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4日星期二

跌的不只是金融股

尽管投资者的目光一直都锁定在花旗集团(Citigroup)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股票的暴跌上,金融类股却不再是把股市拖向11年低点的罪魁祸首。相反,如今制造企业、乃至生产基本消费品的企业成了拖累股市下挫的主力,这种转变让一些投资者颇为担心。

尽管眼下这轮熊市始于房屋和银行危机,它的危害却已经蔓延开来。金融类股缩水严重,尽管它们的不断下挫以百分比跌幅来说依然很大,但以美元跌幅来看却小得不足以对股指带来太大的撼动。如今,一批更加多样化的股票正在领跌股市。看看今年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的情况,就可以发现3M和宝洁(Procter & Gamble)此类股票的下跌对股指的冲击要超过花旗和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造成的冲击。纽约BNY Mellon Wealth Management首席投资长格罗霍夫斯基(Leo Grohowski)说,危机开始时是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然后演变成了美国信贷危机,之后又升级为美国的衰退,如今我们处在了彻头彻尾的、历史性的全球严重衰退之中。他说,几乎没有哪个行业从收益下滑、股价下挫中幸免。

在这轮熊市最初的13个月中(从2007年10月开始),金融企业领跌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道琼斯指数成份股跌幅最大的6只股票中,有3只是金融股──尽管道琼斯指数30只成分股中只有5只金融股。这三家金融企业是美国国际集团(AIG,此后不再是道琼斯指数成份股)、美国运通和花旗。另外三家非金融领跌企业为波音(Boeing)和卡特彼勒(Caterpillar)这两家工业企业,以及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自1月初熊市在短暂的“休息”后再次加速以来,只有一家金融企业,也就是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还有足够的规模影响股指,成为领跌道琼斯指数的6只股票之一。其他5只领跌股票分别为:卡特彼勒、3M和联合技术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这3家制造企业、石油企业雪佛龙公司(Chevron),还有基本消费品生产商宝洁。正常情况下,生产清洁产品和尿不湿等基本消费品的企业都较为抗跌,原因是它们的销售相对稳定。不过这次它们的股票也跌了。

从很多方面来看,此轮熊市都比2000-2002年由科技类股领跌的熊市要严重,尽管那次熊市的严重程度已经是非同寻常了。在那次的熊市期间,道琼斯指数30只成份股中有3只上涨。这次,只有一只股票沃尔玛(Wal-Mart Stores)在熊市中实现上涨,不过今年以来也开始下挫。道琼斯指数的另外一只成份股麦当劳(McDonald's)开始时表现不俗,但自1月2日以来的跌幅却比最初13个月的总跌幅高了一倍。

这种超出金融类股之外的普遍下跌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上也可以看到。在2000-2002年的熊市期间,标准普尔500指数中有一整类股都实现了24%的涨幅,那就是日用消费品和食品行业。医疗业也只跌了7%。在这轮熊市中,标准普尔各类股全线覆灭。表现最好的医疗业也跌了29%。事实上,截至上周末,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中只有9只股票自2007年10月9日股市触顶以来实现了上涨,其中包括沃尔玛。标准普尔高级指数分析师西尔弗布拉特(Howard Silverblatt)说,金融类股在下跌中首当其冲,不过现在所有类别的股票也都在跟上来。在最近大幅下挫之后,股指实现短期反弹是意料之中的事。不过,若要实现更长期的复苏,就必须解决更深层的问题。

道琼斯指数的计算方法与大部分股指不同,该指数的价值变化是基于成份股的价格。大部分其他股指都是基于成份股的总市值,也就是价格乘以总股数。不过尽管计算方法不同,但它们受到金融类股暴跌影响的方式却相似。由于大部分主要金融类股的价格和总市值都急剧缩水,金融类股对股指的冲击不如这轮熊市早些时候的影响大。

在2000-2002年的熊市期间,美国消费者继续支出的“不朽”意愿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亮点之一,最终帮助股市反弹。这次,美国金融业的麻烦也同样吞噬了消费者,这不是个好兆头。纽约研究公司Strategas的执行合伙人特伦内特(Jason Trennert)说,在过去的十来年中,消费者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从66%增长到72%。根据特伦内特的计算,这意味着在几个月前消费支出达到顶点的时候,消费者每年的支出比历年平均值高出了约8,500亿美元。如果现在消费者把支出降到原来的水平,将会削减大量经济需求,阻碍复苏的进程。特伦内特说,人们真正担心的是消费支出衰退在四、五个月前才刚刚开始;不幸的是,我认为我们尚处在衰退相对早期的阶段。

銀行國有化 債主變苦主

投資者如今應停止討論陷困銀行的股價走勢。誠然,太關注國有化問題可能導致自我實現的結果,增加政府介入的機會。不過,當被視為最有可能被國有化的花旗集團股價徘徊在2美元以下時,集團的股本價值基本上已名存實亡。

各界就國有化議論紛紛,但國有化的意思卻甚為含糊,造成市場訊息混亂。美國政府不喜歡強行接管金融機構,只有在無計可施之下才採取國有化這個最後手段。其實,華府大可進行半國有化,拯救陷入困境的銀行。就以蘇格蘭皇家銀行為例,英國政府將手頭上的蘇銀優先股換成普通股,就能取得控制權。

不過,即使華府效法英國政府的拯救策略,在保障花旗債務拖債風險的成本逼近歷史高位下,債務投資者仍面對重大不明朗因素。例如,如果銀行停止向普通股派息,混合型證券投資者手上的證券將淪為「殭屍債務」(debt zombies),即未催繳又沒息收的債券。奧巴馬政府推出金融業穩定方案時顯然考慮到這點,提出如果銀行決定派息,金額不得高於每股0.01美元,並同時須履行高級債券的償付責任。

國有化問題的爭論重點是,高級無抵押債權人會否受到衝擊。如果銀行資不抵債情況嚴重,導致股本及次級債務化為烏有,納稅人或債券持有人就要承擔進一步的損失。如果由債權人承擔損失,全面國有化的成本將較低。不過,在Washington Mutual及雷曼兄弟倒閉時,華府任由債權人承擔惡果,卻受到千夫所指。如果華府重蹈覆轍,恐怕會令債券市場陷入混亂。

企業當務之急是想辦法集資,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平就呼籲,以保障高級債務作為銀行集資策略的重心。奧巴馬政府最近宣布擔保2600億美元銀行債務,亦是同一道理

金價破千來自投資需求

恰逢黃金價格史上第二次再衝1000元(美元.下同)大關的前夕,世界黃金協會(WGC)發表了《2000年全年黃金需求趨勢報告》,該報告展示出一幅當前環球黃金投資需求異常強勁增長的畫面【表】,最近金價大漲顯然與之有莫大關係。

請看附表的「需求欄」,雖然去年金飾製品、工業和牙醫的需求比前年均告下降,但金塊、金幣和ETF類的投資需求分別增長43%和27%,零售投資需求更由負數變成頗大的正數。綜合之下,去年黃金總需求錄得4%增長。
相反,去年黃金總供應卻出現1%跌幅,儘管廢金回流因金價高昂而有所增加,但金礦生產報跌,官方銷售明顯減少,致使總供應不前。在此請讀者留意一點,去年金商對沖的贖回量呈現縮減,若成為今後趨勢的話,便意味供應量變成相對增多,勢將壓抑金價升勢。
歐美地區需求尤勁
附表未有列出的資料,有些是值得我們港人關注的,就是大中華地區的黃金需求在全球市場危機中反彈最為強勁,中國大陸去年黃金總需求達到三百九十五點六噸(增長六十八噸),金飾需求名列世界第二,零售投資需求位於第五。至於香港,去年金飾需求有3%增長,但零售投資需求下跌2%,本港業界似宜加油。
敝欄過去數月多次談到環球尤其歐美地區的黃金零售投資需求強勁,金塊、金幣供應短缺,世界黃金協會的報告佐證了這一點。去年零售投資淨需求最強勁的地區是歐洲(不包括前共產集團國家)約達一百七十五噸;次為越南約達九十八噸;第三為美國約達七十七噸;第四為中國約達七十二噸;第五為泰國約達四十八噸。光憑這項資料,也可大概明白金價為何反覆漲升,特別是由歐美地區帶頭推升,而亞洲地區亦不甘後人的原因了。
上周金價被推升到1007元,僅略低於今年3月的1033元歷史高峰,傳言美國的商業銀行國有化對本來熾熱的金市無疑起到火上加油的作用,也更突顯世人對現行金融體系信心動搖這個目前推升金價的關鍵原因。大小投資者的資金在加速湧入黃金市場,寧擁有實金或以ETF的形式持有黃金。截至上周四,八隻主要黃金ETF的持金量又增升至一千三百八十二點八六五噸新高,強化了敝欄說的第六大「央行」地位。其中單是SPDR〈GLD〉的持金量也急增到一千零二十八點九噸,直逼瑞士央行的黃金儲備量。

投機力量當然不甘後人,截至上周二其在COMEX的淨好倉合約增升至十六萬五千九百二十一張,佔未平倉合約總量的45.88%。未平倉合約總量的回增已升越自去年1月以來的下降軌跡,金價能續升很大程度靠此力量重投金市。

投機需求加速推動
若經濟情況繼續惡化,投資和投機力量不斷加入,金價若干時間後升至2300元恐怕不是神話,這個價位是從金市長期走勢的對數圖量度出來的。中期而言,前高點1033元已非一個目標了,金價有可能升到1113元附近水平;即使在中短期,升幅目標也可放在1050至1075元的地帶。只是短期由於白宮否認將商業銀行國有化,金市可能略為調整,惟960至970元已成良好支持區,甚至在982元已有支持。


2009年2月23日星期一

道指兌黃金比率 (Dow-to-Gold Ratio)

由極度貪婪走向極度恐懼

道指兌黃金比率(Dow-to-Gold Ratio)亦可以看待成一個購買力的指標【圖二】。道指成分股仍是美國(甚至是全球)股票的龍頭,亦代表金融資產;而黃金卻是不能濫印的硬貨幣(金甲蟲稱之為Real Money)。有關比率可看作道指購買力的指標。









計算方法是以道指點數除以每盎斯金價。圖中所見,目前比率大約是8。比率在1999年見頂後一直回落至今,道指購買力已蒸發超過五分之四!

上述比率,其實是反映人性的兩個極端面,即是貪婪與恐懼(Greed & Fear),貪時人人要貨(股)唔要錢(金),驚時人人要錢(金)唔要貨(股),人之常情。這一巨大鐘擺,每數十年就會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即是由極度貪婪走向極度恐懼,再由極度恐懼返回極度貪婪。

過去一百年,美國經濟最恐怖的時期是三十年代大蕭條同七十年代滯脹,道指兌黃金比率均見2(或以下)。如果人人都認同今次是「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比率再見2又有什麼出奇?不過,到時到底是道指10000點而金價見5,000美元,還是道指3000點而金價見1500美元,就要睇美國的救市成效矣。從表三看兩個比較極端的局面(scenario),兩個局面均假設2.0為道指兌黃金比率的未來最低點【表三】:







當然,大家想見的應該是道指10000點而金價見5,000美元,亦即美國成功刺激通脹。但世事往往事與願違。

如果曹Sir講中,金價長期上望2,000美元,而同時假設2.0為道指兌黃金比率的未來低點,咁……道指將見4000點(簡單地說,就是道指由現水平跌一半,而金價就再升一倍)!

另一重點是,無論在通縮或惡性通脹的長期性熊市(secular bear market),這項比率都是向下。以上兩個比較極端的局面,都可以毀掉一些沒有為保護財富作好部署的投資者!








東歐起風暴 銀行國有化?

美國國會剛通過奧巴馬總統的挽救經濟方案,金融市場雖然不願「收貨」,但危情總算暫時穩住,但是,東歐國家的貨幣持續大幅貶值,卻掀起了另一輪金融風暴潮,令危機一觸即發。

二〇〇九年迄今,東歐國家的貨幣加速貶值,不足兩個月出現了驚人跌幅,其中最嚴重的依次為波蘭、匈牙利和俄羅斯,貶幅分別為百分之二十一、二十和十七;而去年下半年,上述各種貨幣對美元的貶值幅度則為百分之二十八、二十一和二十;其他「災情」較輕的國家如捷克和羅馬尼亞,其貨幣兌美元的貶幅都超過百分之十五。很明顯,東歐的情況和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類似,其禍源都在資金大量流走(主要是套息交易平倉),令滙價無法支持,大量違約接踵而來。據法國外貿銀行預測,東歐國家的貨幣值可能會繼續下跌一成至一成五,歐洲復興銀行則表示,東歐國家的銀行壞賬率可能高達二成!

瑞銀近期一份分析東歐的報告指出,該地區出事主因是外部財務狀況惡化,私營部門外債高速增加,赤字和外債都維持在高水平,只要有一個東歐國家的貨幣繼續貶值,其他國家就會緊跟,以阻止出口受滙價影響而滑坡。至今為止,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截至去年底東歐國家的外債總額已超過一點五四萬億美元,其中波蘭和捷克的外債佔本國GDP的百分之一百,匈牙利更是GDP兩倍多,而東歐國家的最大債主,正是同樣身陷困境的歐洲大國如德國、意大利、法國和比利時等,如果東歐國家「爆煲」,整個歐盟內部金融市場都會受到衝擊。

為了及早阻止危機蔓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向匈牙利、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提供援助,但歐洲銀行界估計,東歐地區起碼需四千億歐羅用作還債和支撑信貸體系,這個規模的資金,並非IMF可以支持得住的。

正如我們過去分析,金融海嘯第二波的導因,主要是第一輪拯救銀行之後,信貸市場仍然無法恢復功能,銀行則因為嚴重虧損,令股價大跌,政府需進行另一輪注資,否則銀行隨時倒閉;這些問題不解決,美國和歐洲大國的金融危機難以根除,更遑論可以伸出援手拯救東歐國家。不過,美國政府的七千八百億美元刺激方案推出當日,奧巴馬總統已明言不排除會有第二套刺激方案接着出台,這番話一方面是為了安定人心,另一方面是有實際需要,因為由財長蓋特納草擬的七千多億元刺激方案推出之後,劣評如潮,金融市場認為奧巴馬政府始終不願下決心徹底處理銀行的壞賬問題,等於金融危機的計時炸彈仍未拆走,隨時可能需要第三輪、第四輪救市方案,危機沒完沒了。美國政府對處理壞賬問題始終舉棋不定,是不願把銀行國有化。

銀行國有化,是指政府代替了股東全權控制銀行,並有權委任管理層及董事局;事實上,美國政府現在對三百一十四家銀行已進行了半私有化,即這些銀行向美國政府出售部分股權,換取財政部注入合共三千五百億美元資金。國有化的「好處」,是方便清除銀行的壞賬,此議得到有末日博士魯賓尼(N. Rubini)和諾獎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支持,最近連聯儲局前任主席格林斯平也承認,為了修正金融系統和恢復信貸流通,美國政府也許不得不將部分銀行臨時國有化,以應付當前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格老以力倡金融業自由化為榮,但到了目前的困局,也不得不承認私有化銀行之後,政府才可以將有毒資產轉移往「壞賬銀行」,毋須再糾纏於如何為毒資產定價。私有化不單涉及「意識形態」之爭,還影響及於銀行股東的利益(股東是否同意銀行資產被政府「充公」),牽連甚廣,不容易拿出一個各方都接受的方案。德國昨天已批准了銀行國有化的法案,以防止銀行倒閉,到底美國還可以撑多久?

造船业:大幅回落难以避免

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1月份全球新船新接订单38.75万载重吨,同比减少97%,环比增长57.9%。其中散货船、集装船本月依旧没有订单,油轮新接订单30万载重吨,同比回落93.4%。

“在波罗的海的指数大幅下挫、金融风暴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船东一方面对后期船市越发悲观,影响订单热情,另一方面全球的金融危机让新接订单的融资越来越困难,所以本月的船市一片惨淡。”申银万国分析师李晓光表示。

最新公布的订单数据显示,中国船舶(53.00,-0.11,-0.21%)(600150.SH)的外高桥(13.15,0.05,0.38%)基地在手的订单有78艘,1485万载重吨,计67亿美金;而澄西基地在手的订单32艘,165万载重吨,计13亿美金;广船国际(19.70,-0.26,-1.30%)(600685.SH)1月后在手的订单为58艘,262万载重吨,计30亿美金。其他基地,如长兴岛基地接单129艘、龙穴基地接单18艘、广州文冲基地接单54艘

“暂时还没有更新的订单出现。”中国船舶董秘办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新的情况我们会在公告中说明的。”

虽然订单有所回暖,但是未来的趋势仍不被看好,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西南证券分析师庞琳琳和银河证券分析师鞠厚林均表示,近期他们已经没有关注船舶的订单情况了。

李晓光认为,“估计2009年下半年在价格回落的情况下,新订单可能会逐步恢复。预计2009年全年新接订单在5000万载重吨左右,同比回落67%。”

而官方数据则更显悲观,中国船舶工业协会预计2009年我国新接订单仅为2000万至3000万载重吨。

2009年2月22日星期日

吉爾吉斯決議關閉美軍基地

吉爾吉斯議會昨天通過政府法案,要求關閉美軍駐當地空軍基地。此舉勢將對美國總統奧巴馬增兵阿富汗的計劃造成打擊。

議會以七十八票贊成,一票反對,兩票棄權,通過政府支持的法案,取消馬納斯美軍空軍基地的租約。待總統巴基耶夫簽署法案,政府發出遷徒令後,美軍要於一百八十天內撤出該基地。

吉爾吉斯獲得俄羅斯提供二十一億五千萬美元援助及貸款後,巴基耶夫於本月上旬突然在俄羅斯宣布關閉馬納斯基地,指美國未有全數繳付租金。政治分析家指出,巴基耶夫的決定似是與俄方援助有關,但當局予以否認。

奧巴馬計劃增兵阿富汗,支援當地美軍及北約部隊,打擊塔利班。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對吉爾吉斯決定感到失望,指俄羅斯一方面示好,表示願意與美國合作,另方面卻與美國作對,使吉爾吉斯關閉美軍重要基地。

近年美軍在吉爾吉斯屢起爭端,當地對美軍的不滿情緒也愈加高漲。二○○六年底,美軍於例行巡邏時,射殺一名貨車司機,稱該名司機持刀指嚇美軍,事發至今仍沒有美軍提堂。

馬納斯基地駐軍一萬五千人,每月來往阿富汗的輜重達五百噸。分析指出,如今巴基斯坦邊境局勢緊張,加上馬納斯基地關閉後,令駐阿富汗部隊難以補給。

俄羅斯日前同意讓美軍補給過境俄羅斯,變相令俄方掌握駐阿富汗美軍的生命線

歐洲銀行面臨第二波衝擊

1月份公布的經濟資料顯示,七大工業國陷入衰退已毋庸置疑,全球包括新興市場在內的經濟已經陷入嚴重衰退。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羅琦撰文指出,未來三年全球GDP年增長率將史無前例地降低至「可憐」的2.5%,即使如此,還有人認為他的預測屬過於樂觀。

關注重點在東歐

日本在周一公布的資料顯示,去年第四季度GDP按年率計算實際下降12.7%,為三十五年以來最大降幅;美國去年第四季度及今年一季度的GDP也將下降5%左右。歐洲又怎麼樣呢?分析預期,歐洲的情況比起美國更難控制,歐盟和美國不同,它們有十七個財政部長,很可能因為無法達成一致意見而延誤救市時機。光大證券日前發表報告認為,金融危機主戰場將「移師」歐洲。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分析師潘向東表示,蘇格蘭皇家銀行與愛爾蘭銀行的困境說明實體經濟的衰退又回到歐洲的金融市場;儘管政府的救助和擔保避免了破產的危險,但並不意味着歐洲銀行業已經擺脫困境;相反,對銀行業的擔保讓一些歐洲國家的政府如履薄冰。

第一波金融衝擊主要是由於房地產泡沫的爆破導致從事高風險業務的投資銀行出現信用危機,目前正在演化的,是對歐洲銀行業產生巨大衝擊的第二波金融危機,主要是由於信用危機導致實體經濟衰退衍生而來優質貸款出現不良貸款,以及東歐國家與俄羅斯留給歐洲銀行業的巨額債務面臨違約的風險。

他指出,優質貸款中的不良貸款比例攀升的理由主要來自於四個方面。第一,經濟惡化導致企業破產的風險不斷擴大,這些企業的貸款最後將演化成不良貸款;第二,業績倒退導致企業發行的信用債券面臨貶值,貶值的撥備將導致投資了這些債券的商業銀行出現資產負債的惡化;第三,是失業率增加和居民收入水準惡化,以及房地產交易市場的萎縮,將導致以前信用良好的一些房貸業務演化成不良貸款;最後,是失業率上升及地產和股市的萎靡,導致部分信用狀況良好的居民收入急劇下降,令信用卡及其他消費貸款的違約。

違約風險難估量

潘向東表示,這些信用卡應收賬款已經被證券化,一旦爆發違約危機,其損失很難估量。由於大多數信用卡債務是無抵押的,如果他們停止每月的支付而導致信用卡債務成為壞賬,信用卡公司根本找不到相關資產作為補償。就業數據惡化和居民收入水準下降,結果必然會導致信用卡違約的不斷攀升。

報告指出,在過去數月中,東歐國家和俄羅斯的幣值出現了大幅貶值,主要原因有二。

外資撤離幣值貶

首先,美國的金融機構出現問題,隨之而來的是這些金融機構進行全球化收縮,即「去槓桿化」,把以前投資到全球的資金快速的收回,以確保母公司的現金流,資金收回導致其他經濟體匯率急劇下滑,將進一步加劇資金從這些經濟體匯出。

第二,在經濟高漲的時候,投資者更多追逐偏高的收益率,將把資金投向風險也較高的經濟體,但面臨全球危機,投資者考慮得更多的是資金的安全性,通常稱之為「避險資金」,將導致更多的資金回流到經濟規模大的經濟體。

外資撤離導致這些國家本幣貶值,假若這些國家是發達經濟體,本幣貶值產生金融動盪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因為其債務通常以本幣計值,而且期限較長,當發達經濟體出現貨幣貶值的時候,對其企業資產負債表的影響非常有限;可是,對東歐和俄羅斯則不同,本幣貶值帶來的則是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

分析解釋,由於美元和歐羅的貨幣購買力更加穩定,和本幣相比,美元和歐羅面臨的通貨膨脹風險更低,這導致東歐和俄羅斯通常出現貨幣錯配,即這些經濟體的國債和一些企業通常向歐洲商業銀行發行以美元或歐羅計值的債券,但他們的資產又通常以本幣計值。假如本幣出現大幅貶值,在國家層面來說,更將面臨國家破產的危險,因為國家在發行以美元或歐羅計值的外債,當本幣出現快速貶值時,國家的債務負擔將快速加重,以本幣計算的國民收入折算成美元將出現急劇的減少,令國家層面的負債狀況惡化。

雖然東歐國家和俄羅斯以巴塞爾協議的資本標準監管本國的銀行,但這一發達國家制定的標準,並沒有注重東歐國家和俄羅斯所面臨的貨幣錯配現象。本幣貶值對存在貨幣錯配的東歐國家和俄羅斯的金融機構來說,就是災難,因為將導致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通常用本幣計值)出現快速惡化,銀行將使用更多的本幣來償還它的美元或歐羅債務,同時由於本幣的惡化導致它很難收回借給本國企業的美元或歐羅貸款。

東歐國家和俄羅斯的企業通常發行硬通貨債券,當遇到本幣快速貶值時,國內企業以本幣核算的債務負擔將急劇放大,使它們面臨無力償清債務的困境;同時,大多數國內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以本國貨幣計價,企業資產的本幣價值並未上升,導致企業淨資產下降。這將惡化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導致投資下降和經濟緊縮,出現貨幣與金融的雙重危機。

西歐銀行陷困境

因此,報告指出,貨幣和金融雙重危機將拖垮東歐國家和俄羅斯這些脆弱的經濟體,導致它們很難償還到期債務──目前東歐國家外債總計1.7 萬億美元,短期需要償還的債務約4000億美元,佔GDP比重三分之一;俄羅斯目前負債4650億美元,僅2009年,俄國銀行和企業就需償還本息近1400億美元,目前俄羅斯的外滙儲備已不到4000億美元。

目前東歐和俄羅斯幾乎所有的外債都來自於西歐的銀行業,這麼大規模的外債一旦出現由於本幣貶值而無法償還,那麼,對歐洲銀行業而言,打擊將是致命的。由此可見,就第二波金融危機而言,歐洲銀行業面臨的困境和衝擊將比美國的銀行業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