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4日星期三

「量寬」偷樑換柱

伏爾克在美國通脹肆虐、美元信心危機處於最惡劣時刻的卡達年代接任聯儲局主席,他秉持的信念是,要重振美元地位,就要力壓通脹;要壓抑通脹,就只有加息一途,而且要加到令市場感「肉痛」的程度。他出任聯儲局主席第一次主持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即決定加息半厘,幅度比市場「習慣」的四分一厘高出一倍;其後主持第二次FOMC,決定再次加息半厘。出乎伏爾克意料之外的是,加息決定以四票對三票之差僅僅通過。


伏爾克知道聯儲局決策委員包括他自己都受到政治壓力,因為卡達正在爭取連任,而大幅加息已引起社會尤其商界不滿,但伏爾克堅持要挽救美國經濟必須先壓抑通脹。不過,他也沒有信心下次FOMC會順利通過加息。伏爾克後來想到一個偷樑換柱的辦法,在每周例會上宣布一項新措施,今後聯儲局將每星期決定貨幣供應M2,息率則由市場自動調節。聯儲局一眾委員不虞有「詐」,對此並無異議。結果是伏爾克通過收緊貨幣供應,令聯邦基金利率急升,而聯儲局便名正言順「根據市場需要」加息。


伏爾克的手法與現今各國政府推行的量標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可說是一個錢幣的兩面。然而,實施「量寬」政策要放寬銀根,而美國的財赤正不斷惡化,華府大量發債在所難免。在目前利率減無可減下,美債已無吸引力可言。最近十年期國債孳息已顯著上升,但美國經濟卻不能承受息口掉頭回升的壓力,奧巴馬頭痕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