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3日星期四

銀行的隱憂和變數

既然資產素質存着巨大的變數,用傳統股票分析的Net Asset Value (NAV)計法,自然用不得其所。另外,看price earnings ratio (P/E)中的earnings和dividend yield中的dividend,全都會受資產的素質影響。所以,沒有全面掌握資產素質,而盲目應用這些傳統股票分析,只會自欺欺人。

我的專業是信貸(credit)而非股票,由於銀行的資產(assets)絕大部分是信貸(包括貸款和債券投資),故我會從信貸的角度去看銀行的資產,澄清一些坊間的誤解和忽略的地方。近年銀行的資產不斷擴大,國際性龍頭銀行的資產,可能比一些已發展的國家更大。要有效管理自己的資產,成為這些銀行管理層頭痛的地方,亦為股票投資者增加了很多變數。銀行是百業之母,銀行好,經濟好;經濟好,香港好;香港好,大家好。故我雖看淡整個經濟前景,但我希望是自己看錯;而且,既然我只是人,自然有機會看錯,不過仍希望在此分享一些觀點,以期讀者賜教,互相學習。

傳統股票分析,集中看股息的增長。直到現在,仍有很多人說只要股息恢復增長,股價的復甦可期。但我很懷疑這種方法在此大熊市中仍能持之有效。正如所有企業一樣,銀行有自己的資產、負債(liabilities)和股本(equity)。比方說,銀行拿着五元的股本,借九十五元債項(包括客戶存款,有些人錯誤地以為存款是銀行的資產),去做一百元的生意(貸款和投資等)。簡單來說,股息就等於銀行在資產上的回報,減去負債的利息(Dividends are residuals of the returns on assets after paying the funding costs)。比方說,若資產的回報是10%,那麼一百元的資產便賺十元,若負債的利息是八元,那麼股息便是二元。在大牛市中,一般股票分析員便會集中討論,究竟來年的股息會否稍為增加至二元五角,換言之,資產的回報會否增至十元五角。

但在當今的大熊市中,我們的關注不應只是資產的回報,而是資產的本身。就算資產的回報由十元極速增長至十二元,扣除八元負債的利息後,使股息由二元倍增至四元;但若資產的本身有損失(loss),如10%即十元,仍然是得不償失,甚至連股本亦「蝕突」。當然在現實生活中,銀行的運作沒有這麼簡單。但基本的概念是,在分析過程中,銀行資產本身的素質應該比資產回報更重要,因為資產本身的量遠比資產回報為大。

打個譬喻,很多香港人熱中於買樓收租,假設首期三十元,房貸按揭七十元,樓的價值一百元,租金十元,房貸息率八元,每個月業主便可淨袋二元。其實,道理和以上的銀行分析一樣,樓的首期就是銀行的equity,樓的房貸按揭就是銀行的liabilities,樓的價值就是銀行的assets,樓的租金就是銀行的returns on assets,樓的房貸息率就是銀行的cost of funding,業主「淨袋」的就是銀行的dividends。太過着重銀行的盈利或股息增長,而忽視資產本身的價值,就等於業主只着重租金收益,而忽視樓價嚴重下挫的可能性。眾所周知,樓的租金收益可暫時幫補,但若樓價大幅下跌,業主更有可能變成「負資產」;同樣地,若銀行的assets持續下跌,無論收入有多少,都可能有機會變成資不抵債。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