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6日星期一

大量吸納美元 北京不得不爾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人民幣先生」周小川三月二十三日發表的〈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在筆者看來,比較有意思的是提出早為大多數論者遺忘的「特里芬難題」;特里芬(Robert Triffin, 1911-)為比(利時)裔美籍經濟學家(在哈佛受教於熊彼德),一九四六年成為IMF首任外滙管制專員,五一至七七年在耶魯任教;特里芬在貨幣理論與政策上均有建樹,周氏提及的「難題」是其一:「儲備貨幣發行國無法在為世界提供流動性(即貨幣)的同時確保幣值的穩定。

北京在明知美國無法確保美元幣值之下仍然大量吸納美元,絕非決策疏失而是為了抑低人民幣滙價以利出口不得不爾,中國這種貨幣政策早為人詬病,並預期會有尾大不掉的後遺症(筆者拾人牙慧亦曾作此論),但中國為了達成宏觀政策目標(創造就業、引進技術及管理方法進而全面提高經濟水平改善人民物質生活達致社會和諧),收購美元美債是「何伯遜的選擇」(Hobson's Choice)。這方面的情況,克魯明去周六在本報(第二十八頁)發表的〈美元陷阱 中國咎由自取〉說得最清楚。擔憂美元持續貶值而北京聲言會再購進美債,目的當然不是協助其融資財赤,而是為了把人民幣滙價控制在有利出口的水平!出口對人口大國太重要,中國自願跳進「特里芬困局」;另一方面,中國清楚了解美國以新債養舊債等同「龐茲騙局」,仍然這樣做,有其更高標的,因此情有可原。

在這種背景下,周小川文內據「凱恩斯方案」提出建立國際貨幣(特別提款權)的設想,便未引起廣泛注意。事實上,這種設想自從一九七二年美國片面取消金本位制等於布列(雷)頓森林體系名存實亡後便經常有論者提出,但在冷戰期固然不可一日無美元,冷戰後美國獨霸地位愈益彰顯,這種提法只有少數微弱的回應。目前主導國際金融體制的仍是美國和歐盟,不過,危機當前,要求改制換人之聲甚囂塵上,歐美領導人「俯順民意」,二十國峰會的公報顯示歐美已作出讓步,傳統上由歐洲人出任的IMF總幹事的遴選,將公平公正公開和具競爭性地進行,意味傳統將被打破,但歐美屬意由印度或巴西人(都有優秀的人選)出任,盛傳現任總幹事年內請辭以便全力投入競選法國總統的活動,意味角逐其位的競爭很快便開始;至於權力遠遠及不上IMF的世銀行長(現任首席經濟學家為北大林毅夫教授),向為美國人囊中物,據三日《紐約時報》一篇短文透露,奧巴馬政府下了一着絕妙的政治棋,下屆行長將由中國人出掌,希望這可滿足力爭在國際金融事務上有「話事權」的中國政府,若因此換來「善意回報」,中、美在國際事務上肯定會合作愉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