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7日星期二

銀行資不抵債應該國有化

Nouriel Roubini

一年前,我預計美國金融機構的虧損將會達到一萬億美元,甚至可能高達兩萬億美元。隨着美國和全球經濟滑入嚴重衰退,銀行虧損將會大大超出次按領域,蔓延至優等房貸、商業房地產、信用卡、車貸和學生貸款,以及商業貸款、企業債券、國家、州、地方政府債券以及所有這些貸款證券化資產的虧損。

如果你認為兩萬億美元的數字已經龐大,但我的研究諮詢公司RGE所做的估計表明,美國金融機構的貸款總體虧損及其持有的資產市值跌幅將高達三萬六千億美元;銀行和證券公司要承擔一半的風險,即一萬八千億美元,剩下的將由美國和世界各地的其他金融機構承擔。去年秋天華府為銀行提供一萬四千億美元擔保,換句話說,美國銀行系統還需要一萬五千億美元把銀行資本帶回到危機前的水平,才能解決信貸緊縮問題並且恢復向私營部門借貸。所以在整體上,美國的銀行體系已經實際上資不抵債了。英國的銀行體系大體上也是資不抵債,而且許多歐洲大陸的銀行也是如此。

一般而言,可以有四種途徑清理面臨體制危機的銀行系統:給銀行重新注資外加政府成立「壞賬銀行」購買其有毒資產、重新注資外加政府擔保有毒資產(銀行首先要承擔虧損)、政府擔保下的私人購買有毒資產(也是美國政府目前的方案)以及直接國有化(如果不喜歡國有化這個說法,就叫它「政府破產管理」),資不抵債的銀行並且在清理之後重新賣給私營部門。

以上選擇中的前三個存在嚴重缺陷。在「壞賬銀行」模式中,這些不良資產的實際價值無法確定;即使是擔保模式,也會隱藏着過多支付的問題(或者過度擔保,政府收取的費用未合理定價)。而政府管理其收購的所有不良資產又帶來新的問題,因為政府沒有專長經驗來完成這一任務。美國財政部笨重的方案就是將有毒資產從銀行資產負債表上剝離同時提供政府擔保,這一模式缺乏透明度而且複雜,因此,方案一經宣布,股市隨即大跌。

國有化或許是市場較歡迎的方案。這一方案將明顯資不抵債機構的普通股和優先股債權人一掃而光,與此同時,這一方案給予納稅人一定的好處。通過在政府擔保條件下在清理不良資產後向新的私人股東轉售大部分資產和存款,這一方案還可以解決管理銀行不良資產的問題(Indy Mac銀行倒閉就是這樣處理的)。

國有化還可以解決銀行規模過大難以倒閉(too big to fail)的問題。確實,這一問題已經變得更大,因為目前的做法已經導致體弱的銀行接管更加體弱的銀行。兼併這些借屍還魂的銀行就像是兩個醉鬼相互扶持站起來。摩根大通接管貝爾斯登和華盛頓互惠銀行,美國銀行接管Countrywide和美林、富國銀行接管美聯銀行,這些案例都突出了這一問題。隨着國有化,政府就可以分解這些金融怪物並且以規模較小但是資信良好的銀行的面目出售給私人投資者。

瑞典在九十年代早期銀行危機的時候成功地採用了這一手法,而美國和英國當前的措施可能會最終產生日本式的「僵屍銀行」。這些銀行從來就沒有得到妥善重組,並且無限延長了信貸凍結。日本由於未能清理銀行而經受了十年之久的近乎蕭條的經濟困境。美國、英國以及其他經濟體如果未能採取合理行動也將會有相似的風險,也就是數年的衰退以及通貨緊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