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星期三

控制人口有代價 享罷紅利須還本

昨文介紹日本戰後人口政策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以及該國的人口老化問題。可以說,因為有「人口過渡」機制在,經濟自然發展也會導致人口老化,這可從歐洲經驗得知;日本當年的人口政策,推出於人口未始老化之時,正面經濟效果十分明顯,不僅有利戰後復蘇,還導致私人儲蓄增加,有力支援其後二十年高速發展和起飛。不過,到了人口老化無可避免發生之日,幾十年前的政策卻大大加劇老化速度和程度──日本人口曲線雙峰一過,後面便是最陡坡、最深谷。政策於上世紀五至八十年代先帶來「人口紅利」,之後便是一百年的還本期;世上原來沒有免費午餐。
日本人口問題,發達國當中最嚴重。○四年,日本人口達到一億二千七百八十四萬的高峰,之後逐年減少,往前看更驚人。據日本國家人口及社保研究所估計,至二○五○年,日本人口將跌至一億;若總和生育率(TFR)不從目前一點三五低值掉頭回升,至本世紀末,人口總數更將勁減至四千七百萬,亦即目前的三分之一,真是難以想像。
至於老化程度,可用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百分比顯示;若此「長者比例」逾百分之七並繼續上升,人口便是「老化」。日本早於七十年代初便達至此值;二千年之時,比例上升至百分之十七;同樣上升幅度,日本比歐洲快四倍。如無意外,此值將於二○二五年續升至百分之二十九;至二○五○年,甚或升至百分之三十六,即每三個日本人當中,便有一位適齡退休的長者。這種巨大變化,亦可用人口三角(population pyramid)的變形顯示;➀起初,三角形是標準的上尖下闊,後來變成橄欖狀的上下尖、中間闊(現時發達國一般如此),將來再變成上闊下窄的倒轉三角。
由於日本於戰後第四年急急推出人口控制政策,故只有四年左右的嬰兒潮,之後出生率便急跌;其他國家的嬰兒潮延續十年以上,故日本人口老化出現最早,比歐洲平均早十年,比德國早十五年,比中國早二十五年。(德國的人口老化,主要不因嬰兒潮。二次大戰之後,德國分東西,東德與東歐各國一起併入「鐵幕」;其後西德經濟發展加速,勞動力不足,無法輸入東德的剩餘勞動力,短絀數年之後,突然開放接納外國移民,但十多年之後發覺產生很多社會問題包括種族和宗教糾紛,於是又復嚴格限制移民入口;一寬一緊,亦形成一個人口曲線上的狹峰,比其他西方發達國更高更顯著。)
日本人口老化既為天下先,其經歷及對策自然為其他國家留意。引致人口老化的原因,不同國家之間,大處有分別(如上述德國),細緻方面,亦多所不同。舉例說,日本總體TFR下降,主要因為婦女晚婚、離婚和不婚率近幾十年明顯上升;➁已婚婦女的TFR,則自六十年代以來大體保持不變。不婚率上升,則與日本文化特殊因素有關。傳統日本家庭中的年長父母由長子媳照顧;生育率普遍下降後,男子中的長子比例增加(因為少了次子、三子),故從女子角度看,理想的結婚對象減少,結婚意欲隨之下降。儘管產生老化的原因不盡相同,所引起的社會影響卻有普遍性,日本社會提出的對策,亦大有參考價值。
一般而言,人口收縮和老化引起消費和投資總量下降,最終導致GDP萎縮(政府便是有龐大儲備,亦不能無了期增加公共開支,保持GDP不跌);在GDP三成分之中,消費比例增加,投資份額則減少,因為大批老年人進入生命周期後段,消費從有盈餘變成有赤字;此現象,在日本這個高儲蓄社會亦觀察到。政府開支的壓力來源亦會大變——教育需求下降,社保醫療等需求上升。不過,重新調配公共資源很困難,例如削減教育開支,必遇日本強大教師工會的「不可抗力」反對;彼加此不能減,財赤上升無可避免。日本國債淨值,近年趨近GDP的兩倍,政府處理財政,不會輕鬆。
當然,解決人口老化帶來的各種難題,政府不是唯一力量;個人和市場的反應,往往出人意表。日本民富國窮,社會並非沒有活力,這點不能從它近年GDP增長停滯不前看出,因為日本人口現時正在作「正常收縮」。幸運的是,日本發展經濟早着先鞭,社會「先富後老」,應付問題的本錢,比一些「富老同步」或「未富先老」的社會充裕;如何「縮碼」(downsize),主要是技術問題。
註:➀人口三角顯示人口的男女及年齡分布;縱軸顯示年齡,橫軸顯示每一年齡人數,男左女右,大致對稱,但由於女性一般較長壽,故三角形頂部右邊比左邊略寬;➁例如二十至三十四歲年齡組的日本婦女已婚率,一九九○年比一九七五年下跌四分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