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3日星期四

太多富國強兵 世界難有寧日

太多富國強兵 世界難有寧日

解放軍海軍昨天起一連四天在山東青島舉行「海上閱兵及各種活動」,以慶祝其成軍六十周年;十四個國家派遣二十一艘軍艦及二十九國派出海軍代表團參加慶典活動。BBC昨天引述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薛理泰的話:「中國海軍是中國軍隊三個技術兵種中發展最快的,所以中國海軍實力倍受外界關注。」同一消息來源報道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的談話:「中國將發展先進的遠洋海軍,包括新軍艦、超靜音潛艇以及更精密的作戰飛機和導彈。」消息同時指出「中國已擁有戰術及攻擊性核潛艇」。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現在都擁有核潛艇;但五個常任國中只有中國沒有航空母艦……。

海軍假慶祝活動展示軍力,揭開了建國六十周年天安門閱兵的序幕;長安街月前已進行「整固」,看來中國十一展示的軍力,將令人耳目一新

在環繞「海上閱兵」的談話中,以曾在大西洋及太平洋指揮美國艦隊的美國海軍作戰部長(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嘉里.拉格(夫)赫(黑)德(Gary Roughead)的發言最令人注意。他認為中國海軍發展,包括計劃興建航空母艦,「符合中國的經濟發展」,亦是中國提高國際地位的「自然發展」;可是,他希望中美加強溝通,令美國知道為什麼「中國要建航艦」及「中國提升海軍軍力的目的」!

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來說,中國提高軍力的目的十分顯然,但拉格赫德顯非「頭腦簡單天真無知」之輩,他的提問,絕非無的放矢,實在是反映了冷戰後西方流行的「後現代」(postmodern)想法。

冷戰結束後,意識形態之爭隨軍事對抗落幕而消褪,然而,自由貿易、各國和平相處,民主和市場經濟席捲全球,不過是無法落實的「願景」。俄羅斯重振軍威、中國和平崛起及發展相配的軍力,令西方國家獨領風騷的好夢成空。

以美國人的觀念,在冷戰後,她是世上獨一無匹的超級強國,以次的強國則在國際間展開劇烈競爭,俄羅斯、中國、印度、歐盟、日本以至伊朗,莫不處心積慮,穩固、擴張地域性影響力,結果必然侵蝕無處不在的美國「地盤」;而自由民主與寡頭獨裁政體的競爭趨明顯,亦使以自由世界領袖自居的美國惴惴不安。與此同時,激進穆斯林分子與「外來者」(包括政治和宗教)的對立甚至鬥爭白熱化,希望冷戰終結帶來世界大同的憧憬成為泡影。在這種大環境下,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都積極建立本身的武裝力量或參加區域性軍事組織以求自保,是理所當然不應受質疑的發展。

俄羅斯在經濟、軍事和外交上的「綜合國力」,令人刮目相看。在一九九八至二○○六年間,其累計經濟增長達百分之五十、人均GDP增幅更達百分之六十五;可惜俄羅斯過分依賴石油及天然氣出口,當能源價格隨「金融海嘯」引致的需求萎縮而大幅下挫時,俄羅斯經濟便陷入「過度擴張」的窘境;事實上,俄羅斯「過度擴張」的還有軍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口號「富國(須有)強兵」(rich nation, strong army),已被大部分「負擔得起」的國家奉為圭臬,近年俄羅斯國防預算每年增幅均在百分之二十水平(○八年國防預算之龐大,僅在美國和中國之後),如今她擁有一萬六千多枚「現代化核子彈頭」、百萬以上的現役軍隊、發展最新型的噴射戰鬥機、核子潛艇、航空母艦及長程戰略轟炸機。與此同時,俄國還對車臣及格魯吉亞用兵,甚至不惜因此退出限制其軍隊活動的「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CFE)。此外,俄羅斯還對中國輸出大量新式武器和軍工技術;非常明顯,在經濟困頓的情形下,俄羅斯會加強這方面的輸出。

俄羅斯重建軍力,不僅令其近鄰歐洲諸國如坐針氈,其能源輸出不是受制於進口市場的需求(如中國出口業盛衰受美國市場所左右),反使歐洲各天然氣用家受其牽制,令人見識俄羅斯人的手段。蘇聯解體後西方勢力入侵其勢力範圍,北約不斷膨脹、華沙公約名存實亡,俄羅斯對此耿耿於懷,早已部署「大反攻」……。當俄羅斯經濟步向市場化及油價高企之下欣欣向榮時,西方寄望俄羅斯會「民主化」,但這種希望早已幻滅。

冷戰後不是美國獨霸天下而是群雄並起,崛興速度最快而且民族主義情緒特別高漲的中國,近年致力於建設現代化軍事力量,因而備受國際間尤其是與之可能有政經利益衝突的西方國家「高度關注」。從歷史上看,埃及、波斯、希臘、羅馬、奧圖曼、威尼斯、法國、西班牙、英國、俄國、德國、美國和日本,在經濟茁壯、軍力強大時,都曾為了統一國土、擴張國土或臣服他人而發動、參與戰爭。對歷史不敢忘懷,在美、俄雙霸虎視眈眈互不「侵犯」的關係已隨冷戰結束不再存在的多元世界,最大的既得利益者美國對新興軍事國家疑心重重,不足為奇,但像美國將領如此坦率宣諸於口(美國間諜已不管用?),似乎還是首次。

基本上不受「金融海嘯」直接衝擊,當全球經濟在衰退邊沿徘徊的現在,中國經濟定下「保八」目標,對大部分國家來說,仍是高速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中國軍力突飛猛晉、不可輕侮,其政治影響雖非無遠弗屆,但在亞洲尤其是東南亞舉足輕重,是不爭的事實。這種發展勢頭,令中國領導層和全體人民「感覺良好」,對前景充滿信心。想起清末至解放前「列強」蠶食中國的痛史,國人尤其是共產黨人對現狀感到特別驕傲,不少人甚且認為世界已進入「中國世紀」;另一方面,緬懷十七世紀前數百年支配亞洲政治及中原文化遠播的日子,愈來愈多「先富起來」因而雄心萬丈的人─領導人和平民─期待「美好舊時光」重臨中國再成為世人景仰的「上國」,便不足為奇。

這種心理狀態,滋生了中國與美國「分而治之」的想法,雖然這些只是「書生之見」,惟其「藍圖」甚具說服力。在他們的構想中,歐洲、大西洋是美國的勢力範圍,亞洲則屬中國的天下;而國際貨幣亦只有美元及人民幣二大貨幣體系(較早前的看法還有歐羅區,但三月間有「歐羅之父」之稱、○五年起在北京成立「蒙岱爾企業大學」的蒙岱爾建議美元應與歐羅「掛鈎」〔聯儲局與歐洲央行同意歐羅滙價在一點二至一點四美元之間浮動〕以取代美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若不可行,亞洲應創設自己的「亞洲貨幣」)。上述種種,離成為事實之途尚遠,然而,為了保障本身經濟利益(包括購買、開發非洲和南美洲的天然資源)及彰顯政治地位,中國建立強大的現代化軍隊,大有必要,不過,擴軍不是為了黷武,而是要保障「經濟生命線」暢通無阻。事實上,從歷史上看,雅典、威尼斯、西班牙、英國和美國莫不建立龐大的海上軍力,以保護其「遠在天邊」的經濟利益。自古以來,和平掛帥絕不能造就有放眼世界雄圖的商業王國!

從電視新聞所見,現代化的中國海軍確是一支有遠洋作戰能力的勁旅,可惜由於處處受制,中國海軍只能在近海稱雄而出不了大洋。

沒有宗教信仰及共產主義在市場經濟衝擊下已近破產,加上有過輝煌歲月亦曾受欺凌侮辱日子的歷史背景,民族主義成為內地人民的唯一精神糧食,在政經環境已徹底改變之下,《義勇軍進行曲》仍是國歌,意味當局有意藉宣揚民族主義團結國人,這是頗為危險的。自從九十年代「富起來」之後,民族情緒一發不可收拾,稍遇不如己意事件便迅速爆發,美國、日本以至最近的法國都曾是目標,民眾針對這些外國的「非理性憤怒」,怵目驚心,難免使歐美以至近鄰如日本憂心忡忡,生怕日漸強大的軍力結合民族情緒會做出對她們不利的事;而她們希望中國增加軍事透明度的訴求,從未獲得適當回應,面對現代化的中國海軍,負責美國海軍全球布防的海軍作戰部部長公開追問中國擴軍(造核潛、建航艦)「意欲何為」,顯示美國和其西方盟友特別是日本的焦躁不安。

冷戰結束後西方的「後現代」思維是,一個致力於國際貿易的國家,根本不必擴軍以保障海外市場的安全,因為「後現代」是一個互通有無、自由貿易的和平世界,這等於說只要付得起價錢,中國出口工業成品和進口工業原料包括石油天然氣,絕無問題。在這種環境下,中國的擴軍尤其是建立有遠洋作戰能力的艦隊,便「別有用心」!

「後現代」思維是建基於美國是世界獨霸的基礎上,而這個霸主與人為善,有免費維持世界和平及公平競爭的武裝力量和道德責任!非常明顯,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國家都不接受這種「思維」,因為擁有一支足以自衞的軍隊,才是本國安全的保證。二戰後數十年間,美國軍事基地遍布全球據點,美軍的其中一項任務,在冷戰結束後,是保障國際貿易特別是「油路」暢通無阻;中國通往中東油國必經的馬六甲海峽,負責其安全的便是美國第六艦隊,迄今為止,中國和中東的貿易尚算順利,可是,一旦中、美「交惡」,中國船隻便肯定無法通過受美國海軍控制的海峽!中國致力擴建現代化海軍和廣拓其他「油路」,多少與對美國不放心有關。事實上,「後現代」思維只是美國試圖「臣服」受其保護各國的手法,崛起的中國力圖擺脫這種羈絆,是理所當然值得所有中國人支持的。

中國現在最應提防的,是民眾眼見青島海軍滙演及稍後十一閱兵展示的「世界一流」軍力,民族主義情緒必會澎湃高漲,不知天高地厚的民意很易闖出禍事。說句不識時務的話,如今中國的軍力比起過去當然高強不知多少倍,但一心要支配世界的軍事強權如美國,其軍力亦不斷進步,以其科技之進步、軍工技術之高明及投入資金之多,美國是不會把中國軍力放在眼裏的,美國對中國軍力表示「敬意」,只在要對台灣售武即以半新不舊武器賺外滙的時候!並無政治成見的當紅英國史學家富格遜(H. Ferguson)在二月號《美國利益》(American Interest)的長文有這樣一句話,中國的軍力「is not remotely ready to mount an serious challenge to American dominance in the Pacific」(譯出太傷感情),是當頭棒喝。如何撫平民族主義情緒,是北京決策層的當前急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