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3日星期四

太多富國強兵 世界難有寧日

太多富國強兵 世界難有寧日

解放軍海軍昨天起一連四天在山東青島舉行「海上閱兵及各種活動」,以慶祝其成軍六十周年;十四個國家派遣二十一艘軍艦及二十九國派出海軍代表團參加慶典活動。BBC昨天引述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薛理泰的話:「中國海軍是中國軍隊三個技術兵種中發展最快的,所以中國海軍實力倍受外界關注。」同一消息來源報道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的談話:「中國將發展先進的遠洋海軍,包括新軍艦、超靜音潛艇以及更精密的作戰飛機和導彈。」消息同時指出「中國已擁有戰術及攻擊性核潛艇」。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現在都擁有核潛艇;但五個常任國中只有中國沒有航空母艦……。

海軍假慶祝活動展示軍力,揭開了建國六十周年天安門閱兵的序幕;長安街月前已進行「整固」,看來中國十一展示的軍力,將令人耳目一新

在環繞「海上閱兵」的談話中,以曾在大西洋及太平洋指揮美國艦隊的美國海軍作戰部長(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嘉里.拉格(夫)赫(黑)德(Gary Roughead)的發言最令人注意。他認為中國海軍發展,包括計劃興建航空母艦,「符合中國的經濟發展」,亦是中國提高國際地位的「自然發展」;可是,他希望中美加強溝通,令美國知道為什麼「中國要建航艦」及「中國提升海軍軍力的目的」!

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來說,中國提高軍力的目的十分顯然,但拉格赫德顯非「頭腦簡單天真無知」之輩,他的提問,絕非無的放矢,實在是反映了冷戰後西方流行的「後現代」(postmodern)想法。

冷戰結束後,意識形態之爭隨軍事對抗落幕而消褪,然而,自由貿易、各國和平相處,民主和市場經濟席捲全球,不過是無法落實的「願景」。俄羅斯重振軍威、中國和平崛起及發展相配的軍力,令西方國家獨領風騷的好夢成空。

以美國人的觀念,在冷戰後,她是世上獨一無匹的超級強國,以次的強國則在國際間展開劇烈競爭,俄羅斯、中國、印度、歐盟、日本以至伊朗,莫不處心積慮,穩固、擴張地域性影響力,結果必然侵蝕無處不在的美國「地盤」;而自由民主與寡頭獨裁政體的競爭趨明顯,亦使以自由世界領袖自居的美國惴惴不安。與此同時,激進穆斯林分子與「外來者」(包括政治和宗教)的對立甚至鬥爭白熱化,希望冷戰終結帶來世界大同的憧憬成為泡影。在這種大環境下,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都積極建立本身的武裝力量或參加區域性軍事組織以求自保,是理所當然不應受質疑的發展。

俄羅斯在經濟、軍事和外交上的「綜合國力」,令人刮目相看。在一九九八至二○○六年間,其累計經濟增長達百分之五十、人均GDP增幅更達百分之六十五;可惜俄羅斯過分依賴石油及天然氣出口,當能源價格隨「金融海嘯」引致的需求萎縮而大幅下挫時,俄羅斯經濟便陷入「過度擴張」的窘境;事實上,俄羅斯「過度擴張」的還有軍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口號「富國(須有)強兵」(rich nation, strong army),已被大部分「負擔得起」的國家奉為圭臬,近年俄羅斯國防預算每年增幅均在百分之二十水平(○八年國防預算之龐大,僅在美國和中國之後),如今她擁有一萬六千多枚「現代化核子彈頭」、百萬以上的現役軍隊、發展最新型的噴射戰鬥機、核子潛艇、航空母艦及長程戰略轟炸機。與此同時,俄國還對車臣及格魯吉亞用兵,甚至不惜因此退出限制其軍隊活動的「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CFE)。此外,俄羅斯還對中國輸出大量新式武器和軍工技術;非常明顯,在經濟困頓的情形下,俄羅斯會加強這方面的輸出。

俄羅斯重建軍力,不僅令其近鄰歐洲諸國如坐針氈,其能源輸出不是受制於進口市場的需求(如中國出口業盛衰受美國市場所左右),反使歐洲各天然氣用家受其牽制,令人見識俄羅斯人的手段。蘇聯解體後西方勢力入侵其勢力範圍,北約不斷膨脹、華沙公約名存實亡,俄羅斯對此耿耿於懷,早已部署「大反攻」……。當俄羅斯經濟步向市場化及油價高企之下欣欣向榮時,西方寄望俄羅斯會「民主化」,但這種希望早已幻滅。

冷戰後不是美國獨霸天下而是群雄並起,崛興速度最快而且民族主義情緒特別高漲的中國,近年致力於建設現代化軍事力量,因而備受國際間尤其是與之可能有政經利益衝突的西方國家「高度關注」。從歷史上看,埃及、波斯、希臘、羅馬、奧圖曼、威尼斯、法國、西班牙、英國、俄國、德國、美國和日本,在經濟茁壯、軍力強大時,都曾為了統一國土、擴張國土或臣服他人而發動、參與戰爭。對歷史不敢忘懷,在美、俄雙霸虎視眈眈互不「侵犯」的關係已隨冷戰結束不再存在的多元世界,最大的既得利益者美國對新興軍事國家疑心重重,不足為奇,但像美國將領如此坦率宣諸於口(美國間諜已不管用?),似乎還是首次。

基本上不受「金融海嘯」直接衝擊,當全球經濟在衰退邊沿徘徊的現在,中國經濟定下「保八」目標,對大部分國家來說,仍是高速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中國軍力突飛猛晉、不可輕侮,其政治影響雖非無遠弗屆,但在亞洲尤其是東南亞舉足輕重,是不爭的事實。這種發展勢頭,令中國領導層和全體人民「感覺良好」,對前景充滿信心。想起清末至解放前「列強」蠶食中國的痛史,國人尤其是共產黨人對現狀感到特別驕傲,不少人甚且認為世界已進入「中國世紀」;另一方面,緬懷十七世紀前數百年支配亞洲政治及中原文化遠播的日子,愈來愈多「先富起來」因而雄心萬丈的人─領導人和平民─期待「美好舊時光」重臨中國再成為世人景仰的「上國」,便不足為奇。

這種心理狀態,滋生了中國與美國「分而治之」的想法,雖然這些只是「書生之見」,惟其「藍圖」甚具說服力。在他們的構想中,歐洲、大西洋是美國的勢力範圍,亞洲則屬中國的天下;而國際貨幣亦只有美元及人民幣二大貨幣體系(較早前的看法還有歐羅區,但三月間有「歐羅之父」之稱、○五年起在北京成立「蒙岱爾企業大學」的蒙岱爾建議美元應與歐羅「掛鈎」〔聯儲局與歐洲央行同意歐羅滙價在一點二至一點四美元之間浮動〕以取代美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若不可行,亞洲應創設自己的「亞洲貨幣」)。上述種種,離成為事實之途尚遠,然而,為了保障本身經濟利益(包括購買、開發非洲和南美洲的天然資源)及彰顯政治地位,中國建立強大的現代化軍隊,大有必要,不過,擴軍不是為了黷武,而是要保障「經濟生命線」暢通無阻。事實上,從歷史上看,雅典、威尼斯、西班牙、英國和美國莫不建立龐大的海上軍力,以保護其「遠在天邊」的經濟利益。自古以來,和平掛帥絕不能造就有放眼世界雄圖的商業王國!

從電視新聞所見,現代化的中國海軍確是一支有遠洋作戰能力的勁旅,可惜由於處處受制,中國海軍只能在近海稱雄而出不了大洋。

沒有宗教信仰及共產主義在市場經濟衝擊下已近破產,加上有過輝煌歲月亦曾受欺凌侮辱日子的歷史背景,民族主義成為內地人民的唯一精神糧食,在政經環境已徹底改變之下,《義勇軍進行曲》仍是國歌,意味當局有意藉宣揚民族主義團結國人,這是頗為危險的。自從九十年代「富起來」之後,民族情緒一發不可收拾,稍遇不如己意事件便迅速爆發,美國、日本以至最近的法國都曾是目標,民眾針對這些外國的「非理性憤怒」,怵目驚心,難免使歐美以至近鄰如日本憂心忡忡,生怕日漸強大的軍力結合民族情緒會做出對她們不利的事;而她們希望中國增加軍事透明度的訴求,從未獲得適當回應,面對現代化的中國海軍,負責美國海軍全球布防的海軍作戰部部長公開追問中國擴軍(造核潛、建航艦)「意欲何為」,顯示美國和其西方盟友特別是日本的焦躁不安。

冷戰結束後西方的「後現代」思維是,一個致力於國際貿易的國家,根本不必擴軍以保障海外市場的安全,因為「後現代」是一個互通有無、自由貿易的和平世界,這等於說只要付得起價錢,中國出口工業成品和進口工業原料包括石油天然氣,絕無問題。在這種環境下,中國的擴軍尤其是建立有遠洋作戰能力的艦隊,便「別有用心」!

「後現代」思維是建基於美國是世界獨霸的基礎上,而這個霸主與人為善,有免費維持世界和平及公平競爭的武裝力量和道德責任!非常明顯,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國家都不接受這種「思維」,因為擁有一支足以自衞的軍隊,才是本國安全的保證。二戰後數十年間,美國軍事基地遍布全球據點,美軍的其中一項任務,在冷戰結束後,是保障國際貿易特別是「油路」暢通無阻;中國通往中東油國必經的馬六甲海峽,負責其安全的便是美國第六艦隊,迄今為止,中國和中東的貿易尚算順利,可是,一旦中、美「交惡」,中國船隻便肯定無法通過受美國海軍控制的海峽!中國致力擴建現代化海軍和廣拓其他「油路」,多少與對美國不放心有關。事實上,「後現代」思維只是美國試圖「臣服」受其保護各國的手法,崛起的中國力圖擺脫這種羈絆,是理所當然值得所有中國人支持的。

中國現在最應提防的,是民眾眼見青島海軍滙演及稍後十一閱兵展示的「世界一流」軍力,民族主義情緒必會澎湃高漲,不知天高地厚的民意很易闖出禍事。說句不識時務的話,如今中國的軍力比起過去當然高強不知多少倍,但一心要支配世界的軍事強權如美國,其軍力亦不斷進步,以其科技之進步、軍工技術之高明及投入資金之多,美國是不會把中國軍力放在眼裏的,美國對中國軍力表示「敬意」,只在要對台灣售武即以半新不舊武器賺外滙的時候!並無政治成見的當紅英國史學家富格遜(H. Ferguson)在二月號《美國利益》(American Interest)的長文有這樣一句話,中國的軍力「is not remotely ready to mount an serious challenge to American dominance in the Pacific」(譯出太傷感情),是當頭棒喝。如何撫平民族主義情緒,是北京決策層的當前急務。

核潛艇

中國核潛艇將在青島海軍閱兵中正式亮相,將吸引全球海軍及核戰略分析家的眼光。

核力量進入水下,乃當今趨勢。因陸上的基地容易被鎖定。這些在全球海洋下游弋及潛伏的,攜帶洲際導彈核彈頭的潛艇,成為在遭受第一波核打擊後,實行核反擊的主力,故此核潛艇成為各核大國之間互相牽制的力量,老謀深算的英國已把百分之百的核戰略力量全部轉入海上。

現在,世界上只有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美、俄、英、法擁有核潛艇。戰術性核潛艇和攻擊性核潛艇中國均有。

一九六四年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後,一九六六年三月二十日,主持戰略武器研製的中央專門委員會(周恩來掛帥)決定核潛艇研製上馬,成立「核潛艇研究所」,負責核潛艇總體設計,展開對核動力裝置、潛艇線型、耐壓艇體、空調系統、水聲、導航、通訊等七大關鍵技術「攻關」。由於是全新的範疇,在當時的國防環境下,沒有任何外來的技術參考,就動員國務院多個技術部門「協同作戰」,並從大連、上海、武昌三大造船廠抽掉三千名職工到遼寧葫蘆島建立核潛艇造船廠。

一九六八年十月,首艘漢級核潛艇在葫蘆島開工建造,一九七○年七月潛艇核反應爐啟動,十二月下水,經過幾年試航,一九七四年八月一日正式編入海軍序列,被命名為長征一號。但配套的魚三型深入反潛魚雷,遲遲未能研製出來,首架核潛艇長時間未能形成戰鬥力,軍委主席鄧小平對此很不滿,多次下令趕快解決核潛艇「有艇無雷」的問題。

到一九八四年,魚三型魚雷才研製成功。一九八八年五月,經過在南海大深度潛水,水下全速航行及深水魚雷發射,漢級潛艇才全部研製完成。前後用了二十年。

中國海軍裝備擁有戰略導彈的第二代核潛艇,西方稱為夏級,要解決的關鍵技術是水下發射及精確導航定位。著名的艦艇研究院七○三研究所,從一九七二年展開試驗,到一九八八年,經十六年努力才完全掌握水下發射的技術。七十年代,葫蘆島造船廠開工製造,一九八一年二月下水,一九八五年第一次水下發射導彈失敗,一九八八年第二次發射才成功,二十年努力,成為第五個擁有了水下戰略核力量的國家。

夏級核潛艇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第一攜帶的巨浪一型導彈最長射程才二千公里,在大陸近海發射只能覆蓋美軍的亞洲基地、日本全境和俄國遠東濱海地區。如果要覆蓋美國西部目標,要潛伏在美國近處,這又涉及其第二個缺陷,即噪音大、隱蔽性差。美國軍事專家既心理戰又挖苦地說:「中國核潛艇從廣州出港,在越南西貢就可聽到。」由於未能靜音,夏級潛艇要橫跨太平洋不被發現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它的活動範圍就在大陸沿海,威脅範圍也只能限於西太平洋沿海。

一九九四年,美國軍用衛星顯示葫蘆島造船廠正在積極進行第三代核潛艇,西方稱為宋級。九十年代前,創業時的困難已大為減少;此外,中國還有意想不到的外援,蘇聯集團瓦解,大批軍工科技專家被北京用優厚待遇請到中國,據說多達數千名。在這批武器專家的幫助下,解放軍似解決不少武備中的瓶頸問題。而第四代核潛艇,即現在常提到的晉級,在八十年代末開始研究,估計在九十年代末開始建造,現在已服役,但無論外形及數量均極保密,為全球注視的目標。美國測量船在海南與中國船隻碰撞,就是為了偵察晉級核潛艇。

由於中國在資金、技術及經驗上均突飛猛進,晉級之水準已不可同日而語,比如靜音程度有說已超過洛杉磯級的一百二十分貝。所攜帶的巨浪二號飛彈,射程達八千公里,每艇可帶十六枚飛彈,每飛彈可裝六枚彈頭打不同的目標。一艘晉級核潛艇就是相當於六艘至八艘夏級的威力。估計二○一○年六艘晉級核潛艇將服役,一旦發生局部戰爭,達到阻嚇第三者直接介入效果,因為這是二百八十八個彈頭的水下核軍力。

一九七○年七月,第一艘漢級核潛艇反應爐成功後,導彈核潛艇即在次月開始建造。當時內部在研製方法上爭論很大,最後決定分兩步走,先在攻擊核艇基礎上研製導彈核潛艇,然後在第一艘導彈核潛艇的基礎上,再研製性能較好的第二艘。一句話:先解決「有」的問題,再提高到「好」的層次。

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海軍只有五艘漢級攻擊核潛艇,和一艘或三艘夏級導彈核潛艇。這就是全部家當。

六、七十年代的技術與資金造出的漢、夏級核潛艇,在靜音及導彈射程均起步階段。一九九四年當時一艘漢級潛艇在黃海被美國母艦發現後,用了七十二小時仍無法擺脫追蹤,可見噪音之大。此外,深水性能也有局限。一九九五年十月中國海軍大演習,參演的兩艘漢級潛艇先後發生故障,中國海軍只有五艘漢級潛艇,一次演習居然有兩艘發生故障,性能可想而知。
儘管如此,一九九六年三月台海危機,美偵察衛星發現中國漢級潛艇全部出海後,美國航母戰鬥群尼米茲號與獨立號,隨即後退三百哩,以防不測。可見核潛艇的震懾力,儘管是「土炮」但也嚇人。

夏級潛艇,重大突破是有巨浪一型導彈,可水下發射,射程二千公里,但未脫離漢級的毛病。中國海軍到底有多少艘夏級核潛艇,至今仍是個謎,但一般估計中國未批量生產。
到了宋級(第三代),就「鳥槍換炮」開始出風頭了。首艘應是一九九四年下水,武昌造船廠造,九九年服役。

關於中國核潛艇突破美國小鷹號航母群,在近距離升上水面的消息,經西方軍事刊物透露,說明了在靜音、隱蔽等方面有了飛躍。

月前美國偵察船無暇號與中方衝突,正反應圍繞新型核潛艇的極度關注。十二年前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三艘漢級潛艇出港,美兩國航母戰鬥群就後撤。而近年每年五角大樓的報告,都預測晉級、元級的新型核潛艇,在二○○九年左右部署成軍,數量估計在五至十艘。一旦海峽兩岸的軍事形勢有變化,政治形勢就有變化。中美雙方都在衡量對手實力。而核潛艇,是最重要指標。這也是海軍成立六十周年,青島閱兵的焦點。

潛艇不管行進或潛伏,均要維持發動機的運轉,故有噪音,各國的反潛飛機及水下聲納,則通過捕捉噪音,雷達追蹤目標,而發現敵方潛艇的蹤迹。

由於每一國的發動機均有不同的聲音特點,每一個型號的潛艇有不同的聲音特點,每一艘潛艇又有不同的聲音特點,於是軍事大國,特別是超級大國美國,要建立全球每一艘潛艇的聲音檔案。當在海底發現異常聲音時,馬上通過電腦分析,找出到底是敵是友,是哪一型號,哪一艘潛艇,以決定下一步行動,故此聲音檔案是極其重要的情資。最近曝光的南海無暇號偵察船與中國船隻對峙,就是美國偵察三亞基地中國核潛艇取得其聲音檔案。

由於中國海軍第四代新型核潛艇,到底有多少艘,在何處部署,均是絕密。兵不厭詐,有的軍事行動,比如航母進出香港,經台灣海峽,或放慢行速,或故意在媒體曝光,凡小題大做,或用意是引蛇出洞,意圖獲得真實情報。無暇號在南海放下聲納拖網,但中國五艘船隻轟隆隆的機械聲,加上放高音喇叭,明顯是圍繞着「聲音」的對抗,也有說這是故意的,三亞是基地,但還有更隱蔽的基地。

這次到青島參加中國海上閱兵,有二十一艘外國軍艦。噸位最大的是加拿大保護者號綜合補給艦,該艦曾參加過海灣戰爭。

韓國的獨島號是來訪的最大作戰艦,能載重型直升機和垂直起降戰機,可改為輕型航母。

論作戰能力,俄羅斯的瓦良格導彈巡洋艦引人注目。號稱「航母殺手」,為俄國太平洋艦隊的旗艦。艦體兩側有八座雙聯遠程反艦導彈,射程達五百五十公里,只要一枚就可重創萬噸級戰艦。
二十一艘外國軍艦中有四艘是中國製造的,這次是「回娘家」。這包括巴基斯坦的納斯爾號、孟加拉的奧斯曼號護衞艦,前身是中國海軍湘潭號、泰國的二艘也是中國製造的出口型護衞艦。
中國從有海無防,到今日建立海軍,說是六十年,其實是一百六十年。了解歷史的人,都不無感慨。

談「勢」


勢力,有勢,才有力。因為勢為虛,力為實,中國文化講究以虛帶實,所以把勢放在力之前。勢看不到摸不着,虛無飄渺;但力是可以量化的,比如你能挑二百斤,我只能挑一百斤;你的軍備有原子彈火箭,我只有常規武器。

但勢重不重要呢?當然重要。古代打仗,兩陣對壘,兵力武器相當,勝負在勢。秦統一六國,也在勢。今時今日,從政、治軍、經商、做學問,出類拔萃者,不管有意無意,一定重勢。平時我們議論,不是說某某「得勢」、「失勢」嗎?因為有勢者必有力,失勢者必失力。


力是從勢的。董先生貴為香港特首,他有位有力,但不懂「勢」,結果失位。

所以我們做成功一件事,先要「造勢」,造勢者,就是造出一種潮流,我們常說的「領導潮流」,自然就有許多人「跟風」。比如現在流行女性「瘦」,這就是一種勢,本來「濃妝淡抹總相宜」,各有所好,但勢一形成,在其結束前,就處於主流地位,肥就成了異端。你不是常常會聽到人家講「減肥」二字嗎?一個本來不肥的人講減肥,說明她/他蠻喜歡跟潮流。

一旦成「大勢」,就會「大勢所趨」,就會「勢不可擋」,比如拿破崙時的法國、希特拉時的德國,橫掃歐洲,就是「勢如破竹」。


中共三大戰打完後,國民黨軍仍有數百萬,以長江為分界,佔半壁江山,但「勢窮力竭」,很快就輸光了。這叫「兵敗如山倒」,之所以兵敗如山倒,就在於軍心動搖,士氣崩潰,勢一失,力就散了。越戰後期,也同樣。


看人看城市看公司看國家看國際政局,看勢為重,看勢為先。

八、九十年代,香港首富「氣勢如虹」,與香港地位相應,人人捧,人人引以為榮。今日銀紙比當年多,但勢頹了,整個家族備受批評,也與香港相應。

銀行的隱憂和變數

既然資產素質存着巨大的變數,用傳統股票分析的Net Asset Value (NAV)計法,自然用不得其所。另外,看price earnings ratio (P/E)中的earnings和dividend yield中的dividend,全都會受資產的素質影響。所以,沒有全面掌握資產素質,而盲目應用這些傳統股票分析,只會自欺欺人。

我的專業是信貸(credit)而非股票,由於銀行的資產(assets)絕大部分是信貸(包括貸款和債券投資),故我會從信貸的角度去看銀行的資產,澄清一些坊間的誤解和忽略的地方。近年銀行的資產不斷擴大,國際性龍頭銀行的資產,可能比一些已發展的國家更大。要有效管理自己的資產,成為這些銀行管理層頭痛的地方,亦為股票投資者增加了很多變數。銀行是百業之母,銀行好,經濟好;經濟好,香港好;香港好,大家好。故我雖看淡整個經濟前景,但我希望是自己看錯;而且,既然我只是人,自然有機會看錯,不過仍希望在此分享一些觀點,以期讀者賜教,互相學習。

傳統股票分析,集中看股息的增長。直到現在,仍有很多人說只要股息恢復增長,股價的復甦可期。但我很懷疑這種方法在此大熊市中仍能持之有效。正如所有企業一樣,銀行有自己的資產、負債(liabilities)和股本(equity)。比方說,銀行拿着五元的股本,借九十五元債項(包括客戶存款,有些人錯誤地以為存款是銀行的資產),去做一百元的生意(貸款和投資等)。簡單來說,股息就等於銀行在資產上的回報,減去負債的利息(Dividends are residuals of the returns on assets after paying the funding costs)。比方說,若資產的回報是10%,那麼一百元的資產便賺十元,若負債的利息是八元,那麼股息便是二元。在大牛市中,一般股票分析員便會集中討論,究竟來年的股息會否稍為增加至二元五角,換言之,資產的回報會否增至十元五角。

但在當今的大熊市中,我們的關注不應只是資產的回報,而是資產的本身。就算資產的回報由十元極速增長至十二元,扣除八元負債的利息後,使股息由二元倍增至四元;但若資產的本身有損失(loss),如10%即十元,仍然是得不償失,甚至連股本亦「蝕突」。當然在現實生活中,銀行的運作沒有這麼簡單。但基本的概念是,在分析過程中,銀行資產本身的素質應該比資產回報更重要,因為資產本身的量遠比資產回報為大。

打個譬喻,很多香港人熱中於買樓收租,假設首期三十元,房貸按揭七十元,樓的價值一百元,租金十元,房貸息率八元,每個月業主便可淨袋二元。其實,道理和以上的銀行分析一樣,樓的首期就是銀行的equity,樓的房貸按揭就是銀行的liabilities,樓的價值就是銀行的assets,樓的租金就是銀行的returns on assets,樓的房貸息率就是銀行的cost of funding,業主「淨袋」的就是銀行的dividends。太過着重銀行的盈利或股息增長,而忽視資產本身的價值,就等於業主只着重租金收益,而忽視樓價嚴重下挫的可能性。眾所周知,樓的租金收益可暫時幫補,但若樓價大幅下跌,業主更有可能變成「負資產」;同樣地,若銀行的assets持續下跌,無論收入有多少,都可能有機會變成資不抵債。

2009年4月20日星期一

Carry Trade捲土重來

貝南奇認為美國借貸市場崩潰對樓價及個人財富影響係長期性嘅,政府將利率降至0.25厘及計劃購入1.25萬億美元按揭係有紓緩作用,但無法改變大方向。美國去年第四季不履行按揭率上升7.88%,係1972年來最高。去年樓價回落8.2%,加上股市回落令美國人財富減少11.2萬億美元。各位唔好期望牛市會喺2009年,甚至2010年上半年出現牛市(即美股50天移動平均線高於200天線機會唔高),但唔代表冇錢搵,例如去年11月同12月嘅反彈及今年3月同4月嘅急速反彈。由去年10月開始之後嘅十八至二十四個月,股票市場內充滿Double Your money嘅機會。各位可在每次上落市中賺取100%或以上利潤。

呢次反彈市中,金融股升幅十分了不起,例如美國銀行、富國銀行、UBS、滙控(005)等由3月9日至今平均升幅達120%(滙控升幅仍大大落後其他銀行股)。金錢遊戲嘅規則進入「Picking the right stocks and knowing when to sell」期。Trading已取代投資,成為主流。

G20國峰會之後,各國相繼出台新一輪經濟刺激方案,其中又以日本及中國最受矚目。日本嘅方案推出後,日經平均指數卻回落;反之,中國人民幣國際化已邁出重要一步,與中國貿易今後可以人民幣結算。依家中國已同亞洲、歐洲、南美、東南亞等國家簽署咗6500億人民幣互換協定,中國向呢D國家輸出人民幣,作為日後支付畀中國貿易之用。

家吓中國已係全球第一大外滙儲備國、第二大出口國、第三大經濟實體。人民幣國際化分「三步走」:一、實現人民幣作為國際計價結算、各國外滙儲備及在外滙市場交易。二、令中國外滙儲備增長放緩,未來中國出口以美元計價減少,以人民幣結算上升,令人民幣喺世界範圍內流通。三、境外人民幣債權、債務問題,除人民幣在境外流通量增加外,亦形成人民幣境外借貸市場。美國《政治周報》網站認為,一場世界經濟大戰已經開始,對手係中、美兩國,目標係爭奪世界經濟嘅主導權。

依家美國仍係世界最大經濟實體,喺金融海嘯後實力受嚴重削弱,霸主地位已岌岌可危;反之,中國則趁機鞏固自己正在崛起嘅經濟實體地位,成為金融海嘯中最大贏家。最近中國就手上1萬億美元美國國債係咪安全提出質疑,已動搖咗美元地位,美國總統奧巴馬立即出面捍衞美元滙價……誰主導、誰被動?已十分清晰。

近期投資界恢復Carry Trade,令巴西、匈牙利、印尼、南非、紐元及澳元由3月20日至4月10日呢段期間兌日圓上升8%或以上,為1999年以來最大升幅。高盛證券、Insight Investment Management、Fischer Francis Trees & Watts等大行,恢復向客戶分析Carry Trade,令資金回流新興市場及商品市場。借日圓、借美元(同業拆息只有1.13厘)買巴西雷亞爾(有10.51厘息)如滙價不變,實賺9.38厘。過去三十年(1980年至今)Carry Trade每年平均回報達21%,只係喺2008年下半年至今Carry Trade投資者才損失慘重,2009年3月份起Carry Trade又漸漸恢復吸引力。

美股VIX自去年11月開始一直回落,在今年首季形成下降三角形,即短期展望美股仍有上升力量。4月份FASB決定美國金融股資產負債表可Mark to Model,令銀行股响4月份大升。G20峰會後股市進一步上升,但2007至08年美股共失去11萬億美元市值(超過50%市值),奧巴馬上台後再回落20%,上述客觀形勢好容易孕育熊市反彈

2008年3月17日金價見1023.5美元後出現七個月調整,跌幅32%,最低為2008年10月24日嘅682.41美元,主要拋售來自對沖基金,佢地擔心嚴重經濟衰退可能引發通縮……。2008年10月後因投資者對全球金融系統失去信心,喺flight to quality 驅使下,金價响今年2月20日再見1006.29美元,短短四個月升幅達47%。隨住各國政府刺激經濟計劃出台,投資者信心重建,黃金一度跌140美元(或14%)。技術上睇,金價250天線(856美元)有支持,如能守穩,後市金價可再次睇好。Jeff Clark建議每次金價喺870美元以下、823美元之上都係吸納水平。喺現今客觀環境,小量持有實金有一定需要。金融危機2007年11月開始,2008年10月達最高潮;其後各國政府出手努力挽救(或修補)金融海嘯造成嘅災害,包括利用財政政策及金融政策對抗環球衰退,形成各國政府負債佔當地GDP比率大升。短期而言似乎已成功阻止通縮惡化,但無法令經濟恢復高增長。因為2007至08年全球投資者失去大量財富;個別投資者响呢場金融海嘯中虧損約40%財富,而令銀行失去20%借貸能力(因美國樓價回落30%)。因此估計呢次衰退期唔會短,各位唔好忘記道指或恒指由1997年至今過去十多年回報率係「零」(或負增長);反之過去十年金價升幅卻不俗。龜兔競走,最後贏家係龜唔係兔!

中國崛起勢難改 美國衰落未有期

據○六年五月三十一日《商業周刊》的「新聞分析」,「金磚四國」(BRICs)竟然是臨時「綴合」的名詞,高盛素負盛名的環球經濟學家占.奧尼爾,五月中在巴西里約熱內盧一個經濟研討會上發言,上台後知道其演詞主題的大會主持人在他耳邊「喁喁細語」(內容當然是記者事後打探出來),請他在俄羅斯、印度和中國(RIC)加上巴西,令這個「首字母編拼詞」成為更加易上口和生動的BRIC(s);奧尼爾並非象牙塔學者,一切「有得斟」,為了討好東道主,同時了解巴西經濟「火紅」,遂即席同意,其後亦對此四國作了一份轟動投資界的報告。有趣的是,中文傳媒在翻譯這個字時,似乎心存偏見,而偏見之源,是對中國的偏愛,因此才會把根本不是「字」的Bric譯為磚(Brick),而且還前綴金字,成為妙不可言的金磚四國─把它翻給「鬼佬」聽,他們佩服得五體投地。如今鍍金的四國,起碼俄羅斯和巴西巳成爛銅,印度大概只配稱銀,仍然金光閃閃的,只有肯定可以「保八」的中國!

在「金磚四國」的研究報告中,奧尼爾預測按照目前經濟發展勢頭(即「如無意外」),至二○四○年,中國的GDP便超越美國;由於過去二、三年美國增長明顯放緩,去年中以來還在衰退邊緣徘徊,而中國發展勢頭仍佳,這對「錢銀冤家」的貧富差距大幅收窄,奧尼爾於是把二○四○年提前至二○二七年;「金融海嘯」美國首當其衝,中國則不動如山,不久之後,也許中國GDP超逾美國的年期會進一步提前。在這種形勢下,中、美分道揚鑣(decoupling)之說可能成真,這等於說對美輸出不再是中國賴以增長及賺外滙的主要途徑,中國坐擁二萬億美元,賺美元對中國來說已不是那麼重要,準此,美國打噴嚏中國絕不會傷風。中、美的利害關係既然不如前重要,「中美利加」(Chimerica)徒具虛名,中、美婚姻暗礁處處,「離婚」因此是意料中事。

不少看好中國經濟崛起的論者,眼看華爾街中人如此貪婪,赤裸裸地「扒錢」,「完全沒有社會責任」,認定「金融海嘯」是美國作為世界屈指一數的經濟大國淪落的開始,取而代之的,歐盟日本不消提,「金磚四國」亦只餘中國有此資格。與美國「離婚」後,中國可憑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上海合作組織」在地域性進而國際舞台上闖出新天地;於非洲中國亦有優勢,因為冷戰期美蘇二大陣營無暇兼顧,中國遂乘隙小心經營,打好和非洲國家關係,如今已和有多個非洲國家建立了「牢不可破」的關係,現在再通過加強在這些資源大國的投資,進一步鞏固雙方友誼。從上述的「布局」看,中國毫無疑問已走上成為超級大國之路!

在經濟發展中「定生死」的貨幣問題上,中國近來亦做了大量漸見成效的工作。人民幣雖然仍非國際通貨,充其量只能說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半流通—市場基本上接受政府不一定接受—而近月來中國和阿根廷、南韓、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尼和香港安排了六千五百億元人民幣(約合有九百五十億美元)的「交換協定」(等於備用信貸),又決定至二○二○年把上海建成「二個國際中心」(金融和航運中心),加上宣布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和東莞(以至香港和澳門)開發成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去周末在博鰲亞洲論壇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提出一系列包括「擴大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規模」、「財部積極研究在香港發行人民幣」等措施,為人民幣成為國際流通貨幣邁出一大步。

人民幣能否成為通幣甚至與美元並肩,目前說之,尚嫌稍早。不過,作為貿易大國,中國致力穩定人民幣滙價,理當如此。阿當.史密斯在《原富論》中強調國家如個人,應集中力量,做好最有利於本國的事,但浮動貨幣滙價制令滙價大起大伏及價格大幅波動,任何人包括政府都無法作出最有效益的生產決定;滙價進而導致物價在生產條件不變之下升降無常,顯示相關制度有問題,可惜七一年美元與金本位脫鈎後,國際金融仍行布列頓森林會議議決的舊制,等於世上並無一種足以調節美元滙價的機制,遂令美國累積巨額財赤和貿赤(逆差),而她還能夠「以債養債」,有如把「龐茲騙局」國有化,這對其貿易夥伴絕不公平。在這種情形下,中國終於試圖設法擺脫美元的覊絆!

中國的做法會否收到預期效果,令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和美元分庭抗禮,實是未知之數(民族情緒在經濟〔以及軍事〕問題派不上用場),但短期內必對世界貿易有明顯影響—如今世界貿易頻仍,是建基於美國「不怕貿易逆差」亦即消費者盡情花費未來沒有的錢上,當美元不再是到處受歡迎的通貨時,一切逆變,美貿逆差必然收窄,對美輸出國便同蒙其害!

中國氣勢如虹,中國人與有榮焉之外,更重要的是分享了不少「實惠」,比如持特區護照在海外特別是落後地區如非洲國家旅行,的確有受尊重起碼再也不會被人瞧不起的感覺(去夏在坦桑尼亞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小機場,西裝煌然的海關關員眉飛色舞和我們大談李小龍和胡錦濤並很爽快在沒有「夾帶美元」的護照上蓋章)。中國的崛興趨勢不可逆變,美國的頹敗暫難扭轉,不過,大家不可忽略的是美國復興再起的潛力,而這是其勇於改過、不怕從頭再出發的民族性格有以致之;我們同時不得不承認美國有世上最健全並且不斷改革改進的建制,其企業精神與科技創新長期執世界牛耳,在金融業兵敗如山倒之下仍然如此。因此,經濟中落不等於美國從此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