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8日星期日

華府拒絕面對國有化

Paul Krugman

上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會發表重要演說時指出,若果不採取大膽行動整頓美國問題多多的銀行,後果堪虞。他宣稱:「縱使採取行動將涉及重大代價,但我敢擔保,若果袖手旁觀,代價將會更大。若果銀行體系持續不健全,經濟疲弱不振的情況將不會僅維持數月或數年,而是十年。」

不少分析家都同意奧巴馬的講法。然而,在筆者的圈子中,人們對奧巴馬空口講白話,不付諸行動愈來愈感到灰心,甚至恐慌。事實上,在處理銀行問題方面,奧巴馬政府總是拖泥帶水,猶豫不決,令相關政策無了期處於膠著模式。

這個膠著模式是這樣的:首先,華府官員(多數以匿名方式)向傳媒放風,拋出一個挽救銀行的大計;這個試探輿論水溫的汽球,很快地就被深具識見的評論家刺破。
AIG不是「殭屍」?

接着,華府數周後又拋出另一個新計劃。不過,這個新計劃其實只是上一個方案的新瓶舊酒,各界一下子就識穿了。周而復此,這個模式就這樣持續下去。

為何華府官員不斷推出眾人都認為不可行的計劃?因為奧巴馬政府及聯邦儲備局的高官不知何故執意地認為,那些目前被稱為「有毒廢物」的問題資產是有價值的,它們的價值比人們今天願意付出的高很多,只要這些資產獲得合理的定價,所有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因此,財長蓋特納最近接受訪問時,強調問題資產的「基本內在經濟價值」,與目前在市場買賣時的「人為低落價值」是有分別的。最近的交易顯示,即使獲AAA評級的按揭抵押證券交易價亦不超過每1美元面值40美仙,但蓋特納似乎仍認為,它們的價值比此水平高很多很多。

蓋特納還聲明,政府的職責是「提供融資,協助這些市場回復正常運作」,把有毒廢物的價格推高至合理水平。

公你贏 字我輸

更重要的是,官員似乎相信,只要有毒廢物的價格回復合理水平,所有主要金融機構就會藥到病除。本周較早時,聯儲局主席貝南奇被問及「殭屍」問題,即那些實際上已破產但在政府援助下得以苟延殘喘的金融機構。貝南奇當時這樣回答:「就我所知,美國金融體系中沒有大型殭屍機構。」他接着更點名稱,美國國際集團(AIG)不是殭屍﹗

貝南奇所說的AIG,的確就是那家無力向其他金融機構作出拖債保險賠償,要華府先後注資1500億美元最近又保證再提供300億美元資金的金融機構。

真相是,貝南奇及蓋特納籌劃的挽救銀行業方案,那個華府不斷以不同姿態拋出來的方案,根本不會成功。

就以挽救計劃的最新版本為例,方案提出為私人投資者提供低息債務,協助他們購買問題資產。若果毒債價格上升,投資者可以獲利;若果價格進一步大跌,他們卻不用承擔苦果。此等「公你贏,字我輸」的安排當然肯定可收到推高有毒廢物價格的效果。

但這樣做可以令銀行體系恢復健康嗎?不可以。

華府利用納稅人的錢補貼有毒廢物的價格,就等同向那些作出錯誤決定買入毒債的人大派好處。這些好處小部分會達到華府的真正目的,鞏固主要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但絕大部分卻會落入不需要或不值得拯救的人的口袋。

國有化無可避免

補貼毒債的做法亦意味政府將要花費數萬億美元,令金融體系恢復健康。外界如今已非常關注財政赤字問題,再為挽救金融機機大灑金錢勢將激起公眾反響,令美國財政狀況更堪憂(是的,縱使筆者一直大力主張透過財政措施刺激經濟,但同樣對赤字問題憂心忡忡)。現實歸現實,這個計劃是不會落實的。

既然如此,為何這個殭屍主意,這個被幹掉後不斷去而復返的主意會陰魂不散,揮之不去?我憂心,這是因為官員仍不肯面對現實。他們不想承認,主要金融機構已經病入膏肓,除非把它們收歸國有,即使只是暫時性,否則難以起死回生。然而,華府至今顯然仍認為,暫時性國有化是不能考慮的方案。

這種拒絕面對現實的態度導致華府議而不決,毫無行動。筆者非常認同奧巴馬的憂慮:遲遲不採取行動,經濟疲弱不振的狀況將不僅維持數月或數年,而是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