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8日星期五

盛衰循環不可免

造成經濟起伏(升降)循環的成因,大體來說,經濟學家的看法可歸納為下述五種。

(1)純貨幣說(Purely Monetary Theory)指出貨幣流量(Flow of Money)的變動令經濟盛衰交替,因此,只要能夠有效地控制貨幣流量,經濟不會大幅波動,循環便不會出現。這即是說,保持貨幣無限量供應,經濟便可永享繁榮。顯而易見,這種理論早為經濟學家唾棄,因為貨幣無限量供應會造成惡性膨脹,結果經濟不是繁榮昌盛而是為通脹所徹底摧毀。美國政府應付「金融海嘯」的手法,極可能蹈此覆轍。

(2)過度投資說(Over-investment Theory)認為在好景或利率偏低時,工商界為了適應市場殷切的需求,會輕易作過度擴張、過分投資,而當銀行或投資者為避免承擔高風險而收縮投資時,衰退便接踵而至。據這一派學者的分析,由於從投資到真正產出,有一段時間差,因此在市場要求殷切時進行投資,到有產品應市時,由於市場需求受種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可能已陷萎縮,結果形成生產過剩,衰退便不可避免。

(3)消費不足說(Under-Consumption Theory)亦稱過度儲蓄論。這一派的結論是,消費者因不同理由(當前是次按風暴引致的金融海嘯,一般是缺乏福利特別退休保障及沒有醫療保險的社會),傾向於積穀防飢,或在經濟蕭條中損失慘重以致無力消費,令消費追不上供應,即消費者的支出無法吸納已進行生產的消費品,等於市場積壓大量存貨,廠商被迫停產、失業率高升,經濟衰退隨之出現。凱恩斯的財政政策便是針對這種情況,而且證實有效,可惜它只可以「江湖救急」,有長期負面副作用,最後必會把經濟根基搞垮!面對「金融海嘯」導致「總合需求不足」的困局,凱恩斯學說又成「顯學」,每個國家都向市場「注資」以刺激經濟,經濟下挫之勢放緩稍後甚且會回升,但其後遺症才教人心驚膽戰,因為惡性通脹遲早必至!

(4)心理因素說(Psychological Theory)認為人類對前景的心態時喜時悲,即對前景的預期有時樂觀有時悲觀,樂觀時大事消費,甚至先使未來錢(尤其是未來沒有的錢)。事實上,這種做法並非非理性,因為人們普遍相信經濟會持續增長,收入隨之不斷增加,以未來所賺支付欠債,綽有餘裕,因此盡情消費,經濟遂欣欣向榮、蓬勃繁榮。可是,當消費者對前景有悲觀預期時,經濟便會掉頭跌入衰退深淵,預期未來的收入變成沒有收入,個人進而整個國家經濟便陷入水深火熱中。

(5)創新說(Innovation Theory)為大名鼎鼎的熊彼德(J. Schumpeter, 1883-1950)所創,他指出受市場歡迎的創新發明,必會引起業界跟風,因而有大量投資,而投資活動帶旺經濟,銀行信用隨之膨脹;到了投資活動進入收成期,即創新的產品上市,廠商有收入,開始償還銀行負債,如此時沒有進一步的創新發明,信用便會逐步收縮,經濟活動趨於緩和,經濟亦就盛極而衰。
此外,我們當然不可忘記英國經濟學名家哲逢士(W. S. Jevons; 1835-1882)的「農作物收成論」(Harvest Theory),在農業社會,此說是具有很大說服力;由於農作物的豐收歉收,與氣候變化有關,因此該學派亦涉及對太陽黑子循環的研究,因為太陽黑子的出現與天氣好壞有直接關係。不過,由於農業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已不重要,這種學說當然被時代淘汰—但亦不是徹底淘汰,因為農作物豐收歉收,仍對商品期貨價格升沉有一定影響。

經濟循環研究是經濟學的一支重要流派,很多著名經濟學家如米賽斯(L. E. von Mises, 1881-1973)、海耶克(F. A. von Hayek, 1899-1992)、祈連(L. R. Klein, 1920-)、赫伯拉(G. Haberler, 1900-1995)、古柏民(T. C. Koopmans, 1910-1985)、盧卡斯(R. E. Lucas, 1937-)以至森穆遜(P. A. Samuelson, 1915-)等,均曾在這方面下過苦功,且各有所成;而不論從哪一角度看,以「經濟生機的長波」(The long waves in economic life)聞名的蘇聯經濟學家康特拉狄夫(N. D. Kondratieff,生於一八九二年;一般辭書都說他於一九三一年去世,保爾格萊夫經濟學大辭典比較謹慎,在這個年份之前加上問號;據十多年前戈爾巴喬夫時期為他翻案時的資料,他正確的終年是一九三七年)這方面的研究亦大有所成,他根據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八年的經濟數據,推斷資本主義不會因為經濟蕭條而淪亡,並堅信資本主義會在盛衰交替中不斷向前發展(康特拉狄夫自稱受「蘇聯〔烏克蘭〕有史以來最偉大經濟學家」屠岡.巴寧諾夫斯基〔M. I. Tugan-Baranovsky, 1865-1919〕的影響)。這種論證與馬克思資本主義必亡的教條不同,斯大林一怒之下,把他充軍西伯利亞……。

商業(經濟)循環困擾世人,由來已久,經濟學家致力把之「馴伏」,至二十年代奧國學派(代表人物有米賽斯等)始有所成,而四十年代凱恩斯在《通論》(一九三六年出版)中提出的財政政策,目的在從上帝之手奪回主宰經濟的大權……。可惜搞來搞去,循環揮之不去。如今政府─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政府和中國─都用「霹靂手段」試圖令經濟不致陷入衰退循環,事實的確收到一定效果,可是天下並無沒有循環的經濟,意味所有落重藥的國家稍後都要為拖緩衰退的出現付出沉重代價!

2009年5月4日星期一

中資股下半年料趨波動

去年年底金融海嘯殺到,中國是反應最快的數個國家之一,除了連番減息及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之外,還推出了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及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提供支持。在這一場風暴中,中國的救市效果也是最顯著的,國企指數年初至今跑贏恒指,反映市場對中國興趣不減,反彈較其他市場迅速。

資源股升勢猛

在過去的四個月內,國企指數成分股中成績最好的是資源行業,包括中國建材(3323)、江銅(358)、中鋁(2600)及海螺水泥(914)都是國指成分股年初至今升幅較大的股份。中國大力增加基建,原材料、資源相關的股份固然受惠,另一方面,這些公司去年甚至今年的業績各異,反映儘管股價上揚,但是基本因素並未有獲得改善,一旦內地經濟復甦的步伐不如期待般快速,相關股份風險頗大。

中國建材去年盈利同比增長66%,派息增加36%,海螺水泥則率先宣布,按照中國會計準則今年首季因水泥價格仍處低位,股東應佔溢利按年減少9%至4.09億元(人民幣.下同),反映水泥價格並沒有復甦。

事實上,水泥股近數月揚升,除業績和派息討得投資者歡心外,社保基金入市增持也成為推升該行業股的主因。據聯交所資料顯示,社保基金日前增持約一百五十七萬股中材(1398),每股平均作價4.857港元,動用資金約762萬港元,持股量由7.96%上升至8.1%,這是其今年以來首度投資港股;中材主要生產水泥機械設備,反映資金看好水泥行業前景。

有色金屬方面,中國推出了《有色金屬產業振興方案》,國家物資儲備局將增加特別銅等的有色金屬作為戰略儲備。江銅年初至今股價升幅達62%,但是從企業層面來看,需求並沒有恢復,今年首季的銷售也錄得虧損,集團去年第四季也由於銅價急跌令衍生商品合約出現虧損。中鋁則宣布首季度虧損9億元,但集團表示有信心只要鋁價維持在每噸13000至14000元水平,相信第二季有望扭虧。

另外,東風汽車(489)是年初至今升幅最大的成分股,股價大幅揚升133.6%,主要受惠於內地出台刺激汽車消費的政策及行業振興方案。內地車市消費自去年第四季度後持續增長,政府更連續出台減免部分購置稅等措施,力挺作為大宗消費品的汽車銷售,東汽今年首季已售出汽車二十六萬四千七百輛,較去年第四季增加8.86%,其升幅具有實質因素支持。

基建股毛利低股價受壓

那邊廂,表現最差的行業要數電力股,華能國際(902)過去四個月逆市下跌5.36%,大唐發電(992)更是下挫8.29%,相關的電氣設備股表現也十分落後,上海電氣(2727)下跌8.37%,是國指成分股表現最差的股份。去年電力股大蝕,但今年年初市場對電力股甚為看好,指其受惠煤價下跌,利率下調,更有機會提高電費。惟幾個月過去了,煤電供應合同遲遲未落實,發電量也面對連續數月的負增長,令市場對行業前景存疑,股價表現自然遜一籌了。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受惠擴大內需的基建股也是國企成分股中表現較弱的一個行業。中鐵建(1186)、中交建(1800)及中鐵(390)年初至今分別回落6.41% 、2.37%及0.37%。內地擴大基建項目,今年基建訂單增長不俗,中鐵就表示今年首季新接訂單1360億元,同比大幅上升80%,截至3月底,其手頭訂單超過4000億元,顯然與內地擴大內需有關,惟基建訂單毛利不高,也是不爭的事實。中交建去年營業額1789億元,按年增長18.8%,惟純利僅增0.7%至60.8元,受原材料成本壓力所累,毛利率更下降3%至10%。

基建股雖然不太受經濟周期影響,防守性較高,但是去年年底估值一直較其他股份高,經濟復甦時,基建股盈利增長會較其他股份慢,這麼說來,股價走慢一步也不屬意外了。

國指整體表現跑贏恒指,花旗中國首席策略師薛瀾表示,今年中國市場可能呈現「前高後低」的局面,下半年將出現一些波動。她認為,目前出現的小牛市,源於市場的「hope rally」,即在政策出台、但還未見到真正效果的時候,市場充滿了希望;但在下半年,特別是四季度,大家會對現實有一個重新考量,市場可能出現波動,整個市場表現出「前高後低」的特徵。

肯定唔好Buy in May

貨幣流速減慢打擊傳統智慧

所有讀過中學嘅朋友都應識得阿基米德(Archimedes)。呢位古希臘科學家有句名言:給我一支夠長嘅槓桿及一個支點,我可以移動整個世界!八十年代開始,英、美政府畀金融界所需要嘅槓桿及足夠支持,令整個金融產業不斷上升、上升,直到2007年10月泡沫爆破為止。嗰D令人可憎嘅投資(例如雷曼債券)紛紛出事,但今天仍有唔少人希望好似2007年前嘅日子重現,憧憬股市狂升,可以咩?美國過去六個月M2增長率達年率14%,已接近過去嘅最高增長率,但貨幣流速去年第四季只有一點七七倍,估計今年將跌至一點六七倍,因資產價格下跌及失業率上升。由於貨幣流轉速度下降,雖然去年第四季L上升15.7%,但去年第四季GDP卻下降6.3%,剛過去嘅今年第一季GDP回落6.1%,代表情況繼續惡化。貝南奇向美國銀行體系大量注資,相信可阻止三十年代式通縮出現,但卻不能阻止貨幣流動速度減慢,令傳統智慧(增加貨幣供應會令CPI上升)失效。

美國財長蓋特納上周五响G7發表演說指出,唔好再期望美國消費者帶動全球經濟增長。IMF响今年4月出版嘅《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今年全球經濟活動收縮1.3%(1月份仍相信有0.5%增長),而舊年仍增長3.75%;並估計美國經濟今年第三季才見底;未來樓價仍須回落18%,喺2010年才見底。作為普通人嘅痛苦係,今天所有生活必需品價格都在上升(例如超市貨品);反之,非生活必需品卻在跌價(例如去旅行)。

兩星期前我老曹响上海開研討會,被參加者問及去年5月我老曹提出嘅“Sell in May and walk away”事後證明正確,今年係咪仍然生效?我地不妨參考道指走勢,道指至今仍在去年9月所形成嘅下降通道內活動,技術上睇,3月份開始嘅上升只係一次後抽,即使指數能升穿此下降通道上阻力(8100點附近),另一阻力區即由去年5月形成嘅下降軌阻力响8700點之間,仍然唔易打破。追隨趨勢而唔預測走勢,乃我老曹嘅性格。上海粉絲提問︰2009年5月應否出售及離開?雖然依家未有肯定答案,但2009年5月肯定唔係入貨月,適量減持乃我老曹嘅忠告。至於個別股份喺熊市二期往往出現個別發展。响熊二中請記住:“It is a Market of Stocks, Not a Stock Market.”。簡單D講,5月份股市係尋頂月,但個別股份可以例外。

隨住利率大跌,今年2月份美國樓價穩定下來,3月份略為反彈,4月份數據未公布,睇嚟只係小陽春。過去一年美國樓價大跌19%後,2月份樓價輕微反彈並唔出奇,隨住美國失業率進一步上升,擔心新一輪樓價下跌潮下半年又再出現,因為有毒資產問題已改變美國人嘅消費習慣。上述改變連「九.一一慘劇」亦做唔到,更加唔好話1987年股災甚至1974年石油危機。呢次改變有如1990年日本,令房地產唔再係銀行提款卡,反而係財富破壞者(呢方面港人自1997年第三季到2003年第三季嗰段日子已有充分體驗)。標普五百指數由3月9日至今已反彈28%,仲能夠上升幾多?從3月同4月成交額睇,唔似牛市開始,只似熊市反彈。It is a trader's market, not an investor's market!

A股見底但唔係V形反彈

比較上樂觀係內地A股市場已有見底訊號,但未搵到理由支持經濟復甦(Signs of a Bottom, But not yet a Recovery)。A股50天移動平均線已高出250天線,代表熊市早喺2008年10月結束,但全球環境如此惡劣嘅情況下,又如何令復甦出現?因此可能出現「見底未復甦」走勢──即喺低水位徘徊。股市唔會因出現黃金交叉而大升;簡單D講係出現W形走勢,而唔係V形反彈。理由係除滬深A股外,只有好少國家股市同時出現黃金交叉。

另一理由係「中國製造」已行唔通矣,過去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到2007年已結束,企業早已開始打價格戰,甚至從中勝出,亦只有微利可言。中國經濟點樣由「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品牌」?路仍十分遙遠。

2008年中國人儲蓄率接近50%(南韓20%),如中國人降低儲蓄率,中國經濟立即可進入繁榮期。

我老曹再次強調,我老曹只係一個極之極之普通嘅投資者,任何人如照我老曹嘅方法去做,都可賺到1億港元財富!

一、每月儲蓄1000元、出雙糧嗰個月存3000元。上述要求唔算高,對嗎?

二、運用本金,每年响股市、房地產、黃金或外滙市場賺取20%回報,要求亦唔算高吧。

三、耐性。跟着上述做法維持四十年,從二十歲開始,到六十歲便成功。

公式如下:1.4萬元(1+20%)乘40次方,本利和係1.0281億元。你可以、我可以,任何人都可以。點解香港今天仍只有咁少人擁有1億元(或以上)?理由係:甲、投資冇策略可言;加上唔肯止損,好快便令本金失去。二、冇耐性做足四十年。換言之,賺取1億元並唔難,難就難在你肯唔肯認清形勢、謹慎理財及唔感情用事。

趨勢信徒不預測未來

投資者對股票嘅評估方法,曾出現幾次大變化。1958年前美國人投資股票,最主要理由係收取股息,因此當公司宣布增加派息或減少派息,對股價影響好大。香港喺1970年前亦一樣,即由股息率決定股票價值。自1971年美元取消金本位,貨幣制度出現改變,導致股市嘅遊戲規則同估計評價改變。市盈率(O)取代股息率,成為評估公司價值嘅工具,引發1971至73年3月香港股市暴漲期。經過1971至73年狂升及1973至74年暴跌後,彼得.林奇嘅PEG理論成為今後分析界主流,即市盈率(O)高低應由企業利潤增長率去管制。純利增長率愈高嘅公司可支持高O;反之如純利升幅只有單位數,O亦只有單位數。PEG理論1975年起成為評估股份嘅主流,亦造成股市出現狂升及暴跌嘅主因,因增長率(G)每年變化好大。

作為「趨勢」信徒同「走勢」信徒最大分別,係走勢派往往預測後市,其中最有代表性如波浪理論,而唔相信後市可預測性甚低。走勢分析者心態係「以過去預測未來」。唔少大學所做研究證明,走勢時準時唔準。“Technical analysis almost indistinguishable from a pseudoscience, whose predictions are either worthless or, at best, so barely discernably better than chance as to be unexploitable because of transaction costs.”趨勢同走勢最大分別係唔預測後市,而係追隨趨勢(Be a trend follower, not a trend prediction),即趨勢形成後才加入,趨勢結束便離開,千萬不可嘗試outthink別人。2008年畢非德所犯錯誤就係希望outthink別人。

欲學趨勢,必先訓練自己擁有平常心,承認自己不較別人聰明,明白世事無常及達致無我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