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4日星期二

銀行國有化 債主變苦主

投資者如今應停止討論陷困銀行的股價走勢。誠然,太關注國有化問題可能導致自我實現的結果,增加政府介入的機會。不過,當被視為最有可能被國有化的花旗集團股價徘徊在2美元以下時,集團的股本價值基本上已名存實亡。

各界就國有化議論紛紛,但國有化的意思卻甚為含糊,造成市場訊息混亂。美國政府不喜歡強行接管金融機構,只有在無計可施之下才採取國有化這個最後手段。其實,華府大可進行半國有化,拯救陷入困境的銀行。就以蘇格蘭皇家銀行為例,英國政府將手頭上的蘇銀優先股換成普通股,就能取得控制權。

不過,即使華府效法英國政府的拯救策略,在保障花旗債務拖債風險的成本逼近歷史高位下,債務投資者仍面對重大不明朗因素。例如,如果銀行停止向普通股派息,混合型證券投資者手上的證券將淪為「殭屍債務」(debt zombies),即未催繳又沒息收的債券。奧巴馬政府推出金融業穩定方案時顯然考慮到這點,提出如果銀行決定派息,金額不得高於每股0.01美元,並同時須履行高級債券的償付責任。

國有化問題的爭論重點是,高級無抵押債權人會否受到衝擊。如果銀行資不抵債情況嚴重,導致股本及次級債務化為烏有,納稅人或債券持有人就要承擔進一步的損失。如果由債權人承擔損失,全面國有化的成本將較低。不過,在Washington Mutual及雷曼兄弟倒閉時,華府任由債權人承擔惡果,卻受到千夫所指。如果華府重蹈覆轍,恐怕會令債券市場陷入混亂。

企業當務之急是想辦法集資,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平就呼籲,以保障高級債務作為銀行集資策略的重心。奧巴馬政府最近宣布擔保2600億美元銀行債務,亦是同一道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