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經濟起伏(升降)循環的成因,大體來說,經濟學家的看法可歸納為下述五種。
(1)純貨幣說(Purely Monetary Theory)指出貨幣流量(Flow of Money)的變動令經濟盛衰交替,因此,只要能夠有效地控制貨幣流量,經濟不會大幅波動,循環便不會出現。這即是說,保持貨幣無限量供應,經濟便可永享繁榮。顯而易見,這種理論早為經濟學家唾棄,因為貨幣無限量供應會造成惡性膨脹,結果經濟不是繁榮昌盛而是為通脹所徹底摧毀。美國政府應付「金融海嘯」的手法,極可能蹈此覆轍。
(2)過度投資說(Over-investment Theory)認為在好景或利率偏低時,工商界為了適應市場殷切的需求,會輕易作過度擴張、過分投資,而當銀行或投資者為避免承擔高風險而收縮投資時,衰退便接踵而至。據這一派學者的分析,由於從投資到真正產出,有一段時間差,因此在市場要求殷切時進行投資,到有產品應市時,由於市場需求受種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可能已陷萎縮,結果形成生產過剩,衰退便不可避免。
(3)消費不足說(Under-Consumption Theory)亦稱過度儲蓄論。這一派的結論是,消費者因不同理由(當前是次按風暴引致的金融海嘯,一般是缺乏福利特別退休保障及沒有醫療保險的社會),傾向於積穀防飢,或在經濟蕭條中損失慘重以致無力消費,令消費追不上供應,即消費者的支出無法吸納已進行生產的消費品,等於市場積壓大量存貨,廠商被迫停產、失業率高升,經濟衰退隨之出現。凱恩斯的財政政策便是針對這種情況,而且證實有效,可惜它只可以「江湖救急」,有長期負面副作用,最後必會把經濟根基搞垮!面對「金融海嘯」導致「總合需求不足」的困局,凱恩斯學說又成「顯學」,每個國家都向市場「注資」以刺激經濟,經濟下挫之勢放緩稍後甚且會回升,但其後遺症才教人心驚膽戰,因為惡性通脹遲早必至!
(4)心理因素說(Psychological Theory)認為人類對前景的心態時喜時悲,即對前景的預期有時樂觀有時悲觀,樂觀時大事消費,甚至先使未來錢(尤其是未來沒有的錢)。事實上,這種做法並非非理性,因為人們普遍相信經濟會持續增長,收入隨之不斷增加,以未來所賺支付欠債,綽有餘裕,因此盡情消費,經濟遂欣欣向榮、蓬勃繁榮。可是,當消費者對前景有悲觀預期時,經濟便會掉頭跌入衰退深淵,預期未來的收入變成沒有收入,個人進而整個國家經濟便陷入水深火熱中。
(5)創新說(Innovation Theory)為大名鼎鼎的熊彼德(J. Schumpeter, 1883-1950)所創,他指出受市場歡迎的創新發明,必會引起業界跟風,因而有大量投資,而投資活動帶旺經濟,銀行信用隨之膨脹;到了投資活動進入收成期,即創新的產品上市,廠商有收入,開始償還銀行負債,如此時沒有進一步的創新發明,信用便會逐步收縮,經濟活動趨於緩和,經濟亦就盛極而衰。
此外,我們當然不可忘記英國經濟學名家哲逢士(W. S. Jevons; 1835-1882)的「農作物收成論」(Harvest Theory),在農業社會,此說是具有很大說服力;由於農作物的豐收歉收,與氣候變化有關,因此該學派亦涉及對太陽黑子循環的研究,因為太陽黑子的出現與天氣好壞有直接關係。不過,由於農業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已不重要,這種學說當然被時代淘汰—但亦不是徹底淘汰,因為農作物豐收歉收,仍對商品期貨價格升沉有一定影響。
經濟循環研究是經濟學的一支重要流派,很多著名經濟學家如米賽斯(L. E. von Mises, 1881-1973)、海耶克(F. A. von Hayek, 1899-1992)、祈連(L. R. Klein, 1920-)、赫伯拉(G. Haberler, 1900-1995)、古柏民(T. C. Koopmans, 1910-1985)、盧卡斯(R. E. Lucas, 1937-)以至森穆遜(P. A. Samuelson, 1915-)等,均曾在這方面下過苦功,且各有所成;而不論從哪一角度看,以「經濟生機的長波」(The long waves in economic life)聞名的蘇聯經濟學家康特拉狄夫(N. D. Kondratieff,生於一八九二年;一般辭書都說他於一九三一年去世,保爾格萊夫經濟學大辭典比較謹慎,在這個年份之前加上問號;據十多年前戈爾巴喬夫時期為他翻案時的資料,他正確的終年是一九三七年)這方面的研究亦大有所成,他根據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八年的經濟數據,推斷資本主義不會因為經濟蕭條而淪亡,並堅信資本主義會在盛衰交替中不斷向前發展(康特拉狄夫自稱受「蘇聯〔烏克蘭〕有史以來最偉大經濟學家」屠岡.巴寧諾夫斯基〔M. I. Tugan-Baranovsky, 1865-1919〕的影響)。這種論證與馬克思資本主義必亡的教條不同,斯大林一怒之下,把他充軍西伯利亞……。
商業(經濟)循環困擾世人,由來已久,經濟學家致力把之「馴伏」,至二十年代奧國學派(代表人物有米賽斯等)始有所成,而四十年代凱恩斯在《通論》(一九三六年出版)中提出的財政政策,目的在從上帝之手奪回主宰經濟的大權……。可惜搞來搞去,循環揮之不去。如今政府─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政府和中國─都用「霹靂手段」試圖令經濟不致陷入衰退循環,事實的確收到一定效果,可是天下並無沒有循環的經濟,意味所有落重藥的國家稍後都要為拖緩衰退的出現付出沉重代價!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