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4日星期三

美國經濟陷入日本模式?

澳洲昨天宣布加息四分一厘,成為G20中首個轉行緊縮政策的國家。澳洲之後,其他發達國會否跟隨?美國聯儲局本周舉行議息會議,幾乎可以肯定,目前零點二五厘的聯邦基金利率將維持不變;財長蓋特納早前接受NBC訪問時就表示,白宮正集中精力使經濟恢復增長,現在還不是決定如何削減赤字的時候;換言之,美國政府以寬鬆政策刺激經濟仍然是當前首要目標。

目前美國的狀態,跟九十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爆破時有很多相同點,包括貨幣政策高度寬鬆(接近零利率)、信貸需求低迷、失業率高企(美國目前為百分之九點八,二十六年來最高)、消費者忙於去槓桿化(減債還錢),不要說復蘇,如果走不出上述困境,美國有可能陷入長期衰退。
眾所周知,消費是美國GDP組成的主力,佔約七成一,在目前失業率高企,加上不少家庭仍然面對高負債和負資產,美國人的消費力很難迅速回升,要支撑消費,唯有靠政府直接干預推動;例如以舊車換現金、鼓勵車主換車,又例如在物業抵押貸款市場,今年第三季發行的所有抵押貸款支持的證券中,政府擔保的貸款佔了九成八。政府「撑」經濟,直接注資鼓勵人民消費,就如內地的家電下鄉、鼓勵買車一樣,是「指令」消費模式;為了救市,政府不惜一切用盡各種手段,中外皆然。由於經濟活動受政府政策驅動,經濟表現完全依賴政府的意向,例如舊車換現金計劃停止之後,九月份美國汽車銷售隨即下跌百分之三十五(月環比),而首次買樓提供稅務優惠的措施在本月到期,聯邦政府是否把它延續,將會決定未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走向。

除了刺激消費、擔保借貸,美國政府還在金融海嘯初期拯救各家大型銀行,估計循放貸、擔保及直接注資進金融業的金額達十一萬億美元;上述種種措施,跟九十年代初的日本何其相似!事實上,日本的泡沫經濟成因和美國也有驚人雷同,特別是監管金融市場不力,而在事發之後又以低利率的貨幣政策營造寬鬆環境,令「流動性」出現大幅增長,表面上經濟活動因政府全力「營救」而得以穩住陣腳,但積累的問題無法解決,利率雖然低企但借貸活動無法活躍起來。日本實行零利率,最初目的在救市,其後成為長期化的政策,美國現在維持零點二五厘的聯邦基金利率,會否同樣「被迫」成為長期措施?

維持低利率政策,還有一些近因。其一,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本周一曾經公開表示,美國經濟要從過去的債務推動型增長,轉向出口推動型增長模式,奧巴馬強調,這種增長可以為廣大中產階級帶來高工資和高生活水平,而這種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為美國帶來好日子,為此,美國必須打破限制貿易的政策,推動全球自由貿易。如果美國真的從消費型增長轉向出口型帶動,不但對美國、對全球的貿易和金融體系都是一次重大變動,而為了保持出口暢旺,低利率和弱美元是符合美國利益的政策。

其二,在一九○八年成立,主要向中小型企業提供貸款、諮詢和租賃服務的金融機構CIT在本月一日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五大破產案(僅次於雷曼、華盛頓互助銀行、世界通訊和通用汽車),其「致命」原因,是受次級貸款和壞賬雙重打擊,尤其房地產商拖欠貸款愈來愈多,但物業又無法賣出,銀行難以收回貸款,出現大筆壞賬。CIT破產不會對美國金融體系產生系統性影響,但美國正踏入復蘇期即有一家大型金融機構倒閉,證明美國「底子」甚虛,復蘇基礎異常脆弱;面對新一波危機,試問聯儲局又怎在能利率上動腦筋?維持當前的貨幣政策,是美國政府的唯一選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