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4日星期二

蓋特納以小博大比保爾森高明

美國財長蓋特納昨晚宣布「公私投資基金」(PPIF)方案詳細內容 。此事影響環球金融形勢,大家或有興趣理解,筆者今日作一簡介。方案試圖以購買銀行「有毒資產」替信貸市場解凍;這個主意似曾相識,因為去年,十月布殊還未卸任之時,已炮製一個七千億美元方案(TARP),試圖解決同樣問題。不過,TARP效果甚差,銀行賣出部分有毒資產給政府、得到新的資金之後,並沒有貸出多少款項,信貸市場沉寂如故。那筆資金跑哪裏去了?筆者上聯儲局網站查看,發覺真是原封未動——那邊廂財政部吸納有毒資產、把錢注入銀行體系,這邊廂銀行便把錢存進聯儲局的儲備戶口中。若看整個美國銀行系統放在聯儲局的總儲備額,去年八月份只有四百四十六億(美元.下同),是正常水平,但去年年底,總額已升至八千五百八十億元,亦即各銀行把出售有毒資產全部所得存進聯儲局不特已,還多放了好一些,總額結果比法定最低儲備水平高出十二倍;相比,過去幾十年,超額儲備一般只是法定最低額的百分之七(九一一之後曾一度高見百分之五十)。聯儲此戶口「水浸」,反襯去年底信貸市場收縮多麼嚴重;銀行有錢不貸,寧願存到聯儲局,賺那零點二五厘定息。

奧巴馬上台之後,氣氛稍好,聯儲局總儲備因此下降一千五百億元,此額基本上變成信貸,故一、二月份資本市場景況稍好。儘管如此,貸出款額只是杯水車薪,況且踏入三月,信貸市場轉壞,息差回升。若要清除全美所有銀行賬本上的有毒資產、真正讓信貸市場回復正常的話,所需注資額約為四千億元以上。(全美銀行總資產十六萬五千億元,按揭資產佔一萬三千億元,其中約三分一有毒)。美國政府如何籌措又一筆這麼大的資金?財長蓋特納的答案是:找投資者幫手。這就是新的「公私投資基金」和去年的TARP二者之間最大分別。


新計劃由政府打本吸引私人資本,公私資本比例一對一,共同成立若干個PPIF,各買不同風險或類型的有毒資產,每個PPIF再按資本額發行債券,槓桿比平均是六;政府出資五百億元的話,各PPIF總股本為一千億元,槓桿化之後,所籌資金足夠買起大部分銀行的有毒資產。這些PPIF將由私營環節找得經理人,在聯邦存款保險局(FDIC)監控之下運作,以投標方式向銀行買入有毒資產。銀行以低於面值的價格把有毒資產賣出,得到資金,隨後大膽放債,活化市場(蓋特納認為銀行有此筆資金,足可安然應付特大經濟衰退)。

PPIF計劃把有毒資產分成兩類,其一是還未證券化的私樓按揭、商廈按揭和信用卡貸款,其二是比較複雜、風險較難估算的與按揭有關的證券化產品。第一類資產有毒,是因為個別按揭往後還可能斷供。第二類則除了有斷供風險之外,還因為產品結構太複雜,當中是否包含一些已斷供的按揭合約亦未可知,故在風險(risk)之外還含不確定因素(uncertainty);PPIF購買此第二類資產,聲明只限於證券化當初評級是AAA者。PPIF購得這些資產之後,準備長期擁有,直至經濟復元或按揭供滿為止。在理想的情況下,經濟復元之後,按揭斷供威脅下降至正常水平,資產消毒,價格回升,PPIF便可將之逐步賣出,資金回籠,支付債券本息,餘的便是政府和投資者股本的利潤。

這如意算盤到底打不打得通?大家記得,蓋特納於二月十一日首次提出PPIF方案之時,市場病其明細不詳,引致美國乃至環球股市大跌,但這次具體內容公布前夕,市場還是有所期望,公布之後,股市全面報漲,銀行股即時升幅逾一成,故反應似乎相當正面。不過,銀行界(有毒資產供方)、投資界(求方)完全消化方案內容之後的看法如何,銀行取得資金之後會否積極借出,都還是未知之數,況且蓋特納的提議要動用公帑成立PPIF,此事還得由國會立法通過,故計劃成敗,現在言之尚早。

所需公帑,從何而來?美國政府要否開動印鈔機?筆者估計不必。蓋特納計劃先動用五百億元,如有需要,還可加倍;一千億元之數,完全可從去年至今國會批撥多次救市資金餘額中拿出;方案以小博大,首先是靠市場提供的一倍私人股份資本,其次是靠槓桿作用吸引債權人資金。市場出事,政府打救,還賴市場力量,看來這是蓋特納比前任財長保爾森高明之處。因此,共和黨的反對聲音,大概不會像上月反對三萬六千億元赤字預算那麼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