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2日星期四

法經援車廠掀保護主義陰霾

法國日前宣布,向該國兩大汽車公司提供巨額貸款援助,交換條件是車廠承諾不關閉境內廠房及裁員。此舉一出立即引起歐盟極大警惕,擔憂保護主義抬頭,既要求法國作出解釋,又會進行調查,並在月底召開緊急峰會,商討如何對抗經濟衰退,實際上是尋求阻止保護主義的冒升。有分析指出,今次金融危機,突顯了歐盟內部的嚴重矛盾。


為了挽救陷入困境的本國汽車業,法國政府在本周一宣布,向雷諾和標緻—雪鐵龍兩大汽車公司分別提供30億歐羅的五年期優惠貸款,年息率為六厘。另外,由瑞典富豪車廠持有的雷諾卡車以及其他車廠,也可獲得5億歐羅的貸款。法國政府又宣布,今年還可能向兩家汽車公司旗下的融資部門進一步各提供5億歐羅貸款,令總額上升至20億歐羅,讓它們更容易地為客戶提供汽車貸款。政府還將把一個旨在幫助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基金規模擴充一倍,至6億歐羅。

在提出這個規模龐大救援計劃的同時,法國政府也向兩大車廠開出條件,就是要求它們承諾在貸款期內不會關閉在法國境內的工廠,同時表示將盡全力確保在今年不再裁員,並控制公司分紅及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獎金水平。但援助計劃公布後,馬上引起德國和瑞典等其他歐盟汽車生產大國的強烈不滿,批評法國保護本國汽車業的做法,會令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處於更加不利境地。

尤其令人擔憂的是,法國總統薩爾科齊上周四在一個電視訪談節目中曾表示,法國汽車公司不能拿着政府的補貼,跑到捷克等其他國家去開辦新工廠。


薩爾科齊的言論,曝露出明顯的保護主義傾向,同時亦有違歐盟內部貨物、人員、服務和資本自由流動的原則,因此遭到歐盟輪值主席國捷克的強烈抨擊。捷克總理托波拉內克表示,薩爾科齊的言論只會導致保護主義在一些國家進一步抬頭,不僅無助於緩解經濟困境,反而會加劇危機,令歐盟各國為求自保而陷入損人不利己的惡性循環捷克財長卡勞謝克前天亦在布魯塞爾表示,歐盟將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


事實上,法國若採取保護本國企業的措施,確有可能促使歐盟內部爆發報復浪潮。斯洛伐克總理菲喬較早前曾警告說,若法國汽車公司撤走設在斯洛伐克的工廠,斯洛伐克將會採取措施還以顏色。菲喬表示,野蠻的保護主義政策不能幫助任何國家,若法國帶頭這樣做,斯洛伐克就把法國天然氣公司驅趕回國。斯洛伐克政府在2002年把該國的國有天然氣公司49%股權出售給國際集團,而該國際集團由法國天然氣公司等三家外資企業組成。

面對來自歐盟的強大壓力,法國外長勒邁爾昨天重申,法國援助汽車業的措施並非保護主義,只是防衛法國的工業及就業。他申辯說,保護主義是採取稅務或規章措施,限制貿易夥伴把產品出口到法國,但法國沒有這樣做,因此無意修改援助汽車業的計劃。有關解釋似難令歐盟其他國家消除憂慮。

打擊中東和平進程

以色列右翼勢力崛起,而且新政府預料將是弱勢政府,勢將妨礙中東和平進程,為美國總統奧巴馬平添外交難題。

西方外交官及政治分析家指出,以色列侵略加沙後,埃及正試圖斡旋,促成以色列和武裝組織哈馬斯締結停火協議。然而,以色列大選後,各黨派將進行漫長的組閣談判,令政局添上變數。

此外,右翼黨派議席大增,即使最終由主和的利夫尼出任總理,也難免受議會內的右翼勢力制肘,難以從速在和談讓步,拖延和平進程,令以色列和美國之間齟齬難免。若最終由內塔尼亞胡組閣,情況將更惡劣。

美國國務院前顧問米勒指出,以巴兩地政局極為惡劣,令奧巴馬政府面臨難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瀕臨癱瘓,加沙戰爭令哈馬斯和法塔赫對立雪上加霜;如今以色列政府也瀕臨內部分裂,新總理難以為推動和談果斷決策。

巴勒斯坦首席談判代表埃雷卡特對和談感到絕望,認為下屆以國政府不能停止興建猶太殖民區,不能放寬封鎖巴勒斯坦,令和談寸步難行。

政治分析家指出,奧巴馬能否促使新任以國總理行動,將取決於新內閣其他政黨;奧巴馬選擇有限,只能避免以巴再衝突,促使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繼續合作,同時鼓勵巴勒斯坦人減少分歧,再伺機推動和談

私人投資者繼續觀望

蓋特納試圖吸引私人投資者,購入銀行的不良資產,但專以賤價購入破產公司等問題資產獲利、習慣承受高風險的「禿鷹投資者」(vulture investor)面對這潛在厚利時,也顯得小心翼翼,感到涉及的政治及金融風險十分巨大。


私募基金、退休基金等投資者對計劃有保留。消息人士說,大型私募基金如凱雷及百仕通有興趣參加新計劃,購入不良資產,但鑑於涉及的風險,這些大型投資者將繼續觀望,直至當局推出清晰計劃,提供足夠財務後盾後才再作決定。

私募基金公司Pine Brook Road Partners的行政總裁紐曼表示,投資者會分別哪些是有潛在價值的資產,哪些是完完全全有毒的資產,指出如果政府的公私營合作計劃只是想找一處地方吸納虧損,私募基金是不會願意投資。

另一問題是如何為不良資產估值。投資者想以最低價格購入,但如果銀行賤賣資產,須承擔巨額減值,不符合政府或納稅人利益。有學者質疑,買賣雙方目標有衝突,沒有人願進行這種無私的投資活動。有私募基金高層說,這些投資不可能贏,因為如果獲利豐厚,必然遭公眾責難。

船舶工業振興規劃獲通過


國務院常務會議昨天審議通過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將穩定船舶企業生產及訂單,加大信貸融資支援力度,化解經營風險,並控制新增造船能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大型企業綜合實力。

中國政府網報道稱,會議決定,鼓勵金融機構加大船舶出口買方信貸資金投放;將現行內銷遠洋船財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長到二○一二年;抓緊研究出台鼓勵老舊船舶報廢更新和單殼油輪強制淘汰政策。

三年暫停擴建新船台


此外,今後三年暫停現有船舶生產企業新上船塢、船台擴建專案;在新增中央投資中安排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支持高技術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及重點配套設備研發。

會議強調,要支援大型船舶企業和航運企業按期履行造船合同,採取鼓勵措施支援購買棄船。指導船舶企業合理安排生產計畫,保持生產連續性;並要擴大船舶市場需求,加快老舊船舶報廢更新和單殼油輪淘汰,積極發展遠洋漁船、特種船、工程船、工作船等專用船舶。努力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國際市場份額。


推動上下游企業聯盟

同時,支援企業兼併重組,鼓勵骨幹船舶製造企業實施兼併重組,推動大型船舶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組成戰略聯盟,引導中小船舶企業調整業務結構;並要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及積極發展修船業務。

會議認為,船舶工業是為水上交通、海洋開發及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現代綜合性產業,對鋼鐵、化工、輕紡、裝備製造、電子資訊等重點產業發展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

去年底,中國政府出台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隨後確定組織有關部門加緊制定並適時出台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製造、電子資訊等重點行業振興規劃。其中,汽車產業和鋼鐵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已於上月通過。

金融危機肆虐全球,中國亦難獨善其身。出口放緩及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大挫,並累及造船業。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此前表示,雖然去年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二百八十三億四千萬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五十點五,但預計未來兩至三年內,船舶工業和相關企業面臨的形勢將非常嚴峻。

先進國服美沙酮 落後國傷環球化

(一)美國救市新方案

美國財長蓋特納的二萬多億美元「金融穩定計劃」昨日亮相。同日,參院通過八千億美元刺激經濟方案,交由兩院聯席委員會與早前通過的眾院方案一併考慮,稍後提出協議方案給兩院投票表決。據說,聯席會議開得不錯,最終刺激方案或可順利出台。相比,蓋特納的龐大計劃只是初步浮出水面,只有輪廓,還需各界參與討論、出謀獻策幫助訂出具體內容,若再加上兩院討論所需的時間,整個過程還需幾個月。兩個方案總值接近三萬億美元,其中約一萬億美元預計來自市場投資者,用於購買銀行手頭上的「有毒」資產;餘的部分,依然十分可觀,真不知美國政府如何支付此數。如果是靠開動印鈔機,美國通脹率必急升,美元將大幅下跌,雖或有助增加美國出口,但所引起的國際反彈,奧巴馬政府未必承受得起。若靠售買國債取得資金,則須靠以後的財政政策(削減開支、提高稅率)取得盈餘,還清債務,但此舉將導致利息和稅率大幅上揚,意味往後美國人的日子不會好過。此亦兩難。

上述兩個方案總銀碼,和美國政府(財政部、聯儲局、聯邦存款保險局)半年來已批准的各種各樣救市救經濟方案總值相比,可謂小巫見大巫。這個大巫有多大?上周《紐時》給了一個總數:八萬八千億美元。連同上述兩個方案的三萬億美元,合共約十二萬億美元,即接近美國GDP的八成。去年美國國債總值約為GDP的百分之六十五,若再加上相當於GDP一點五倍的PAYG式社會保險負擔,則今年美國聯邦政府內外債務將達GDP三倍,大大超出 E. Prescott(○五年經濟學諾獎得主)認為最合理的兩倍之數。

以史無前例龐大資金救市救經濟,成效如何,意見紛紜。十二萬億美元當中,四萬六千億美元用作投資,由美國政府買入問題企業(銀行、「兩房」、「三大」等)的部分資產;二萬四千億美元用作借款,主要借給資金短絀的金融機構;還有一萬八千億美元是用作支持銀行及按揭公司信貸保險或抵押擔保。但大家知道,股市投資過熱、地產借貸過多、金融機構濫發金融保險產品(如CDS、迷債),正正是引致目前這個金融風暴、經濟嚴重衰退的三大元兇!若救市資金的確能起預期作用,則花掉十多萬億美元,可當作服食美沙酮;不過,也有不少人認為花這些錢,泰半是肉包子打狗,作用有限。


(二)中國出入口數字

中國方面的消息又如何?不妙。華北旱情嚴重,穀物大幅失收也許難免,而一月份的出入口數字,則比十二月更差,而且比預期差。出口總值和去年同期比,跌百分之十七點五,是十二月跌幅的六倍有多;入口方面,則跌了百分之四十三點一,是十二月跌幅的兩倍強,部分反映內需繼續疲弱,短期內難以取代出口成為經濟增長火車頭。

前有一說,認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出口的貨品,奢侈品少而必需品多,抗衰退能力強,但事實看來並非如此。筆者查閱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最新數據,發覺各國對美國出口減速,與出口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關係很奇怪。去年十一月份與十月份比較,中國對美出口總值減少百分之十七,而西班牙、日本、德國、台灣和澳洲,對美輸出的減幅,則分別為百分之九、十二、十二、十三、十四,都比中國低;和中國減幅相若的,有瑞典、加拿大、法國、南韓。所有這些國家的出口產品平均奢侈程度,無疑都比中國高。另一方面,一眾落後國對美出口減幅,卻比中國大,如非洲、中南美、印度的減幅,分別是百分之四十二、二十八、二十三。到了十二月,上述所有國家對美國出口減幅都下降,有的還變成正增長,但中國減幅依然較大(-11%),只有加拿大和南韓比中國差(-13%,-17%)。(註) 為什麼會有這個看似反常的現象,筆者也說不大準,可能和滙率變化及聖誕節有關;另一解釋,可能是中國輸美貨品當中,很大部分是家電和玩具,這兩類出口產品的跌幅很大,然而,對美國中、下層家庭而言,這些都是可多可少的消費品,而不是必需品。

今年的春節在一月,去年的在二月,故數字上而言,今年二月份的中國出口數字同比跌幅,或比一月稍好。不過,美國失業率是去年十一月之後才激增,消費力下跌的影響滯後出現,故未來數月中國出口數字還是不容樂觀。

半年來,各國漸漸多提保護主義,「經濟環球化」一詞則好像從國際傳媒上消失。環球化的左翼批判者大概現在才知道,國際貿易和投資,對落後國人民的福祉是如何重要。

2009年2月11日星期三

以色列選舉 極右派抬頭

以色列國會選舉將於周二舉行。多得與哈馬斯的戰爭,民調顯示,右派將於這次選舉獲勝,極右政黨 Beitenu(意思是:以色列是我家)的走勢凌厲,更有望超越左翼的工黨,成為以色列第三大政黨。如無意外,右翼利庫德黨魁內塔尼亞胡,可以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

以色列選舉結果,與民調的結果不會相差很遠,因為以色列是用最純正的比例代表制,席次按政黨得票比例劃分,最少要得百分之二的選票,才可獲分議席。目前唯一變數是,Beitenu 黨會否太有後勁,連右翼利庫德黨的票也吸走,讓前進黨冷手執個熱煎堆。

極右派抬頭,代表和平之路更難走。十多年來,以色列右派勝利,都是因為執政的左翼政黨無法保護以色列的安全,停止對以色列恐怖襲擊。九六年工黨敗選,因為遇刺身亡的總理拉賓與巴勒斯坦解放主席阿拉法簽的奧斯陸協議,無法阻止以巴衝突,猶太人在希巴崙的清真寺向巴勒斯坦亂槍掃射,巴勒斯坦武裝分子隨即還擊。

○一年工黨敗選,因為該黨承諾的以和談達致安全落空,巴勒斯坦人更發動第二次起義。這次前進黨失利,除了總理奧默特的貪污醜聞外,也是因為前總理沙龍把猶太殖民由加沙撤出的政策失敗,不但無法改善與巴勒斯坦關係,更間接協助哈馬斯接管加沙,開始向以色列南部發射火箭。

從以色列人民的角度看,只會覺得每次和談,巴勒斯坦人都不領情,沒有辦法就只好戰爭。但衝突沒有停止,並不是因為和談,而是以色列的誠意不足,只是願意象徵式讓步,讓猶太人繼續在約旦河西岸的佔領區殖民,根本不願意放棄佔領的土地,把土地交還給巴勒斯坦人。即使把猶太人殖民從加沙撤走,把加沙的治權交還給巴勒斯坦,但以軍仍然控制加沙邊境、出入口和水電供應。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及阿拉伯世界的衝突,其中一個核心是以色列一直侵佔別國的土地,數十年來也不願退還。右派政黨的政綱,都是支持繼續佔領這些土地,也不會要求,住在這些土地的二、三十萬猶太殖民撤出。

再加上以色列的選舉制度,不利政府做決策、只會誕生議而不決的政府。因為門檻低的比例代表制會令小黨充斥,贏得選舉的政黨往往要再找兩三個黨,才有過半數議席組聯合政府。即使主流民意認同和談讓步,極右的小黨也可以以關鍵小數的姿勢,動輒揚言退出執政聯盟,騎劫政府支持他們的路線,反對所有讓步與和談。

在這種政治生態下,唯一可以逼以色列走上談判桌的,只有奧巴馬的美國政府。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像,是以色列人口成份的改變。以色列境內,約有兩成人口屬阿拉伯裔,猶太人佔人口八成。阿拉伯裔人的自然增長,一直較猶太人高,自二○○○年起,以色列的猶太人口減少,因為移居外地的人愈來愈多。

阿拉伯裔目前仍是一盤散沙,他們的政黨仍未成氣候,但隨着時間過去,阿拉伯裔的影響愈來愈重,他們的人口更會超越猶太人。

猶太人用腳投票,選擇移民離開以色列,很大程度是安全問題。即使主張戰爭、對抗可以贏得一時的選舉,但一個國家,總不能長期處於圍城之中,也沒有人民希望生活在這種國家。只有與巴勒斯坦、鄰國締造和平,才更有效保障國家安全,這無論是那一個政黨獲勝,都是他們要思考的問題。

Bear Call Spread


過去二周我在《信報》已講到不同的補救策略(Repair Strategy),正股必須看漲才可發揮到功能。在香港,散戶借貨拋空極之困難,看跌的策略首選跌市風險有限的Bear Call Spread(熊市認購跨價買賣策略),也是先「收錢」(Net Credit)那類的衍生策略。


看淡的Bear Call Spread實質是利用鐵蝴蝶「右面」達成一個先「收錢」的動作,如正股不斷Whipsaw地徘徊或向下,這便對我極之有利。

近期全球交易所的股價也被看淡,如港交所(388)也下望至40元;當然,作為一個環球投資者,我會考慮利用Bear Call Spread,捕捉因「正股」下跌而造成的獲利機會。

賺取時間值損耗
以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ME)作例,CME的股價,和港交所一樣,也是因成交萎縮而下跌。上周四(即2月5日),CME收178.05美元,2月份180及190的Call行使價分別是9.7美元及5美元,我沽(Sell)180行使價的Call,購入(Buy)190行使價的Call,形成了一個「收錢」的局面。每一對Bear Call Spread可收4.7(9.7 - 5.0)美元,如果做一百萬對,可收470萬美元;這個「看淡」策略的風險,最差情況是行使價差再減淨期權金收入,即每一對虧損5.3﹝(190 - 180)- 4.7﹞美元,總虧損530萬美元。


以上例子,我是以2月份到期的CME期權作為準則,如果CME股價不斷下跌,在3月份,我便會不斷Roll down,享受股價因下跌而帶給我的「樂趣」!心水清的讀者,可能也會發覺我利用期權時間值(Time Value)的損耗,來幫助我尋找獲利機會,真正的可以說,Time is on my side!

單邊買Call或Put是one side bet,是net debt,每次做這「動作」時,時間值像計時炸彈一樣,一步一驚心,not my cup of tea!

FFA與BDI雙雙出現倒掛

反映運費的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由去年5月11793點的歷史高位暴跌至12月5日的663點,目前大有走出谷底之勢,揚升至截稿前1815點。不過,航運股表現各異,而跟BDI走勢較密切的中國遠洋(1919)昨日繼續升,收報5.82元。

分析基本都認同BDI近月出現反彈離不開對中國四萬億刺激經濟方案拉動,建築項目陸續開展,對鐵礦石需求回升所致。先看基本數據,中國主要港口鐵礦石庫存量在去年9至10月間達到高峰超過7000萬噸,今年1月底,港口存量已下降至5,800萬噸左右,反映國內鋼企積極消化成果。

儘管目前鐵礦石存量仍較中國正常存量四千萬噸略高,但存量已經大減;加上鐵礦石談判再度開始,內地鐵礦石貿易商擔心談判後現貨礦石價格上漲,於是在談判結束前搶運礦石。海岬船運價(BCI)也由去年12月低位升至昨天的3344點,漲幅超過300%。海岬船主要從事鐵礦石運輸,顯示本輪BDI反彈更多的是由鐵礦石貿易推動。

分析員指出,就算BDI回升至1千多點,船運公司仍處於虧損狀態,不足以維持員工開支、燃油費用等等;早前BDI跌過籠,現在回升至2000點以上不足為奇。不過,不同分析員對運費前景看法意見總有分別,投資者或可參考市場對運價的看法。

大家還記得中國遠洋因為參與遠期運費協議(FFA)損失巨大,不論中國遠洋在BDI指數處於歷史高位採取部署對錯,但其所採用的FFA卻是目前航運界主要用作對沖運費的工具,如海岬型船市場至少有85%的經營者參與FFA交易。FFA是買賣雙方達成的一種遠期運費協議,協議規定了具體的航線、價格、數量等,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時段,收取或支付依據BDI指數價格與合同約定價格的運費差額,是一種類似期貨的運費風險管理工具。

根據DBS資料,海岬型船FFA運費近期出現倒掛,比較1月22日和2月6日的即月FFA價格,升幅130%,但是,同期1年至3年FFA合約的升幅只有21%至28%。

另外,也可以利用反映市場對未來BDI指數走勢預期的BDI期貨作參考,BDI期貨同樣出現倒掛。理論上,正常情況如果短期合約價格升幅大,遠期合約升幅更多。

第三條路

老畢昨天說,與其浪費時間聽經濟學家爭辯救市有效無效(已獲眾院通過的8190億美元方案細節,可參考附圖),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市場資金流向,從中捕捉投資趨勢。今年的情況跟去年不同,雷曼失救後的兩個月,投資者不問情由逢股皆沽,好些表現不應那麽差的行業或股份慘遭「無妄之災」,為它們在今年初強勁反彈創造了條件。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經過去年9至11月的急劇下滑,紐約證交所沽空活動已大大收斂,上月較08年7月高峰期減少28%。在香港無人不識的「末日博士」麥嘉華近日就透露,他已平掉手上的美股淡倉。早於2005年便警告美國樓市泡沫爆破在即的大淡友費勒克斯坦(Bill Fleckenstein),最近也結束了運作長達十三年的熊市基金,轉為大手吸納重磅科技股微軟。

淡友不淡,固然由於美國證監在金融海嘯後收緊沽空限制,令投機風險大增,但更重要的是,經過去年9至11月大跌市後,許多股份的估值已急劇下調,今天要揀五隻「下跌潛力」優厚的股份,恐怕比發掘五隻具上升潛力的股票還難。投機客尤如專業賭徒,首重值博率,淡友不約而同轉views,對未來幾個月市況的啟示作用不容忽視。

話說回頭,既然經濟學家評論救市成效莫衷一是,那就不如用「常人」眼光看奧巴馬面對的困局。坊間普遍認為,花旗人民洗腳唔抹腳,但有沒有數據可以證明?美國私人債務佔GDP比率,戰後大部分時間在約80%水平徘徊。這個比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和本世紀至今急升至140%,反映債務與經濟繁榮成正比。然則,過去二十年增加的債務用在哪裏?答案當然是置業、買車和購入各式消費品。

長期經濟繁榮結束了,美國人要為減債煩惱,借貸和消費意欲劇降理所當然。那等於說,市場上出現太多賣不出的房子車子、商舖人流日益稀疏、領取失業救濟的人龍愈排愈長……。這種感覺,就像世界在一夜間不需要那麽多銷售員、汽車裝配員、地產經紀,華爾街也用不着那麽多「火箭科學家」。

債務過多產能過剩必須解決,問題是怎樣處理。大規模破產、違約,有助於短時間內解決問題,但必然引發奧巴馬口中的「災難」,任何當權者都無法承受這個選擇帶來的後果。第二條路是讓過剩的產能和過多的債務隨着時間逐步減少,日本選擇的正是這個方法,但應該倒閉的企業半死不活,只會拖長經濟的調整過程。日本過去十多二十年在起起伏伏中虛度光陰,就是害怕第一條路引致的震盪、選擇了第二條路的結果。

花旗人民既缺乏大和民族的耐性,美國也不像日本那樣,享有巨額貿易盈餘和國民儲蓄,奧巴馬不會容許美利堅重覆日本的舊路。然而,美國擁有一種日本沒有的東西,就是欠下的外債以本國貨幣(美元)計算,而美元供應的控制權操於華府手上。

美國最近發表的數據顯示經濟每下愈況,通縮有逼在眉睫之勢,但國庫債券價格持續下跌,十年期孳息周一升穿3厘水平。投資者並不愚蠢,債市在通縮山雨欲來之際轉炒通脹,我看是因為愈來多人擔心美國最終選擇的是逼升通脹變相減債的「第三條路」。

市場憂俄企拖債 歐羅曾受壓

歐羅昨天一度受壓,因為有報道指俄羅斯的銀行正要求政府協助它們重組海外企業債務。

歐羅曾跌至一點二八一一美元,在紐約市中段報一點三〇〇四美元,與周一收市相若。
《日本經濟新聞》引述俄羅斯地區銀行協會主席阿克薩科夫報道,該組織向俄羅斯政府提交了建議書,要求延遲向海外銀行償付四千億美元的的企業債務。報道說,滙控(005)、德意志銀行等外國銀行曾表示希望展開債務重組談判。

但俄羅斯方面很快便否認,阿克薩科夫表示,有關報道並非事實。他說,如果所有債權人同意重組債務,那是好事,關鍵是外國銀行希望統一債務重組的原則,並希望俄羅斯政府參與。

雖然報道被否認,但市場反應顯示,很多投資者關注,俄羅斯企業能否支付今年到期償付的一千三百六十億美元外債及利息。交易員表示,歐羅下跌是因為歐盟與俄羅斯緊密貿易關係,而且歐洲銀行有向俄羅斯企業提供大量信貸

莫斯科投資銀行Uralsib 策略員韋弗表示,儘管報道被否認,但市場對俄羅斯、歐洲銀行和歐羅的投資情緒受影響,因為投資者覺得不會空穴來風。

俄羅斯央行資料顯示,俄羅斯的銀行截至十月一日為止擁有一千九百八十億美元的未償付外債,而非金融機構則有三千億美元此類債務

2009年2月10日星期二

溫家寶訪歐揭世界金融新形勢


2月上旬,中國總理溫家寶訪歐之旅,不僅讓中歐關係有新的進展,而且在訪歐期間,溫家寶毫不含糊反駁美國財長蓋特納指責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滙價,並且清晰談到中國今後是否繼續購買美國債券的準則,估計未來三至五年,中國起碼會減少購買3000億美元美國債券。此舉將使美國和世界金融市場出現嶄新形勢,事態發展值得深入研究。可以說,溫家寶今次訪歐之旅,揭示了世界金融未來發展的新軌迹端倪


對於蓋特納「失言」,我覺得是美國跟中國對問題認知迴異。美國把操縱外滙問題甚至外國資金購買美債,視為金融問題來處理,這是屬於技術層面。但對中國來說,蓋特納指責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滙價的言論,觸動到中國老百姓心中最敏感之處:中國有沒有「操縱」,應該採取科學方法,把問題攤出來桌面讓大家科學地審視,而非美國說了算,中國政府有操縱便有操縱、沒有操縱便沒有操縱,如此主觀妄下判斷和指責是很不友好舉動。這樣做只會刺痛中國老百姓的神經。

在過去四、五天,筆者跟內地的金融界和學術界朋友談起,他們都認為蓋特納以這樣強硬措詞指責中國,其實把問題「昇華」到一個民族自尊層面。中國政府不會、也不能輕率處理這個敏感的民族情緒問題。要不然如何安撫老百姓不滿情緒以及樹立政府的威信?

如果我們了解到中國百年來的歷史背景,對中國民間情緒有這樣的反應,並不會感到「驚怪」,因為自晚清以來,中國一直到受到西方列強的欺侮,這種傷痛深深植入中國老百姓心中。所以,中國在維護國家的主權獨立,不受別國侵凌,絕不能退讓半步,甚至為此不惜一戰的想法的確是西方國家無法了解。因此,蓋特納最近這番言論,以為只是講及一個經濟問題,實際卻觸動到了中國老百姓的民族自尊和國家主權獨立的敏感地帶。因此,溫家寶總理的強硬回應,也不足為奇。


從過去一百年歷史看,跟英國與蘇聯比較,中國老百姓對美國一直有比較正面看法,從當年庚子賠款這筆錢,美國用來協助成立清華大學,到最近三十年,正面看法沒有出現巨大改變。事實上,上世紀1972年,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打開中國的大門,使中國重新融進國際社會,帶動中國經濟發展,促成中國現代化,這個發展,美國確有一定功勞。


可是,最近的二、三十年,在美國政府的觀念裏面,一直想要中國走日本所走過的路,最好成為美國的「經濟殖民地」,幫美國生產生活所需物品,大量持有美金或美國債券,然後美國利用美金貶值,讓中國所持有的債券或美金變得不值錢。但這種「一廂情願」的想法,中國和中國老百姓絕對不會接受。現在的中國已經和一百多年前,甚至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不一樣了。在美國花費大量金錢打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時候,中國已經寧靜的崛起。經濟科技的發展,帶給國家老百姓更強的志氣,也更有信心去應付「列強」這種沒有道理的指責。

因此,很多人感到費解,為何溫家寶總理今次訪歐之行,用了這樣強硬的口氣去回應蓋特納的「指責」,背後其實有一股非常大的壓力。壓力可能來自政府本身,或者民間,甚至來自目前很多在發展中出現的新舊問題,如珠江長江三角洲出口為主的地區經濟下滑的問題,大學生就業的問題等,所有這些壓力,老百姓對政府都有該處理好的「期盼」,令溫家寶不能不強硬地面對、處理和回應。

當反駁蓋特納指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滙價時,溫家寶同時亦很明確地指出,若中國現在還要買美國的債券,有兩項考慮因素。一是要保值;二是有沒有這個需要。很明顯,溫家寶這番話也非「無的放矢」。筆者從可靠的消息來源得悉,從去年11月,亦即過去的兩、三個月間,中國購買美國債券的資金,是在增加之中,每月購買了190億美元左右。


照目前形勢發展來看,金融海嘯爆發後,中國要保住自身的經濟發展,大力擴展內需,把中國內部的一些基礎建設弄起來,便不得不把部分外滙投到內部建設之中,因而用來購買美國債券的金額會有所下降。事實上,從中國外滙資產成長的角度看,未來三年到五年,應該會減少一半左右。也就是說,中國外滙增加的速度會放緩下來。


從這個角度看,未來三至五年,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金額,估計起碼會減少3000億美元。把這筆錢換算成人民幣,其實只有兩萬億元左右,並不算太大,但如果投入國家的建設,可以在未來三年每年帶動至少一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 對中國需要「保八」,這是一個應該做而且值得做的事情。但不管怎麼說,美國總統奧巴馬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因此親自致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解釋美國政府的立場。然而,以胡錦濤處理問題的穩健作風,他不會在電話裏得罪奧巴馬。但至目前可見,對於購買美國債券的問題,中國的確是出現了一些政策改變。

很明顯,美國政府需要靠外資大量購買美國債券,去挹注本身龐大財政支出,追本溯源,是美國自己一手做成。因此,溫家寶訪歐之旅,最後在英國訪問一站時,所說一番話很值得「解讀」。他說:一、美國自己的問題,需要自己解決;二、不要「以鄰為壑」。意思很清楚,美國需要自己解決問題,不要把麻煩推給別人。中國自己也有很多問題自顧不暇,故此不要寄望中國將來會不顧保值、不管需要,大手購買美國國債。這種改變,究竟對今後的國際金融市場有什麼變化?實在非常值得討論和留意。

從最近一星期(執筆時為2月6日)看,不管是十年期或三十年期的美國國庫債券,孳息率上升,債券價格顯著下跌,而且下跌速度十分快。比對兩個星期前,十年期美國國庫債券的孳息率,約為2.2至2.3%,現在已升到2.8%。兩個星期之間,變化這樣大,實在值得注意。可以說,目前很多國家都在看中國的動向,然後跟進。考慮到歐洲經濟現在還未看到復甦曙光,一些國家還是把美國債券視之為資金的避難所。


然而,歐洲的情況跟中國不一樣,首先是歐洲國家持有美國債券基本上是出於保值需要。另外是歐洲人民族自尊心甚至比中國還強,他們不會一定會買美國人的賬,當美國經濟殖民地。因此,當歐洲的經濟於未來兩年或甚至一年,情況有所改善,幣值穩定下來後,相信很多資金,會從美國抽回歐洲去。也就是說,當歐洲經濟到谷底,並開始復甦,便意味美國債券市場和美元可能會出現「崩盤」,價格大幅暴挫,形勢如此發展,不容抹煞。


再看深一層,中國其實沒有繼續大手購買美債必要。中國目前對美國貿易「出超」在去年11月或12月,我們看到下跌了十多個百分點。換言之,當中國出口到美國,收到外滙美元,然後把美元購買美債,這樣做沒有所謂滙率價值損失問題。但當出口減少時,你拿出口所得其他貨幣,換成美元,便顯得不大合理。

中國現在的做法,一方面是減少購買美國的債券;另一種做法,是開始找尋策略的投資,不去買美國的債券,轉而購買美國的一些公司,或美國國內的一些資產,包括礦產或商業物業等。朝這個方向做,投放會比較有保值把握。事實上,美國國內的一些資產,跌幅的確很大,未來的保值效果比較明確。如果把資金去購買美國的債券,目前已呈現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旦將來債券市場出現急挫,損失將難以計算!更何況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曾說過,中國這些外滙儲備,有可能將來得用來作為支付社會保障之用,如照顧退休老幹部。

照目前形勢觀察,奧巴馬其實也犯了一個錯誤,就是他提出8000億美元救市方案,當中有一項所謂「購買美國貨」的條款。消息曝光後,馬上引起歐洲以至全世界其他國家「反彈」,憂慮美國國內引發強烈的保護主義浪潮。很多歐洲的經濟學家指出,若美國把自己的牆堵起來,強調只買自己的貨品,這樣一來,全球經濟增長起碼會多下跌一個百分點。而美國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可以說,歐洲以至世界其他的國家,對美國這樣做十分反感。因此,奧巴馬看到這種發形勢的發展,出乎他意料之外,故不得不「喝停」。向國會提交的拯救經濟方案中,把這條款刪除。
但我們看到,在美國拯救自己經濟的方案裏,往往將一些經濟和金融問題「自以為是」,不理會到別國的神經。目前,中國對解決金融海嘯所觸發的世界經濟危機量力而為;審度時勢,減少購買美國的債券,其他國家同樣為了保障本身外滙資產安全,同樣減少購買美國債券,形勢的發展,值得密切注視。事實上,一國採取「金融保護主義」,往往視乎該國的「財務報表」(Balance sheet)的情況;亦即國際收支狀況。像中國的國際收支,「財務報表」的數字便很「漂亮」,有充足盈餘,沒有龐大負債,金融體系相對很穩定。

中國進出口率,過去半年多來提高了6至7個百分點,到40%;亦即賺回來的錢,你可以有多少放到銀行裏面。中國百姓的儲蓄率接近40%,可是說是全世界最高,美國的儲蓄率只有兩個百分點左右。中國這麼高的儲蓄率,有好有壞,至少中國是一個淨儲蓄的國家,因此,可以有足夠的資金來進行各種投資,可以看到中國的「財務報表」十分穩健。中國目前在經濟方面的問題,一大半是跟信心有關,老百姓害怕退休以後沒錢用,因此不敢消費。如何讓老百姓把錢從銀行裏搬出來,開始願意消費來刺激經濟發展,是一個大家可以共同思考的問題。

反過來看,過去一年來,美國很多投資銀行,既有破了產,也有被收購,美國國家的「財務報表」中,有兩部分出現嚴重萎縮:金融行業和製造業,包括汽車行業,基本上屬於已經在破產邊緣;金融環節的減值也有目共睹,加在一起,連同物業市場頹敗,價格下跌,如《信報》文章所言美國人手上所擁有的資產,從大概50萬億跌至30萬億美元左右

美國人的負債不管是信用卡或房產借貸,加在一起達到25萬億美元。原來美國老百姓手頭上有25萬億美元淨資產,如今只有5萬億美元淨值,大幅減少。若美國實行保護主義,無論是貿易或金融保護主義,其實是自毀長城。當沒有新資金流入美國,美國國內資產,如何有升值空間?缺乏保值效能,如何吸引別人購置?可以說,目前美國的債券市場或美元變化,都處於一個新轉折階段,並有暴挫的可能,形勢的發展和變化,需要密切注視

身處通縮心存通脹 投資策略不敗之道

身處通縮心存通脹 投資策略不敗之道

美國國會將於香港時間今天凌晨通過二黨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達成的振興經濟及金融業修訂方案,不管金額是八千多億或七千多億(美元.下同),這筆資金,都是國庫空空如也的政府所沒有,因此只能通過借入或開動印鈔機籌集。當紅的英國史家、哈佛大學教授、《世界金融史─金錢的崛興》的作者富格遜,不久前在達沃斯「經濟論壇」上發言,指出「美國政府○九年必須籌措二萬二千億政費,不論用什麼方法,都不可能不左右利率或通貨膨脹」。眾所周知,政府向市場舉債,除了有利息支出的長期財政負擔,還會迫升利率(這便是過去說之屢矣的「排擠效果」〔crowding out effect〕;貨幣派批評凱恩斯財政政策衍生的赤字預算〔先使未來沒有的錢〕,等同在「乞丐兜搵食」,必然刺激利率上揚)。由於香港及其近鄰如中國、日本、新加坡和台灣等,都有大量外滙儲存,因此港人對其他國家資金短絀情況不大了解。事實上,如今「水緊」缺錢的,不僅是先進國家,發展中國家亦大多債台高築,ING銀行月初發表的一項報告,便指出新興市場國家和企業,在未來數年內,必須償還、贖回及支付(利息)的資金總額為六萬八千億(尚不包括這些國家為刺激經濟而計劃投入的資金),加上歐盟諸國現年度約一萬一千億的赤字開支及本文見報時應已通過的美國「救市計劃」,各國政府需要的資金高達十萬億!市場哪來這麼巨額資金,最終政府只有開動印鈔機,而其後果一如夜以繼日,通貨膨脹率驟升無法避免。

可是,如今「官民一體」,憂懼的是通縮而非通脹,高盛去月底在「外滙交易會議」上對約五百名與會者的調查,顯示擔心通縮的有百分之八十三、認為通脹惡化的只有百分之十七;這種「民情」,在筆者看來,是「反智」的,因為事實清楚指出,歷史上十二次惡性通脹(Hyperinflation)的導因均為「大量創造貨幣以融資公共財赤」。當前的情況豈能例外?奧巴馬總統的閣員及顧問的學養及經驗以至要搞好美國經濟的企圖心都不必懷疑,可是,他們開出的藥方,不外是師凱恩斯故智(數十年來,宏觀經濟學產生了以千計的計量程式,卻對經濟學的進步並無幫助),而經驗告訴大家,凱恩斯的財政政策有嚴重的後遺症,昨天《華爾街日報》對奧巴馬希望通過「花錢」使經濟走出困局的做法表示懷疑,大有道理。天下沒有免費午餐,天下又怎有沒有代價的經濟復甦,大量注入未來沒有的金錢,其副作用必然是經濟長期受害。

在經濟風雨飄搖、英國和日本已相繼宣布正式進入通縮期的大環境下,筆者仍持惡性通脹將至的態度,其「不識時務」、「不得人心」,彰彰明甚。近月來「真理在我」的通縮分子(deflationists),眾口一詞,指出世界性需求下降、消費者負債過甚需要長期減債(deleverage)、國際貿易萎縮、環球性失業率高企、貿易和金融保護主義升溫以至美國金融制度因互信不足頻臨崩潰……。種種情況和通貨膨脹背道而馳。這些都是天天見報的事實。不過,事實的另一面是,美國(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陷入困境,急需注入更多資金;而美國政府的總負債達十三萬七千億(大多以債券形式存在),目前說美國可能無法還債(贖回),當然是杞人憂天,所以如此,皆因她仍有印刷鈔票的能力;但美債的外國持有者對美國經濟的信心日漸消褪,如果奧巴馬的振興經濟計劃未如人意,「拋售美債會對持有者本身帶來損失她們因此不會拋售」的「傳統智慧」便面臨嚴峻考驗。只要外國債權人不再購入(遑論拋售)改持非美元資產,美元泛濫成災,事屬必然。

通貨收縮是通貨膨脹之母,不僅見諸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德國,事隔近百年,兩者的關係依然不變。通縮意味貨幣流動性放緩、人民撙節開支、增加儲蓄(或購入孳息較存款利率高的短期票據);這種情況迫使政府必須「大手筆」注資(貨幣及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不過,由於大部分人民致力於減債且擔心減薪、失業,不敢消費,政府的注資不一定會收到刺激經濟成長的效果,結果政府只有供應更多鈔票;儲蓄有如水壩,當貨幣供應大增至人民對其失去信心時,他們便會開始肆意花費,情況有如水壩崩塌,市場為紙幣淹沒的惡性通脹便出現!

加州史學教授費特明十多年前的《大混亂─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四年德國通脹下的政治學、經濟學和社會》(書名太長,不錄;上網找G. Feldman的著作便見),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有啟發作用:「馬克滙價貶值,當然是壞事,但它突然敗部復活(recuperation)轉強,帶給經濟的傷害愈甚。」貨幣強勢令出口下降、失業率上升、股市急挫、上市公司無力派息、銀行和企業倒閉……。一九二一年十二月馬克強力反彈如德國經濟迴光返照,馬克滙價轉強成為德國經濟致命一擊;一九二二年馬克大貶值,惡性通脹(嚴重程度媲美今日的津巴布韋)降臨。德國經濟由是一蹶不振,種下了納綷黨在大選中勝出執政的禍根。

現在的市場共識是今年上半年美元「可以看好」,美元滙價回揚,其對美國經濟的傷害,將在下半年浮現。這是投資者不可掉以輕心的發展!當前世界經濟特別是資本主義經濟奄奄一息,預期通縮是理所當然的;但一如較早前在這裏指出,筆者愈來愈相信身處通縮環境的投資者,應做好如何迎接惡性通脹來臨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