億),流出股市基金的則達千億,還有,股票在互惠基金投資組合中所佔比重已降至百分之三十四,為一九九二年以來最低。這解釋了何以期市急升股市疲態畢呈、近日的升市只是反彈而非轉市;可惜資金流向統計是落(滯)後指標!

2009年4月6日星期一

大量吸納美元 北京不得不爾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人民幣先生」周小川三月二十三日發表的〈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在筆者看來,比較有意思的是提出早為大多數論者遺忘的「特里芬難題」;特里芬(Robert Triffin, 1911-)為比(利時)裔美籍經濟學家(在哈佛受教於熊彼德),一九四六年成為IMF首任外滙管制專員,五一至七七年在耶魯任教;特里芬在貨幣理論與政策上均有建樹,周氏提及的「難題」是其一:「儲備貨幣發行國無法在為世界提供流動性(即貨幣)的同時確保幣值的穩定。

北京在明知美國無法確保美元幣值之下仍然大量吸納美元,絕非決策疏失而是為了抑低人民幣滙價以利出口不得不爾,中國這種貨幣政策早為人詬病,並預期會有尾大不掉的後遺症(筆者拾人牙慧亦曾作此論),但中國為了達成宏觀政策目標(創造就業、引進技術及管理方法進而全面提高經濟水平改善人民物質生活達致社會和諧),收購美元美債是「何伯遜的選擇」(Hobson's Choice)。這方面的情況,克魯明去周六在本報(第二十八頁)發表的〈美元陷阱 中國咎由自取〉說得最清楚。擔憂美元持續貶值而北京聲言會再購進美債,目的當然不是協助其融資財赤,而是為了把人民幣滙價控制在有利出口的水平!出口對人口大國太重要,中國自願跳進「特里芬困局」;另一方面,中國清楚了解美國以新債養舊債等同「龐茲騙局」,仍然這樣做,有其更高標的,因此情有可原。

在這種背景下,周小川文內據「凱恩斯方案」提出建立國際貨幣(特別提款權)的設想,便未引起廣泛注意。事實上,這種設想自從一九七二年美國片面取消金本位制等於布列(雷)頓森林體系名存實亡後便經常有論者提出,但在冷戰期固然不可一日無美元,冷戰後美國獨霸地位愈益彰顯,這種提法只有少數微弱的回應。目前主導國際金融體制的仍是美國和歐盟,不過,危機當前,要求改制換人之聲甚囂塵上,歐美領導人「俯順民意」,二十國峰會的公報顯示歐美已作出讓步,傳統上由歐洲人出任的IMF總幹事的遴選,將公平公正公開和具競爭性地進行,意味傳統將被打破,但歐美屬意由印度或巴西人(都有優秀的人選)出任,盛傳現任總幹事年內請辭以便全力投入競選法國總統的活動,意味角逐其位的競爭很快便開始;至於權力遠遠及不上IMF的世銀行長(現任首席經濟學家為北大林毅夫教授),向為美國人囊中物,據三日《紐約時報》一篇短文透露,奧巴馬政府下了一着絕妙的政治棋,下屆行長將由中國人出掌,希望這可滿足力爭在國際金融事務上有「話事權」的中國政府,若因此換來「善意回報」,中、美在國際事務上肯定會合作愉快。

貨幣「三分天下」

A股回跌 港股反彈完

3月9日至31日標普五百指數上升18%,係1982年以來升幅最大嘅十六個交易天。成個3月份標普五百指數升8.5%,係2002年10月以來升幅最大嘅一個月。到底係熊市二期第二次反彈,定係牛市一期開始?1994年長期資金管理公司出事,事後證明係投資股票嘅好時機;今年3月花旗、美銀和滙控(005)等跌幅咁大,3月9日係另一次入市嘅好時機;加上4月1日傳出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喺美國國會要求下,變相改為「mark-to-model」,令2009年度金融股面對資產負債表壓力可減少。呢個決定令銀行股盤數好睇D,但唔代表問題已解決;短期可刺激銀行股價上升,但中長期一D作用都冇。如經濟短期復甦反令人擔心未來出現「Double Dip」,因為經此一役,銀行業已大不如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認為,家吓政府挽救銀行計劃係要納稅人付出代價!總結係win-win-lose遊戲,即銀行及投資者贏,但納稅人輸。政府為有毒資產提供92%貸款;投資者與政府再各出4%。贏咗大家佔一半(50%)利潤;輸咗96%由政府負擔(如毒資產價值跌至零)。

喺有毒資產計劃刺激下,3月27日恒指已見14257點,升幅達25.67%完成浪A,進入調整浪B,然後再開始浪C。浪A曾升穿50天線阻力,至於未來浪C能否接近200天線阻力區(16000點)?木宰羊。恒指經過1月7日至3月9日由15763點回落到11344點後,响政府再膨脹(Reflationary policies)政策下,股市由3月9日又回升,呢次表現最出色嘅股市係內地A股,成為「領先」股市及帶動本港大部分國企紅籌股上升。請留意A股,如果A股止升回跌,代表港股反彈快完成。熊市二期反彈快且急,由惡性拋售完成所引發,往往可喺短期帶嚟50%至100%利潤。

上周末G20結果證明新興市場逐漸強大,「世界新秩序」建立緊;G20批准動用1.1萬億美元去對抗世界衰退,短期可刺激新興市場股市進一步上升。

Kenneth Mertz係Forward Banking and Finance Fund經理,建議大家吸納中小型銀行股。拉斯維加斯金沙CEO喺3月27日至30日共購入二千三百萬股金沙;金沙股價由一年前83美元回落到3月9日1.38美元,上周已重返4美元,由低位計升幅超過280%,證明熊市二期充滿Double your money嘅機會。美林證券認為,必和必拓(全球最大礦務公司)喺3月份發行63億美元債券嘅目的係收購鉀鹼類或石油類資產,認為資源股喺今年第二季極之吸引。去年12月當油價跌穿每桶40美元時,相信已超賣;到3月底油價重見55美元先出現獲利回吐,我老曹認為,4月份每次油價低於50美元可吸納石油股,直到油價重返60美元之上獲利回吐。支持呢個睇法背後係期油價格曲線出現陡峭的交易延期費(contango);由3月份開始建議各位收集石油股作中線投資用。本周開始係美股業績公布期,未來個別股份受業績公布而作調整;所有市場皆擺脫唔到循環,你能掌握各行各業嘅盛衰循環周期嗎?!例如呢次資源股上升周期。

聯儲局把利率降至0.25厘後,美元已冇再減息空間,美國喺三星期前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美國政府及聯儲局嘅挽救計劃金額已接近12.8萬億美元(接近美國2008年GDP 14.2萬億美元水平),其中包括1萬億美元畀Public Private Investment Programs去幫助美資銀行內嘅呆壞賬,恢復美國最大十二間銀行重新貸款能力;另5000億美元畀FDIC去擔保Term Asset Backed Lending Facility嘅2萬億美元債務及所有喺美資銀行內嘅存款。呢個情況為股市提供「Trading」環境而唔係2003年「買入後可持有四年」嘅低位。Double your money in this trading season(趁低買入,例如恒指接近11000點;趁高賣出,例如每次恒指接近200天移動平均線)。

Monetary Inflation由今年3月份開始,年底前美國負債將超過60萬億美元,由於美元係世界儲備貨幣,令美國新增嘅美元被各國央行吸收;加上信貸收縮所產生嘅通縮壓力,令未來世界經濟陷入水深火熱中,變相把美元滙價壓低及資金直接注入經濟體系;根據普通貨幣理論,呢種做法可令通脹率回升及企業又再借錢投資,經濟可重新繁榮起來。過去三周令美元兌歐羅回落6.3%,例如歐洲央行亦開始量化寬鬆政策,可能真係重燃全球通脹壓力;不過,歐洲央行拒絕咁做,只宣布減息0.25厘;反而中國人行卻較美國早一步咁做,呢個係近月全球原材料價格上升嘅理由。

貨幣「三分天下」

3月9日起嘅反彈市同去年11月嗰次唔同,呢次周期性及增長股表現較防守性股出色,有D「見底」味道,但客觀形勢仍未配合,例如OECD國家失業率仍在上升及環球化趨勢在退潮中(保護主義抬頭)。所以3月9日係熊市反彈嘅機會大於牛市一期。

上一次環球化趨勢由1870年開始,到1914年結束共四十四年。3月30日中國同阿根廷達成協議,日後可以人民幣結算貿易,呢個係第五個國家同意以「人民幣」結算貿易(其他係南韓、馬來西亞、印尼及白俄羅斯),中國政府開始把人民幣國際化,並喺G20中爭取領導權。國際金融界認為,世界銀行請咗一位中國人(本報前撰稿人林毅夫)做首席經濟學家後,IMF將邀請另一位中國人出任首席經濟學家,令中國喺國際貨幣體系上嘅影響力逐漸上升。最近人行行長周小川建議成立一個超主權儲備貨幣,雖然美國總統奧巴馬立即回應話冇必要。呢次係中國政府首次喺國際舞台上挑戰美元地位。分析界估計,八年後貨幣將出現「三分天下」局面,即美元區、歐羅區及人民幣區。呢個國際貨幣體系改造符合世界上大多數人嘅利益。截至今年1月止,全球資本市場及房地產損失80萬億至100萬億美元,造成未來三至五年內全球金融體內流動性嚴重失衡。如果人民幣可迅速成為國際儲備,正好填補上述嘅不足,形成現代版「特洛伊木馬」式國際金融互動,畀美國有時間修補自身經濟。當然美國政府係唔會輕易畀人民幣成為國際第三種儲備貨幣,未來八年美國、歐羅及人民幣之間嘅互動與整合,將繼續引發國際間金融動盪。

未來八年人民幣將逐步進入國際市場,例如達成大型貨幣互換協議,以人民幣發行國際債券或作為外國央行儲備貨幣等。未來三至五年中國必須開放資本項目結售滙及八年後完全開放,才能把人民幣推上國際貨幣地位,同時令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近期中國政府一連串行動可睇到佢地決心令人民幣登上國際貨幣舞台:A New World Order正在建立中,美元一如1900年嘅英鎊,地位正下跌中。上海响中央支持下,開始建立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並以中國人固有嘅量入為出為消費觀念。按「風險可控、成本可算、資訊充分披露」為原則,展開國際金融產品新一頁,令上海成為國際「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以抗衡西方經濟過去脫離實體,以及強調虛擬經濟所帶來嘅災難(即家吓面對去槓桿化)。中國政府提出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嘅目的係响歐美自顧不暇時提供另一融資渠道,化金融海嘯之危為機,並已獲全國人大常委會支持;中國開始改造全球舊金融秩序,建立新嘅金融體系平台,發揮中國對全球金融影響力。對中國人嚟講既係機遇亦係使命。呢次周小川講話係有備而發;上海遲早成為新資本主義制度下嘅國際金融中心。新華網3月31日公布「中國證監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版上市管理暫行辦法」响5月1日實施。即5月1日起內地開始接受創業版IPO(香港創業版並唔成功)。

國際金融中心不斷改變,例如1800年嘅阿姆斯特丹、然後到布魯塞爾、倫敦甚至蘇黎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後嘅法蘭克福和紐約;石油危機後嘅東京;1990年後加入香港同新加坡。上海成為另一國際金融中心一D都唔奇,歷史話畀我地知,所有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好少能維持超過二百年(家吓以倫敦最長,但英鎊地位自1931年起走下坡亦令紐約嘅地位上升;美元地位自1971年起走下坡,令東京地位曾一度冒起)。

2009年4月3日星期五

內地PMI呈復甦 A股買盤升溫

多項宏觀數據均顯示內地經濟有回穩迹象,內地官方公布的全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重回五十以上,反映製造業總體上回升。內地A股昨天持續上升,接近二百五十天線水平。

內地股市持續向好,上證綜指昨天再升十七點,收報二四二五點,逼近二百五十天線。分析員指出,市場資金面相當寬裕,而且隨著國家刺激經濟政策的逐步落實,國內經濟已有復蘇跡象,而美國及全球經濟亦有好轉徵兆,令大家對於股市的投資熱情升溫。

A股有望慣性上漲

滬市A股成交一千七百二十一億元人民幣,較上日的一千六百六十一億元增痂逾二成。內地分析員指出,目前市場氛圍下,短期大盤有望慣性上漲,並可能試探二百五十天線。自去年二月以來,年線一直壓在股指上方,目前年線位置在二四九○點附近。

今年三月全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五十二點四,高於上月三點四個百分點。該指數自去年十二月開始連續逐月回升,三月已上升到收縮與擴張臨界點—百分之五十以上,表明中國擴內需、保增長的政策措施開始發揮積極作用,企業生產逐步恢復,製造業經濟總體上呈底部趨穩回升態勢。

製造業PMI是一個綜合指數,按照國際上通用的做法,由五個主要擴散指數加權而成。通常PMI指數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反映經濟總體擴張;低於百分之五十,反映經濟衰退。

PMI首次升越50

針對三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調查情況,特約分析師張立群認為,三月份PMI指數在連續六個月低於五十以後,到現在首次超過五十,特別是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已連續兩個月保持在五十以上,預示經濟增長將呈現由低轉高變化。去年十二月份以來,PMI指數已連續四個月提高,與經濟運行情況對比表現了超前變化的特點。今年一至二月工業增長率為百分之三點八,調整不可比因素後為百分之五點二,增幅雖然繼續回落,但從發電量降幅持續減緩,以及投資、消費實際增幅均較上年同期明顯提高,以及隨天氣轉暖,投資開始進入活躍季節等情況看,預計三月份經濟增長率將有所提高。隨着政策效果的顯現,預計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將繼續提高。綜合來看,PMI指數超前反映了經濟運行的變化。

三月份PMI顯示,二十個行業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等十四個行業高於五十;煙草製品業位於五十臨界點;通信設備電腦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五個行業低於五十。

巴克萊中國研究主管彭文生指出,今年內地股市較去年最低點有所反彈,可以認為股市已經見底。對股市影響主要基於經濟的基本面,如企業盈利情況是否得到改善。但目前來看,企業盈利仍卻錄得大幅下降,不過新增信貸增長強勁及近期不少進口商品價格顯著下跌,都有利內地企業投資, 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市價入賬可酌情 銀行舒一口氣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昨天一如所料,在政界及金融界龐大壓力下,通過放寬按市價入賬(mark-to-market)的會計規則,預料可大大紓緩金融機構為問題資產大幅撥備的壓力。

所謂按市價入賬守則的修改,涉及FASB二項建議,分別是按市價入賬(正式名稱為公平值,fair value)本身規定,以及企業為資產減值作撥備的指引。FASB昨天先後通過這二項建議,讓一些資產價值在定價的過程中,企業可行使更大的判斷權力。

FASB主席赫茨說,開會前已廣泛接觸投資者,尤其是金融機構的主要投資者。組織強調修訂沒有追溯性,今年第二季才能使用,但又表示修訂可趕及讓大部分企業在首季業績應用新守則。組織表示,有關銀行如何應用新的按市價入賬準則的指引將於下周後段推出。

按市價入賬守則惹人爭議,是因為銀行投訴金融危機令按揭抵押證券等金融資產近乎沒有交易,或者就算有交易都是以賤價出售;而根據規則原來版本,就算銀行打算繼續持有,而目前並不流通的資產其實擁有長遠價值和強勁現金流,銀行在入賬為這些資產定出價值時,都必須跟隨這賤價;加上銀行要把資產公平值減幅的虧損即時入賬,而且每季更新,令銀行大幅撥備及嚴重虧損。

FASB昨天指出,在相關資產沒有活躍市場時,按市價入賬守則的目標是找出相關資產在「有秩序的」(orderly)交易下的價格,任何虧本出售的交易(distressed transaction)或賤價出售(fire-sale)都不能當作有秩序的交易,亦即銀行可不理市價,自行決定資產價值。

守則的變動可望令銀行毋須繼續大幅撥備,以免進一步削弱銀行的資本比率,令銀行獲得喘息空間,短期內毋須再大舉集資。

不過,這項修訂不無爭議,例如就有關資產減值應如何撥備的修訂表決時,FASB五名理事只能以三比二僅僅通過建議。組織原本亦建議,所有沒有活躍市場下的交易都屬虧本出售的交易,但最終刪除此條款,強調修訂不是要改變公平值守則的目標。

有關修訂面對的最大批評,就是變相容許銀行隱瞞虧損,削弱賬目的透明度,損害股東利益。理事林斯邁爾說,他對企業如何自行定出公平值沒有多大信心。關注金融監管的組織投資者工作小組聯席主席萊維特說,按市價入賬是要提高透明度,從而恢復公眾對美國市場的信心,小組十分關注FASB的最新修訂,阻止了投資者理解金融機構的真正債務。

銀行界就十分歡迎修訂,指出原有守則在金融海嘯令不少金融資產沒有交易下,根本不能執行,令銀行大幅撥備及資本比率下降,令金融危機惡化。曾任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主席的艾薩克批評,按市價入賬「極度且不必要地具破壞性」,更是信貸危機的主要原因

2009年3月29日星期日

SDR討論 一石激起千層浪

這星期,中國監管者、美國投機者和諾貝爾獎得主來了個英雄「所見略同」。人行行長周小川、金融「大鱷」索羅斯和經濟學家史蒂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都公開呼籲,改變美元國際儲備貨幣一家獨大的地位,引入一種很少有人熟悉的「非主權貨幣」。

他們宣導的是IMF發行的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DR),這是以一籃子貨幣為基礎,黃金和國際通貨為支援的一種儲備資產。早前總理溫家寶說「有點擔心」中國持有的美債,但市場並不以為意,因為投資者認為中國沒有其他選擇。本周世界金融界三位重量級人物一致唱好SDR,還有歐盟和俄羅斯等交替發聲,因此,一下子引起了全球的注意。

中國所持美債儼如核武

美國總統奧巴馬周中強硬表態指美元依然「極其堅挺」,不需要新的全球儲備貨幣。很明顯,周小川發表在央行網站上的這篇文章在一個特別敏感的時期,戳到了美國人的痛處。

美國人當然不願意美元被廢,但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是,其實中國從本身利益出發,也不希望這件事情發生,原因很簡單,中國和美國已經成為綁在「一根繩子上的螞蚱」。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的數量佔全球首位,全世界的人都不要美元了,那麼誰還會去買美國國債?中國手上的美元資產馬上大打折扣。有人戲稱,中國萬多億的美元資產就像核武器,不會輕易動用,一旦動用也傷到自己。從全球的角度來看,美元這時候全部回流美國,必然出現高通脹、低增長的「滯脹」,那麼,全球經濟都會被拖下水。

既然如此,中國主張「非主權貨幣」,豈不是損人不利己?一種可能是,中國在G20峰會前放個煙霧彈轉移矛盾,省得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人民幣滙率,或者逼迫中國向IMF大規模提供貸款,幫助陷入困境的一些國家;更有可能的是,中國想讓全世界知道,現有的體系有問題,尋求國際支援,要求美國對其債務的價值作出保證。

美國國債滯銷,聯邦儲備局「自產自銷」,這也是一個不得已的選擇,雖然從效果上看,等於把自身債務轉嫁給以中國為首的債權國,短期內購買長期國債穩定了市場,降低利率,但埋下了嚴重通脹與美元大幅貶值的種子。中國孤掌難鳴,但一旦大家都意識到現行體制的問題,也就有可能要求美國做出一些保證。

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建議中國讓美國政府就美債的真實價值作出可靠的保障承諾,並將此作為日後繼續購買美債的前提條件。比如要求美國把新增國債的收益率與美國通脹率掛鈎,並要求把部分存量美債,轉為通脹保護類型的國債(TIPs)。

雖然中國倡議推出的是SDR,但這不過是虛晃一槍,因為未來真正可能挑戰美元地位的不是SDR,而是人民幣。

今年是SDR誕生四十周年。人生四十而不惑,兒童時期就隨着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而落幕的SDR,這次會否迎來新的生機?它的優勢是像黃金一樣,供給較為穩定,但又可以根據國際貿易和金融發展的需要,進行擴張。包括美元在內的主權國家貨幣,都被特裏芬「悖論」制約:即美元幣值堅挺,才能作國際貨幣核心;但美元作為國際結算和儲備貨幣,流出美國的貨幣在海外不斷沉澱,長期導致美國貿易逆差,美元沒法堅挺。

不過,SDR也有很多「致命傷」。連史蒂格里茲也指出,如何分配這個特別提款權將是一個難題。儲備貨幣要讓國家接受當儲備還可以,私營機構可能拒絕接受。儲備貨幣不是放着看的,而是要可以投資保值增值的,還要專門培育SDR計價的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和能源市場作配合。它在數十年來只被用來幫助解決一些小國的經常項目下的小問題,難以承擔更大的使命。

撇開無數技術性問題不談,一個沒有國家作支撐的貨幣必然難以推廣開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世界熱衷於學習世界語。相信這個語言和SDR一樣,一定是科學的,但事實世界語很快被人們淡忘,現在世界上最熱門的兩種語言是英語和中文。如果現在廢除美元作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那麼,由誰可以取而代之?歐羅和日圓也有自身缺陷,而人民幣現在連自由兌換也不行。

中日貿易順差「先天不足」

短期內中國不得不繼續購買國債,但長期內還是要推人民幣國際化。只可惜,中國和日本一樣,都是貿易順差國。這個世界是買方市場,要買人家的東西,「話事權」比較大一些,因此中日和美國比較起來,推動本國貨幣成為世界儲備貨幣有點先天不足。另外,一國貨幣走向國際化的進程,還取決於其金融機構的國際化程度,因為央行需要通過它們來影響市場,而中國銀行業國際化只是最近三四年的事情。

不過,相信人民幣應該比日圓有更大的潛力,可以挑戰美元的地位,因為九十年代日本推行日圓國際化的時候,日本經濟已經日薄西山,難以回天,美國經濟正蒸蒸日上。現在中國經濟估計還有九至十年的上升期,這對人民幣價值是一個重要的支持,美國現在正陷入危機中難以自拔,國際市場對美元缺乏信心,這也給中國乘機推人民幣互換的雙邊協議創造一個好的契機。

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樊綱在香港瑞士信貸亞洲投資會上坦言指出,危機給中國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世界認識到美元的問題。人行投石問路,已經在國際上一石激起千層浪。東風已經引來,下一步還是要扎扎實實地增強中國經濟和金融機構抗風險的能力,為人民幣起航出海做好堅強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