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有紀錄以來,美國待售新屋數量從未超逾十二萬五千間。可是,一年前數字突破了二十萬,創出歷史新高;去年11月雖回落至十九萬六千,但依然遠高於歷史平均水平。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美國去年12月有多達二萬二千間新屋售出,許多人以此推斷樓市可能已見底。可是,發展商若非劈價6%(12月比11月),這批貨尾能成功賣出嗎?如果一個月減價6%也可視作樓市指標,那麼樓價一年要跌多少?見底,你話呢?
按照目前的銷售速度,充斥美國市場的待售新屋,至少要六個月時間才能沽清。驟耳聽來,這好像不太長,但不要忘記,新屋佔美國每年整體房屋銷售不足8%,置業人士多買二手房舍。若把二手供應納入,再加上在拍賣會求售的銀主盤(佔美國眾多州份房屋銷售逾半),清理待售房屋需時估計長達十六個月!
美國樓市還有一個世界各地俱無的特性(拜房利美、房貸美這兩家被華府接管的政府資助機構﹝GSEs﹞「孭起」按揭市場所賜),就是銀行收回斷供物業,抵押品(房屋)價值即使低於借貸金額,即物業變成負資產,只要業主交回鑰匙,銀行便無權追討差價。那等於說,美國人斷供的誘因,比香港以至世界任何地方的業主都大,意味銀主盤供應量於可見將來仍會維持在高水平,令花旗樓市百上加斤。
美國樓價跟高位比較雖跌了不少,但供過於求一天未見改善,樓市一天也難言見底。根據以往經驗,物業市場不景、待售房屋積壓,存貨清理過程一般需時三年。可是,與過去不同,銀行今天紛紛收緊信貸,待售物業之多亦遠非昔日可比。種種迹象顯示,花旗樓市要回復供求平衡,需時恐怕不止三年。換句話說,樓市至少有幾年無運行,美國股市和經濟前景,還不可思過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